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贵州教育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贵州教育史
  • 孔令中主编 著
  • 出版社: 贵阳市:贵州教育出版社
  • ISBN:780650550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81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79页
  • 主题词:教育史-贵州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贵州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总序1

绪论1

目录1

第一篇2

第一章 远古至元代的贵州教育2

第一节 原始形态教育2

一、贵州教育的产生3

二、原始教育的方法和内容6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缓慢发展14

一、贵州教育的先驱——尹珍14

二、学校教育的萌芽17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字与少数民族文字教育21

一、彝文及彝文教育22

二、水书28

第二章 明代贵州教育29

一、对少数民族实施“教化”的教育目的30

第一节 政策措施30

二、以土司继承人和封建官吏为主的培养对象32

三、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36

四、开始注意培养本地教师38

第二节 官学体系的形成39

一、为国子监输送监生39

二、地方官学的建立和发展40

附 明代贵州官学表53

第三节 书院制度的建立56

一、书院的创办56

二、几所著名书院的讲学57

附 明代贵州书院表63

第四节 科举制度在贵州的实施64

一、贵州独立开科前的科举考试64

二、贵州独立开科及其意义65

附 田秋《请开贤科以宏文教疏》69

一、王阳明在贵州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70

第五节 王阳明在贵州的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70

二、王阳明在贵州时期是其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73

三、王阳明在贵州时提出的主要教育观点78

第六节 孙应鳌的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84

一、孙应鳌的生平及教育实践84

二、孙应鳌的教育思想85

第三章 清代的贵州教育(一)(1644~1893)89

第一节 政策措施89

一、把教育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工具89

二、把发展教育作为战乱善后措施加以提倡91

三、对师生的思想控制更严93

第二节 清代贵州官学94

一、官学的恢复和发展94

附 贵州清代官学表95

二、清代贵州民族教育的特殊形式——义学98

一、书院的发展100

第三节 清代贵州书院100

附 清代贵州书院表104

二、书院的教学111

三、书院的管理114

第四节 清代贵州私学117

一、私塾117

二、私学与“沙滩文化”119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121

第五节 清代贵州科举121

二、科举考试中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126

第六节 清代贵州教育名人127

一、著名教师莫与俦、郑珍、胡长新、陈法、张甄陶、艾茂、雷廷珍与严寅亮127

二、对贵州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贵州学政洪亮吉、程恩泽与贵州巡抚贺长龄134

三、对外省教育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贵州籍教育家黄彭年136

第二篇140

第四章 清代的贵州教育(二)(1894~1911)140

第一节 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条件140

一、观念转变,是建立近代学制的思想基础141

二、官府重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是教育发展的根本150

三、千方百计解决师资问题,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154

第二节 近代学校体系的建立156

一、小学堂157

二、中学堂158

三、高等学堂158

四、实业学堂159

五、中等师范学堂160

六、军警学堂160

第三节 教育、教学和教育行政改革161

一、教育思想的转变161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63

三、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164

附录一 宋元明清贵州历科文进士一览表167

附录二 明清贵州历科武进士一览表261

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一)(1912—1934)272

一、地方军阀统治时期的贵州社会273

第一节 军阀混战对贵州教育的影响273

二、战乱对教育的破坏和影响275

第二节 军阀统治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281

一、小学教育283

二、中学教育285

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师范教育及其他教育287

第三节 地方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名人及名校292

一、周恭寿与贵阳模范小学、模范中学292

二、任可澄、华之鸿与贵阳南明中学295

三、黄干夫、凌秋鹗、黄齐生与达德学校297

四、尹笃生与省立贵阳师范学校301

五、白铁肩与贵阳光懿女子小学303

六、人才辈出的省立遵义三中304

七、贾功台与贵阳志道小学306

八、柏格里与威宁石门坎光华学校307

九、龚植三与贵州法政专科学校、贵阳高中309

一、国民党对贵州统治的加强311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贵州的政治经济状况311

第六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二)(1935~1949)311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活动313

