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
  • 黄钊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843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2页
  • 主题词:儒家-德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关于儒家德育学说的概念1

一、关于“儒家”的内涵2

二、关于“德育”的内涵3

三、关于“儒家德育”和“儒家德育学说”的概念3

第二节 儒家关于德育内容的设计5

一、关于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6

二、关于协调个人与行业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7

三、关于协调个人与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7

四、关于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8

第三节 关于儒家德育学说的基本特征9

一、具有强烈的政治性10

二、具有典型的民族性11

三、具有一定的可继承性14

第四节 学习与研究儒家德育学说的意义15

一、有助于为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历史借鉴15

二、有助于增强炎黄子孙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6

三、有助于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17

四、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8

第一篇 儒家德育学说的开创与形成23

第二章 儒家德育学说形成的社会环境23

第一节 春秋战国之际,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变化23

一、出现了“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24

二、天命神权观念趋向减弱26

三、掀起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29

一、社会环境变化,促使儒家学者深入思考政权建设问题32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变化对儒家德育学说形成的催化作用32

二、社会环境变化,促进儒家德育学说的形成34

第三章 儒家德育学说形成的理论渊源38

第一节 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39

一、《六经》非孔子所作40

二、孔子对整理《六经》的重大贡献43

第二节 《六经》是儒家德育学说直接的理论渊源45

一、《六经》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45

二、儒家德育学说是对《六经》中的德育观念的直接继承与发展47

第四章 先秦儒家的德育学说54

第一节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育学说54

一、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论55

二、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设计57

三、注重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君子”人格60

四、倡导“循循善诱”式的德育方法62

五、确立自我修身的一些重要原则65

第二节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德育学说69

一、以“性善论”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69

二、以“民本论”为特征的“仁政”说73

三、以“反省内求”为主要方法的道德修养论76

第三节 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德育学说77

一、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化性起伪”说78

二、以“隆礼”为特征的道德规范论80

三、大力宣扬“天行有常”宇宙观83

四、以重“行”为特征的道德教育方法论84

第五章 先秦儒家若干著作中的德育学说89

第一节 关于《易传》中的德育学说89

一、《易传》注重对《易经》道德观念的阐发与创新90

二、《易传》大力倡导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精神93

三、《易传》所提倡的修身方法原则97

第二节 《孝经》以重孝道为特征的德育观念100

一、《孝经》论“孝”的重要性101

二、《孝经》关于“孝”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02

三、《孝经》所透露的关于“孝治”的深刻思想104

第三节 《大学》、《中庸》中的德育观念106

一、《大学》中的德育观念107

二、《中庸》中的德育观念111

第二篇 儒家德育学说的演变发展117

第六章 两汉时期著名儒家学者的德育学说117

第一节 汉初杰出儒家学者贾谊的德育学说118

一、注重总结秦朝败亡教训,主张推行儒家的仁义德教118

二、继承荀子“隆礼”思想,强调“礼”在维护等级秩序中的作用120

三、对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潮作了系统总结122

第二节 董仲舒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的德育学说124

一、关于“质朴之谓性”与“性待教而善”的人性论125

二、提出建立“教化堤防”的主张127

三、把“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130

四、关于德育方法的理论思考134

第三节 扬雄以“人之性善恶混”为理论根基的德育学说136

一、提出“人之性善恶混”的见解,主张“学以修性”137

二、提出“民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刑”的观点139

三、关于德育的方法论思考141

第四节 “耿介不同于俗”的王符德育学说142

一、道气之论:王符德育学说的哲学基础143

二、强调“道德教化”:王符德育学说的关键环节145

三、重视政治伦理:王符德育学说的重要特征146

四、关于德育方法论的思考148

第七章 隋唐时期著名儒家学者的德育学说151

第一节 王通以重王道、尊礼乐为特色的德育学说152

一、向往王道,崇尚德治154

二、强调尊礼乐,推行仁义忠信之德156

三、关于传道与修身的途径、方法论158

第二节 韩愈以反佛道为宗旨的德育学说161

一、建立“道统说”,从理论上清算佛、道之失163

二、“性”与“情”均分“三品”的性情论及其理论贡献165

三、突出“先王之教”,重视师道传承168

第三节 李翱以“性善情邪”为理论基础的德育学说172

一、立志传承“缺绝废弃不扬之道”,以攘斥“非圣人之道”的佛道173

二、提出“性善情邪”说,强调复归“善性”,灭息“妄情”174

三、向往德政,关心民生178

第八章 宋明时期著名儒家学者的德育学说(上)181

第一节 政治改革家李觏的德育学说182

一、强调安民“必先于教化”183

二、重视德教的物质基础184

三、突出“礼”的重要地位187

第二节 宋明道学的开山祖周敦颐的德育学说189

一、尚“中”、贵“诚”、重“公”的道德追求189

