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碳排放与低碳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魏一鸣,刘兰翠,廖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51428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碳排放与低碳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1
1.1低碳发展的内涵1
1.1.1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2
1.1.2低碳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2
1.1.3低碳发展强调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创新2
1.1.4低碳发展倡导意识形态的转变3
1.2世界碳排放格局3
1.2.1全球碳排放总体上持续增长3
1.2.2电力、交通、制造业碳排放量占总量的80%5
1.2.3煤炭利用是主要的碳排放源5
1.2.4近20年碳排放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6
1.3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6
1.3.1气候变化导致的影响和风险越来越显著6
1.3.2世界各国面临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挑战7
1.3.3国家自主贡献减排承诺将成为2020年气候治理新秩序构建的基础8
1.3.4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多边和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8
1.4世界主要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动态8
1.4.1欧盟提出2030年减排40%的承诺9
1.4.2英国率先践行低碳经济9
1.4.3日本倡导低碳社会计划10
1.4.4美国提出低碳经济战略11
1.4.5发达国家实施低碳城市和社区示范11
1.5中国低碳发展的战略需求12
1.5.1政府提出了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目标13
1.5.2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13
1.5.3低碳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13
1.5.4低碳技术和产品服务发展将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14
1.5.5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将伴随着经济发展长期存在14
1.5.6国内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倒逼高碳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化转型14
1.6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15
1.6.1低碳发展需要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融合15
1.6.2碳排放总量面临达峰15
1.6.3以煤为主的巨大能源消费量短期内改变15
1.6.4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低碳生产后备不足16
1.6.5区域碳排放差异较大16
1.6.6快速城镇化进一步刺激高碳排放型基础设施的扩张16
1.6.7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尚未健全16
第2章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17
2.1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现状分析17
2.1.1世界人均碳排放持续增长,但增速低于经济增速17
2.1.2高收入国家高排放低增长,低收入国家低排放高增长18
2.1.3部分发达国家已出现人均碳峰值,发展中国家仍在增长19
2.2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历史演变特征26
2.2.1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具有非线性特征26
2.2.2人均碳排放量在人均GDP 2.2万美元左右趋缓27
2.3本章小结28
第3章 中国碳排放基本特征研究30
3.1碳排放现状30
3.1.1煤炭利用的碳排放占能源消费碳排放的80%30
3.1.2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20%以上且人均碳排放超过欧盟平均水平31
3.1.3碳排放强度相对于1980年下降了75%32
3.1.4工业碳排放几乎占全球工业碳排放的一半32
3.1.5城镇化发展高碳特征显著33
3.2碳排放年度动态变化特征34
3.2.1人均GDP和人口增长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35
3.2.2工业增加值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35
3.2.3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效减缓了碳排放增速36
3.3碳排放的行业关联分析37
3.3.1建筑安装工程总额推动了主要排放行业的碳排放增长38
3.3.2建筑业对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刚性需求导致了主要排放行业的碳排放增长40
3.4本章小结42
第4章 居民消费与低碳发展43
4.1居民消费的直接碳排放43
4.1.1居民直接碳排放持续增加,城乡人均排放差距逐渐缩小43
4.1.2城镇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增速快,取暖制冷和炊事热水碳排放占比多45
4.1.3农村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取暖制冷碳排放未来增加潜力较大47
4.2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49
4.2.1城镇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明显高于农村居民49
4.2.2高收入城镇居民的人均间接碳排放是低收入农村居民的7倍51
4.3碳排放约束下的最优消费模式52
4.3.1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的协同效果显著53
4.3.2最优模式应降低对纺织、造纸等7种商品的消费需求54
4.4居民碳排放未来趋势54
4.4.1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长空间54
4.4.2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展望56
4.5本章小结56
第5章 重点工业部门与低碳发展58
5.1重点工业部门碳排放现状58
5.1.1钢铁生产规模巨大,碳排放或已出现峰值59
5.1.2建材部门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结构减排潜力大62
5.1.3有色行业规模世界第一,企业排放水平差异大64
5.1.4发电碳排放占全国1/2,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短期难以改变68
5.2重点工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挑战71
5.2.1钢铁部门内部技术参差不齐,电炉钢比例低71
5.2.2有色产品种类工艺细杂,再生资源利用程度不高72
5.2.3煤电占比较高,电源结构还有优化空间73
5.3重点工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74
5.3.1优化钢材产品结构,提高电炉钢比例74
5.3.2严格执行低标水泥停产政策,强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74
5.3.3继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75
5.3.4重视再生资源利用,实现部分产业向西部及海外转移75
第6章 城镇化与低碳发展77
6.1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77
6.1.1.人口城镇化起点低、速度快且区域差异大77
6.1.2人口城镇化不主导人均生活用能增加79
6.1.3人口城镇化不主导人均生活碳排放增加82
6.2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83
6.2.1城市建设带动大量碳排放84
6.2.2人口密度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控制有助于减排84
6.3半城镇化对农民工消费碳排放的影响85