三、经济的发展和衰落314

第二节 教育发展概况315

一、整顿时期(1935~1937)315

二、发展时期(1937~1945)317

三、衰落时期(1945~1949)322

第三节 各级各类教育325

一、高等教育从无到有325

二、中等教育初具规模330

附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中等学校统计表331

附 贵州省民国34年(1945年)省立中学一览表334

附 民国34年(1945年)县立中学一览表335

附 1945年贵州省私立中学一览表340

附 1944年省立师范学校一览表344

附 1945年中学附设简师班一览表345

附 1944年全省简易师范学校一览表345

三、初等教育大起大落354

四、社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365

五、边疆教育短暂兴起371

第七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内迁学校和国立学校379

第一节 内迁贵州的高等学校382

一、私立大夏大学383

二、国立浙江大学389

三、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399

四、国立湘雅医学院404

五、迁黔的其他高等院校406

第二节 内迁中学及新建的国立中学407

一、国立三中411

二、国立十四中413

三、国立浙江大学附中415

四、国立黔江中学417

五、国立中山中学班418

六、其他内迁中学和国立中学419

第三节 内迁军事院校422

一、陆军院校422

二、海军和空军院校428

三、军事系统的专门学校430

第四节 儿童保育院及其他教育机构434

一、贵州保育分会保育院434

二、贵阳基督教青年会育幼院436

三、抗战期间在贵州建立的其他国立学校和437

教育机构437

第三篇440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贵州教育(1949~1956)440

第一节 教育的接管和初步改造440

一、教育的接管441

二、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领导442

三、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445

四、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教育经费问题448

五、对教育初步进行改革、整顿449

六、贯彻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450

七、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对教育进行初步改革452

八、结束学校的混乱状况,建立正常教学秩序453

九、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45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456

一、幼儿教育456

二、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457

三、中学教育460

四、中等师范教育461

五、职业教育461

六、工农业余教育463

七、普通高等教育468

八、民族教育468

第九章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的贵州教育(1957—1965)471

第一节 整风“反右”与教育革命471

一、整风“反右”471

二、教育革命473

第二节 教育的“跃进”与调整478

一、各级各类教育大发展478

二、各级各类教育的调整484

第三节 教育事业的充实提高486

一、贯彻大、中、小学工作条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86

二、贯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高中、小学入学率488

三、推行“两种教育制度”490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贵州教育(1966—1976)492

第一节 贵州教育系统“文化大革命”简况492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与造反夺权492

二、“批林批孔”与“反击右倾翻案风”494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贵州教育的破坏和影响495

一、彻底否定十七年的贵州教育,广大干部和教师惨遭迫害495

二、开展极“左”的“教育革命”,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498

三、“教育革命”造成的恶果505

一、从“不理解”到公开抵制507

第三节 广大干部和教职工对极“左”路线的抵制和斗争507

二、坚守教学岗位,减轻“动乱”造成的损失508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贵州教育(一)(1977~2003)512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512

一、揭批“四人帮”512

二、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514

三、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516

四、对教育进行调整、整顿517

一、确定教育的战略地位518

第二节 确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对教育的领导管理518

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521

三、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和加强528

四、恢复加强教育督导制度530

五、制定地方教育法规538

第三节 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540

一、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540

二、增加基建投资547

一、教师队伍的充实、提高552

第四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552

二、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557

三、教师经济待遇的改善561

第五节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563

一、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563

二、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走上科学化道路566

三、结合本省实际,编写中小学德育教材572

第六节 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报刊和电化教育574

一、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学术团体的恢复和建立574

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579

三、教育科研主要成果584

四、教育报刊587

五、电化教育589

第七节 学校体育、卫生、艺术与国防教育595

一、学校体育工作596

二、学校卫生工作601

三、艺术教育工作604

四、学校的国防教育605

第八节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607

一、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608

二、聘请外国文教专家,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610

三、选派留学人员,培养学科带头人611

四、接收外国来华留学人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612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贵州召开613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贵州教育(二)——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1977~2003)614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614

一、幼儿教育614

二、义务教育616

三、高中教育628

四、特殊教育633

五、基础教育的改革634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645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645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649

三、职业教育的改革653

第三节 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改革661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调整661

二、师资培训工作670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677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管理体制改革677

二、改革教学,提高质量700

三、实行学位制与发展研究生教育714

四、建立重点学科,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715

五、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718

六、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722

七、图书馆、实验室建设733

八、高等学校后勤改革737

第五节 成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738

一、以扫盲为重点,发展农民教育738

二、职工及干部教育742

三、成人中等教育745

四、成人高等教育747

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751

六、成人教育改革实验753

第六节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与改革758

一、民族教育的恢复发展758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和措施772

第七节 社会力量办学783

一、积极提倡、加强管理、促进社会力量办学783

二、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787

三、几所民办学校简介790

第八节 西部大开发,贵州教育呈现跨越式发展796

附录1 中华民国初年至民国14年贵州学务部长、教育司长一览表801

附录2 中华民国时期贵州省教育厅长一览表802

附录3 1949~2004年贵州省教育厅(局)正、副厅(局)级干部一览表803

附录4 贵州省管理科技、教育工作机构负责人一览表810

附录5 贵州省副厅级以上国家督学、省督学和巡视员一览表812

后记8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