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心理研究 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玫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9944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犯罪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心理研究 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犯罪防控1
1.1 人类久远的难题1
1.1.1 “绳之以法”的威慑性与犯罪防控1
1.1.2 “绳之以法”的惩罚性与犯罪防控2
1.2 人类曾有的探索3
1.2.1 刑事法律的视角4
1.2.2 犯罪的实证研究5
1.2.3 犯罪异常的探讨7
1.2.4 中国连续“严打”后的思考9
2 谁在犯罪12
2.1 犯罪防控的对象12
2.1.1 各种犯罪防控思路12
2.1.2 犯罪人与案件数量13
2.2 认识犯罪人14
2.2.1 犯罪人的基本分类15
2.2.2 犯罪人分类的实证18
2.2.3 犯罪被罚次数与犯罪数量分析20
3 心理研究24
3.1 心理基础24
3.1.1 生理基础24
3.1.2 心理早期发展26
3.1.2.1 依恋现象27
3.1.2.2 言语发展28
3.1.2.3 社会性发展28
3.1.2.4 认知方式发展29
3.1.2.5 性格形成29
3.1.2.6 观念形成30
3.2 日常心理30
3.2.1 意识活动31
3.2.1.1 意识现象31
3.2.1.2 觉知的“有—无”32
3.2.1.3 有意识的层次分解33
3.2.2 认识活动36
3.2.2.1 感知觉36
3.2.2.2 记忆37
3.2.2.3 心象37
3.2.2.4 思维38
3.2.3 情绪情感39
3.2.3.1 情绪体验39
3.2.3.2 情绪表现39
3.2.3.3 情绪生理40
3.3 心理风格40
3.3.1 人格或个性40
3.3.2 心理动力风格41
3.3.3 心理制动风格42
3.3.4 心理表现风格43
4 危险人格45
4.1 危险人格概述45
4.1.1 危险人格的概念45
4.1.2 危险人格的研究47
4.1.2.1 天生犯罪人47
4.1.2.2 异常犯罪人48
4.1.2.3 人格障碍48
4.1.2.4 犯罪心理结构49
4.1.2.5 人身危险性49
4.1.2.6 犯罪人格50
4.2 危险人格的分类根据51
4.2.1 人格的由来52
4.2.1.1 先天要素:遗传与生理背景52
4.2.1.2 后天要素:抚养与环境背景52
4.2.2 危险人格的划分53
4.2.2.1 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54
4.2.2.2 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54
4.3 危险人格的类型56
4.3.1 反社会人格56
4.3.1.1 反社会人格的概念56
4.3.1.2 反社会人格与“天生犯罪人”57
4.3.1.3 与反社会人格易混淆的问题辨析58
4.3.2 犯罪人格59
4.3.2.1 犯罪人格的概念59
4.3.2.2 犯罪人格的形成60
4.3.3 缺陷人格61
4.3.3.1 缺陷人格的概念61
4.3.3.2 缺陷人格的形成62
5 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63
5.1 反社会人格的特征63
5.1.1 异常表现始于早年63
5.1.2 家庭背景基本正常63
5.1.3 缺乏自然情感力64
5.1.4 聪明且善谋划65
5.1.5 道德白痴不可教化65
5.1.6 肆意犯罪不会中止65
5.2 张某的反社会人格剖析——1991~2000年流窜数省持枪抢劫杀人案的主犯66
5.2.1 案情简述66
5.2.2 张某的心理画像69
5.3 王某的人格问题剖析——2003~2004年北京市系列绑架杀人案的主犯72
5.3.1 案件简述72
5.3.2 王某的心理画像74
5.4 靳某的人格问题剖析——200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重大爆炸案的主犯78
5.4.1 案情简述78
5.4.2 靳某的心理画像79
5.4.3 靳某的人格问题81
6 犯罪人格犯罪解析82
6.1 犯罪人格的特征82
6.1.1 人生早年心理正常82
6.1.2 基本社会化缺失83
6.1.3 青春期有生存性违法84
6.1.4 成年后犯罪升级86
6.1.5 犯罪心理不可逆转87
6.1.6 动机简单性质恶劣88
