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表解中医备考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许筱颖,王文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5242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21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95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图表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图表解中医备考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
第一节 精气学说8
一、基本概念8
二、主要内容9
三、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
第二节 阴阳学说10
一、基本概念10
二、基本内容11
三、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2
第三节 五行学说17
一、基本概念17
二、基本内容17
三、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9
第二章 藏象23
第一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3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3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5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7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9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1
第二节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的关系33
一、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33
二、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33
三、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33
四、肝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34
五、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34
第三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35
一、胆的生理功能35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特性35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35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36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36
六、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36
第四节 奇恒之腑37
一、脑37
二、女子胞37
第五节 五脏之间的关系38
第六节 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39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42
第一节 精42
一、人体之精的概念42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42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43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43
第二节 气43
一、人体之气的概念43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44
三、人体之气的功能44
四、气的运动45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45
第三节 血48
一、基本概念48
二、生成48
三、功能49
四、运行49
第四节 津液50
一、基本概念50
二、生成、输布和排泄50
三、功能51
第五节 神52
一、基本概念52
二、生成52
三、功能53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3
一、气与血的关系53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54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4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55
第四章 经络5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57
一、经络的概念57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57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58
第二节 十二经脉59
一、名称59
二、循行和分布规律60
三、循行部位62
第三节 奇经八脉63
一、概念63
二、循行特点63
三、生理功能63
四、循行部位和功能特点63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65
一、经别65
二、别络66
三、经筋67
四、皮部67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67
一、沟通联系作用67
二、运输气血作用68
三、感应传导作用68
四、调节平衡作用69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69
一、阐释病理变化69
二、指导临床诊断69
三、指导疾病治疗70
第五章 体质73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和形成73
一、概念73
二、形成73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74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74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74
二、阐释发病原理75
三、解释病理变化75
四、指导辨证75
五、指导治疗76
六、指导养生76
第六章 病因78
第一节 六淫78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78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79
第二节 疠气82
一、基本概念82
二、致病特点83
第三节 内伤七情83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83
二、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83
第四节 饮食失宜84
第五节 劳逸失度85
第六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85
一、痰饮85
二、瘀血87
三、结石88
第七章 病机93
第一节 发病原理93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93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94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94
第二节 发病类型95
一、感邪即发95
二、徐发95
三、伏而后发95
四、继发96
五、合病与并病96
六、复发96
第三节 基本病机97
一、邪正盛衰97
二、阴阳失调101
三、气血的失常104
四、津液代谢失常107
第四节 内生“五邪”病机109
一、风气内动110
二、寒从中生110
三、湿浊内生110
四、津伤化燥110
五、火热内生110
第八章 防治原则112
第一节 预防112
第二节 治则113
一、正治与反治113
二、治标与治本114
三、扶正祛邪115
四、调整阴阳116
五、调整气血117
六、三因制宜117
热门推荐
- 956023.html
- 1606395.html
- 1649904.html
- 2231463.html
- 3719818.html
- 677149.html
- 3327838.html
- 648872.html
- 3254264.html
- 13002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48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6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6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25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19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3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28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0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50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