图书介绍
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袁志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904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289MB
- 文件页数:551页
- 主题词: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非均衡经济研究非均衡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3
一、非均衡理论的由来3
二、非均衡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5
三、宏观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9
四、非均衡理论在计划经济分析中的应用11
五、非均衡理论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意义13
双轨经济均衡论:对一个计划配额制约下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经济的效率考察15
一、方法论16
二、模型20
三、模型的分析与结论26
转轨过程中的宏观经济非均衡模型31
一、模型的背景和假定31
二、计划总供给和计划配置33
三、非计划生产部门不同的供给水平34
四、转轨时期总需求的形成38
五、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中的均衡和非均衡41
第二篇 中国国有企业与转轨经济研究关于中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若干思考47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48
二、转轨时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49
三、建立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条件52
中国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与国有企业绩效55
一、国有工业企业隐性失业的性质分析及其测算56
二、国有企业绩效及隐性失业的互相影响59
三、总结及政策建议65
附录 对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住房补贴的估计66
过渡经济中的三个理论问题68
一、制度替代还是制度革新68
二、私有化的误区71
三、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74
四、几点结论77
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和中国二元经济转型79
一、技术创新对二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80
二、收入分配对二元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83
三、对当前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启示87
四、政策建议90
重新审视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出路92
一、引言92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上升,影响市场体系的发育93
三、国有企业垄断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内外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102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困境催生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倒逼”机制107
五、国有企业的未来改革方向112
第三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一:城市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117
一、考察经济动态效率的基本理论模型118
二、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120
三、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原因探析124
四、对中国经济摆脱动态无效的一些思考129
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132
一、引言132
二、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总体变化135
三、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变化情况141
四、进一步的证据:制造业产值构成的地区特征143
五、结论145
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经济学分析147
一、传统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及其经济增长的方式148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情况150
三、经济转轨基本到位情况下的宏观经济运行152
四、简单的结论和建议156
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159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160
二、理解本轮经济波动166
三、中国宏观经济的困境与巨大发展潜力184
四、结论189
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与协调机制193
一、全球化的“得”与“失”193
二、资本原则与劳动原则的矛盾199
三、单一的经济效率原则与多元政治和文化诉求的矛盾202
四、全球化需要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政治、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协调机制204
融资合同、信号机制与中国金融结构改革209
一、融资结构改革的理论研究209
二、融资合同的效率比较213
三、融资结构和效率:亚洲地区的视角218
四、中国的改革路径选择223
五、结论与展望226
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表现与走势228
一、2008年:新的历史起点229
二、2008年中国经济:问题何在230
三、中国经济未来之路:融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为一体238
四、金融、政府与公共服务领域:坚持改革与开放242
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247
一、1997年起中国经济已经由资源约束型经济变成需求约束型经济249
二、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五大动力源252
三、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深层矛盾255
四、如何分析当前的增长与矛盾260
第四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二:消费、储蓄与耐用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中国经济增长265
一、引言265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266
三、转轨时期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269
四、启动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274
五、启动消费需求与长期经济增长275
对当前中国商品住宅市场需求的分析279
一、对商品住宅的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差异280
二、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差异的纯经济学分析282
三、如何提高商品住宅的成交量286
四、商品住宅需求也是一种投资需求289
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292
一、引言293
二、有关“泡沫”的基本经济学理论294
三、局部均衡框架下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的分析297
四、房地产泡沫实例回顾及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几点建议304
收入风险对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310
一、引言310
二、文献综述312
三、数据描述317
四、计量回归321
五、稳健性检验326
六、结论328
附录 重要指标测算方法说明329
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331
一、凯恩斯消费函数中收入分配和总消费的关系332
二、生命周期假说中的收入分配和总消费333
三、对RE-PIH理论的进一步探讨339
四、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关系的计量研究342
五、结论及对中国情况的思考344
中国宏观经济中家庭消费函数的特征348
一、家庭收入决定和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348
二、中国传统体制下家庭收入决定和消费函数的形成机理351
三、中国转轨时期的家庭收入决定和消费函数的形成机理355
第五篇 就业理论研究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363
一、隐性就业的界定363
二、隐性就业的规模估计和产生原因分析366
三、隐性就业现象的影响369
四、消除隐性就业现象消极影响的对策思路371
苏联、东欧国家转轨中的失业问题374
一、苏联、东欧国家失业概况374
二、苏联、东欧国家高失业率的原因376
三、促使就业增长的正面因素377
四、苏联、东欧各国对失业的治理379
五、启示382
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384
一、失业概论384
二、失业是特定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的产物385
三、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390
四、中国当前失业的生成原因及其治理393
上海市就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97
一、上海就业结构的产业特征397
二、上海就业分布变动的影响因素404
失业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409
一、几种主要的失业理论与失业对策409
二、中国当前失业现象的诸原因剖析412
三、失业问题的几种对策和思路416
第六篇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421
一、引言421
二、代际交叠模型:自愿储蓄下的个人最优行为分析423
三、完全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内在机理分析427
四、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内在机理分析428
五、两种养老保险运作模式的福利效率比较430
六、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的实际考察433
七、结论436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439
一、引言439
二、叠代模型与养老保险制度441
三、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443
四、人口年龄结构与最优储蓄率444
五、对于中国的个人最优储蓄率是否为黄金律的一些思考448
六、结论和一些扩展思考451
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经济学分析454
一、两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机制的简单比较455
二、养老保险体系选择与黄金律456
三、个人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收益及风险459
四、结论和一些扩展思考463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466
一、引言466
二、养老保险体系理论分析的简单回顾467
三、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运行机制比较470
四、中国混合养老保险体系的运行机制473
五、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转轨及其均衡运行的几点思考476
第七篇 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学分析481
一、文化艺术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482
二、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特征485
三、政府政策对促进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490
经济创新与企业战略494
一、创新概念的内涵494
二、创新的源泉和激励495
三、企业的创新战略501
经济增长方式:人力资本和知识509
一、经济增长新理论: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的作用509
二、人力资本和知识: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518
知识的生产和消费523
一、有关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含义524
二、知识生产的投入与产出525
三、知识产品的性质528
四、知识生产的报酬系统530
后记534
热门推荐
- 2554667.html
- 3089961.html
- 3569830.html
- 3444095.html
- 3361010.html
- 2567139.html
- 3212738.html
- 441822.html
- 2289384.html
- 487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3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8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08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8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75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2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9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79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87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