6.2 董某的人格问题剖析——2006年赣、浙、闽三省系列入室奸、抢、杀人案的主犯89
6.2.1 董某的案情简述89
6.2.2 董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90
6.2.3 董某的人格问题92
6.3 杨某的人格问题剖析——1999~2003年皖、豫、鲁、冀四省系列入室强奸抢劫杀人案的主犯93
6.3.1 杨某的案情简介93
6.3.2 杨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94
6.3.3 杨某的人格问题96
7 缺陷人格犯罪解析99
7.1 缺陷人格的犯罪特征99
7.1.1 早年心理正常99
7.1.2 具有宠溺抚养背景100
7.1.3 具有情感力100
7.1.4 懒散且弱能101
7.1.5 缺乏是非观念101
7.1.6 犯罪具有择机性102
7.1.7 善于欺骗与表演102
7.2 朱某人格问题剖析——2006年安徽宿州杀妻灭女案的主犯103
7.2.1 朱某的心理画像103
7.2.2 朱某心理问题的由来105
7.2.3 朱某人格缺陷的表现106
7.2.4 朱某杀妻灭女的真正动机106
7.3 杨某人格问题剖析——2007年江苏某地杀害战友案的主犯109
7.3.1 案情简介109
7.3.2 杨某的心理画像109
8 危险心结113
8.1 危险心结概述113
8.1.1 心理障碍的研究114
8.1.1.1 心理模式:心理障碍即为一种变态115
8.1.1.2 医学模式:心理障碍即为大脑疾患115
8.1.1.3 社会模式:心理障碍是社会建构的价值判断116
8.1.1.4 综合模式:心理障碍是有害的机能失常116
8.1.2 心理障碍与心结117
8.1.2.1 广义的心理障碍解释117
8.1.2.2 狭义的心理障碍解释118
8.2 危险心结的犯罪特征119
8.2.1 心智和社会性表现正常——这一特点使他们异于严重精神病人119
8.2.2 成长与生活背景相对稳定——这一特点使他们异于犯罪人格120
8.2.3 情感活动正常甚至丰富——这一特点使他们异于反社会人格121
8.2.4 具有道德判断和知罪能力——这一特点使他们异于缺陷人格121
8.2.5 犯罪多为令人意外的表现——这是危险心结最突出的特征122
8.3 危险心结的形成123
8.3.1 创伤性刺激源124
8.3.2 特定经历125
8.4 危险心结的类型127
8.4.1 意结类型127
8.4.2 知结类型128
8.4.3 情结类型129
8.4.4 成瘾类型131
9 意结类犯罪心理133
9.1 意结类的犯罪特征133
9.1.1 犯罪动机往往令人费解133
9.1.2 具有正常心智下的心理遮掩性134
9.1.3 犯罪具有隐秘和谋划特点135
9.1.4 行为人具有人格保守性136
9.1.5 心结多与潜意识内容有关137
9.2 马某犯罪心理解析——2004年云南某大学杀害大学同学案的主犯138
9.2.1 案发:令人困惑的犯罪动机138
9.2.2 报道:因贫穷的自尊而杀人139
9.2.3 调查:犯罪行为—口供—答卷139
9.2.4 分析:犯罪动机不是贫穷—自尊140
9.2.5 动机:无法面对潜意识的问题141
9.3 杨某犯罪心理解析——1992~2004年山西某市系列残害女性案的主犯146
9.3.1 案情:令人困惑的犯罪心理146
9.3.2 矛盾:貌似正常的异常人147
9.3.3 动机:源于久远的压抑150
10 知结类犯罪心理154
10.1 知结类的犯罪特征154
10.1.1 犯罪动机指向性明显或具体154
10.1.2 具有正常心智下的认识狭窄性155
10.1.3 犯罪多带有报复特点156
10.1.4 人格大多具有偏执性156
10.1.5 心结多与日常挫折有关157
10.2 邱某犯罪心理解析——2006年陕西省汉阴县某道观杀害10人案的主犯158
10.2.1 审判风波:邱某是否是精神病人158
10.2.2 认识偏结:源于现实刺激与难题159
10.2.3 犯罪爆发:压力下的认识狭窄和偏执162
10.3 高某犯罪心理解析——2005~2007年辽宁省沈阳市系列捶砸抢劫杀人案的主犯168
10.3.1 案情:自学成为律师的人抢劫168
10.3.2 人生转折:聪明反被聪明误169
10.3.3 偏执:不能调整心态而日趋扭曲170
11 情结类犯罪心理173
11.1 情结类的犯罪特征173
11.1.1 犯罪动机具有发泄与泛化性173
11.1.2 具有正常心智的情感孤独性174
11.1.3 犯罪多有表达性与满足感176
11.1.4 犯罪呈现“并非错乱的疯狂”176
11.1.5 心结多与情绪创伤有关177
11.2 黄某的犯罪心理解析——2001~2003年河南省平舆县杀害17名青少年案的主犯178
11.2.1 案情:不具备常态犯罪动机的犯罪178
11.2.2 线索:黄某渴望的是“酷”180
11.2.3 动机:亲情匮乏导致的扭曲心态183