二、关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方法论193

三、周氏德育理论对宋明道学的深刻影响195

第三节 张载以“变化气质”为特征的德育学说201

一、“学必如圣人而后已”的德育目标论202

二、以“变化气质”为归宗的双重人性论206

三、关于自我修身的方法论思考208

第四节 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与程颐的德育学说212

一、提出“理”为人伦之本的道德本体论213

二、探讨人性善恶问题215

三、论义、利、理、欲关系问题217

四、论修身方法问题220

第九章 宋明时期著名儒家学者的德育学说(下)224

第一节 “程朱理学”的最后完成者朱熹的德育学说224

一、论“存理灭欲”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225

二、论“存理灭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228

三、关于评价朱熹“存理灭欲”论的几点思考233

第二节 “陆王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的德育学说239

一、对孟子心性论和二程理学思想的继承240

二、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将理学转换为心学242

三、高度重视人生价值,强调堂堂正正做人248

四、对修身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的思考251

第三节 陈白沙以重涵养为特征的德育学说256

一、关于道德教育价值论256

二、关于道德信条与自我涵养论259

三、关于德育方法体系267

第四节 陆王心学的最后完成者王守仁的德育学说272

一、对先儒德育理论的继承273

二、关于“致良知”说的理论创造276

三、关于德育方法论的思考279

第十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德育学说284

第一节 黄宗羲以早期民主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学说286

一、提出一系列具有早期民主意识的新观念287

二、围绕心性关系、理欲关系问题所作的道德思考291

三、“重践行”的治学与修身方法论296

第二节 王夫之以“性日生日成”为理论基础的德育学说298

一、关于“性日生日成”的人性生成论298

二、关于“离义而不得有利”的义利关系论302

三、关于“欲即理”的理欲关系论303

四、关于道德文明与物质文明关系论305

第三节 李二曲以“悔过自新”为标志的德育学说308

一、“悔过自新”说的方法论意义309

二、“悔过自新”说的思想渊源311

三、“悔过自新”说的现实价值314

第三篇 儒家德育学说浅评319

第十一章 先秦儒家德育学说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319

第一节 先秦儒家德育学说的基本理论概述319

一、关于道德起源的思考319

二、关于道德价值的论述321

三、关于道德条目的设计325

四、关于德行评估的见解326

第二节 先秦儒家德育基本方法概述328

一、关于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328

二、关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方法333

第十二章 儒家德育成果在培育历代英杰中的历史贡献337

第一节 儒家的尚公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的爱国主义精神337

一、关于儒家的“尚公”观念337

二、历代英杰的爱国主义情操338

第二节 儒家的气节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人格独立精神339

一、关于儒家学者所提倡的气节观340

二、历代英杰追求人格独立的高风亮节340

一、关于儒家学者的“仁爱”观342

二、历代英杰博爱大众、关心民生的情怀342

第三节 儒家的仁爱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关心民生的精神342

第四节 儒家的“自强”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积极进取精神344

一、儒家学者的“自强”观念344

二、历代英杰勇于进取的百折不挠精神345

第五节 儒家的尚廉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廉洁奉公精神347

一、儒家学者的“尚廉”追求347

二、历代英杰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347

第十三章 儒家的社会政治理念述评350

第一节 儒家的廉政理念述评350

一、“以廉为本”:儒家廉政说的中心内容350

二、儒家“廉政”说的理论贡献352

第二节 儒家的“大同”理想述评358

一、儒家“大同理想”的基本内容358

二、儒家“大同理想”的重要社会价值359

第十四章 儒家关于家庭伦理的构想366

第一节 儒家倡导的“孝慈之道”简析366

一、儒家“孝慈之道”具有可继承性367

二、关于“孝道”中的合理因素370

三、关于“慈道”中的合理因素372

四、当前继承传统“孝慈之道”的方法论思考375

第二节 儒家男尊女卑说及其负面影响论析377

一、男尊女卑伦理观的形成及其核心内容378

二、“男尊女卑”说对历代中国妇女人生的重大影响383

第四篇 儒家德育学说与当代文明391

第十五章 儒家德育成果的现代转换与现代价值391

第一节 论儒家德育成果的现代转换391

一、儒家德育成果实现现代转换的必要性392

二、儒家德育成果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395

三、儒家德育成果实现现代转换的主要方法396

第二节 论儒家优秀德育成果的现实价值398

一、儒家德育成果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它们具有现实价值398

二、我国新道德建设的实践证明儒家优秀德育成果仍具现实价值401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儒家优秀德育成果发挥其现实价值406

第十六章 儒家德育学说现代价值举例410

第一节 论儒家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价值410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借鉴儒家道德410

二、儒家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有功能411

第二节 儒家倡导的民族精神在教育当代大学生中的现实价值419

一、“自强不息”精神419

二、“厚德载物”精神421

三、“天下为公”精神422

四、“勤劳俭朴”精神423

五、“见利思义”精神425

六、“博爱大众”精神426

七、“尚中贵和”精神427

八、“持守气节”精神428

第三节 儒家的职业道德理念及其现实价值430

一、儒家的敬业乐业理念及其现实价值431

二、儒家的诚实守信理念及其现实价值432

三、儒家的礼貌待人理念及其现实价值433

四、儒家的办事公道观念及其现实价值434

第四节 儒家的“慎独”、“正己”修身方法及其现实价值436

一、儒家的“慎独”修身方法及其现实价值436

二、儒家的“正己”修身方法及其现实价值440

后记447

参考文献4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