11.3 赵某的犯罪心理解析——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主犯186
11.3.1 案情:忽略危险心迹的枪击案186
11.3.2 疑惑:看似精神错乱的谋杀188
11.3.3 解析:犯罪源于早年的情感创伤191
12 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195
12.1 相关的基本概念196
12.1.1 异常及变态的根据196
12.1.2 精神与心理的关系197
12.1.3 行为、人、心理的关系198
12.2 行为变态199
12.2.1 犯罪与行为变态199
12.2.2 变态并非都犯罪200
12.2.3 行为变态不等于人变态201
12.3 人的变态202
12.3.1 人格变态者仍有常态生活203
12.3.2 精神病患者也有程度差别203
12.3.3 瘾状变态人具有事前能力205
12.4 心理变态206
12.4.1 多样的心理异常表现206
12.4.2 混合的心理异常表现207
12.5 刑事责任能力208
12.5.1 精神病与刑事责任能力208
12.5.2 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210
12.5.2.1 智力因素是责任能力的核心210
12.5.2.2 有能力还意味着有意识212
12.5.3 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214
13 犯罪防控的策略216
13.1 不同对象的防控思路216
13.1.1 控制案件数量的关键216
13.1.2 控制犯罪人数的关键217
13.2 对危险人格的防控策略219
13.2.1 反社会人格的防控策略220
13.2.1.1 反社会人格的识别220
13.2.1.2 反社会人格的防控——及早发现并建立观察档案221
13.2.2 犯罪人格的防控策略222
13.2.2.1 犯罪人格的识别222
13.2.2.2 犯罪人格的防控——在于对残缺家庭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224
13.2.3 缺陷人格的防控策略225
13.2.3.1 缺陷人格的识别225
13.2.3.2 缺陷人格的防控——通过社会干预矫正家庭教育的缺陷227
13.3 对危险心结的防控策略229
13.3.1 普及心理学知识229
13.3.1.1 家长须知: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230
13.3.1.2 教师须知:性格与能力同样重要232
13.3.1.3 个人须知:“养生”还须“养心”233
13.3.1.4 管理者须知:知人心者为上234
13.3.2 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支持系统235
13.3.2.1 危机心理与相关人群235
13.3.2.2 危机干预与社会保障236
13.3.3 完善社会冲突调解机制237
13.3.3.1 社会冲突与危险心结237
13.3.3.2 调解冲突要纳入法治体系238
附1 本课题收集的大要案、个案情况一览表240
附2-1 本课题的犯罪人员调查表242
附2-2 犯罪人分类调查表244
名词解释246
后记258
热门推荐
- 3347.html
- 16567.html
- 3602523.html
- 3387656.html
- 999607.html
- 740875.html
- 129007.html
- 2574626.html
- 2117076.html
- 786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4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52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33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6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7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23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97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04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0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