6.3.1农民工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占全部居民碳排放近1/587
6.3.2农民工消费碳排放集中在电力生产业和食品加工业88
6.3.3农民工市民化将增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近2亿吨90
6.4未来低碳发展对城镇化的要求90
6.4.1合理引导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91
6.4.2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91
第7章 交通碳排放与低碳发展92
7.1交通碳排放趋势和特征92
7.1.1我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2
7.1.2我国交通部门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道路交通93
7.2交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96
7.2.1 GDP和私人小汽车增长是交通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原因96
7.2.2交通运输强度和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98
7.3交通低碳发展的政策实践99
7.3.1道路运输:综合采用命令控制、经济激励及宣传教育策略100
7.3.2水路运输: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技术和能源结构改造103
7.3.3航空运输:大力发展航空减排技术、适当引入碳交易机制105
7.3.4铁路运输:提升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提高基础设备技术水平106
7.4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107
第8章 区域碳排放与低碳发展109
8.1区域碳排放空间差异特征109
8.1.1鲁、冀、苏、粤、豫、蒙、辽的终端用能碳排放占47%109
8.1.2部分地区人均碳排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10
8.1.3经济发达地区碳排放强度明显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111
8.1.4上海是单位国土面积碳排放最高的地区113
8.2区域碳排放核算113
8.2.1区域间碳流动明显且呈上升趋势115
8.2.2各区域生产端碳排放116
8.2.3各区域使用端碳排放117
8.3区域碳排放分类特征119
8.3.1“人均GDP最高,排放强度最低”类120
8.3.2“排放强度较低,人均GDP较高”类121
8.3.3“人均GDP较低,人均排放较低”类122
8.3.4“排放强度与人均排放双高”类124
8.4区域低碳发展建议126
第9章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127
9.1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流127
9.1.1中国大陆出口贸易中碳密集型产品比例偏高,进出口贸易格局及结构难以调整128
9.1.2出口隐含碳以地理位置为导向,进口隐含碳则主要来源于中国与俄罗斯131
9.2中国与欧、美、日的贸易隐含碳流136
9.2.1中国对欧元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大,主要集中在德、法、意136
9.2.2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的规模增长较快,2009年略有下降139
9.2.3中国对日本隐含碳出口持续多年下降,进口则持续增长139
9.3全球价值链下的碳贸易强度分析141
9.3.1全球价值链下碳贸易强度呈下降趋势,2005年来尤为明显142
9.3.2中、印、俄的出口碳贸易强度高于本地碳强度和进口碳贸易强度142
9.3.3中国与其他经济体间的双边出口贸易碳强度总体差异不大146
9.4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分析148
9.4.1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150
9.4.2实现相同碳减排量时各行业情景的经济影响151
9.5主要结论与启示153
第10章 低碳发展技术155
10.1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155
10.1.1主要行业能效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差距155
10.1.2工业部门已经逐步淘汰落后技术设备157
10.1.3新能源利用技术逐渐成熟且呈规模应用158
10.1.4脱碳技术示范运行但距大规模应用尚远160
10.2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161
10.2.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161
10.2.2核心技术投资需求较大161
10.2.3融资渠道有待拓展162
10.2.4部分新能源技术产能过剩163
10.2.5政策支持有待完善164
10.3低碳技术发展展望164
10.3.1国际引进转向自主创新164
10.3.2技术选择更加具有弹性164
10.3.3制定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165
10.4低碳技术发展建议167
10.4.1继续淘汰落后技术设备167
10.4.2提高已成熟技术普及率167
10.4.3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167
10.4.4推进国际技术吸收转化167
10.4.5加快完善技术政策支持167
10.4.6加强低碳技术政府引导168
第11章 低碳发展政策评估与模拟169
11.1低碳发展的命令控制型政策169
11.1.1行政管制是初期节能减碳的主要措施169
11.1.2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170
11.2低碳发展的财政税收与价格机制171
11.2.1主要发达国家节能减碳财税制度172
11.2.2我国节能减碳财税政策现状174
11.2.3碳税是节能减碳的重要税收制度选择175
11.2.4碳税的社会经济成本:国际竞争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182
11.3低碳发展的技术政策191
11.3.1国际经验:低碳技术政策的实施及成效191
11.3.2中国实践:主要的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及尝试193
11.4启示与政策建议196
第12章 碳排放权交易198
12.1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特点198
12.1.1国际碳排放交易相关法律较为完善,国内缺乏上位法205
12.1.2国际MRV制度严格,国内已初步建立相关规范207
12.1.3国际碳市场交易机制相对健全,国内处于起步探索阶段209
12.2碳排放权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研究213
12.2.1初始配额分配模式213
12.2.2碳排放交易的社会经济影响214
12.3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的机制问题220
12.3.1法律机制:法律属性不明确、上位法缺失,导致交易市场无法可依220
12.3.2体制机制:政策之间缺乏衔接,考核指标重叠,企业负担增加220
12.3.3配额分配:数据质量和统计口径参差不齐,配额分配公平性难以体现221
12.3.4市场机制:交易规则不一致,全国范围内推广难度较大221
12.4我国当前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221
12.4.1市场表现:市场流动性差,碳交易价格失真221
12.4.2参与主体:企业按期履约率低,市场活跃度较差221
12.4.3交易平台:交易市场分散,议价能力薄弱221
12.4.4金融衍生品:碳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金融机构参与不足222
12.5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议与展望222
12.5.1出台统一法律法规,明确碳市场的法律地位及相关主体的权责范围222
12.5.2科学评估总结试点的经验教训,保障试点顺利向全国统一碳市场过渡222
12.5.3结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确定碳配额总量,并逐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223
12.5.4采取免费分配和拍卖相结合的初始配额分配方式,优化配额分配方案设计223
12.5.5制定国家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MRV标准223
12.5.6充分考虑碳交易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24
第13章 典型城市的低碳发展:以试点城市为例225
13.1低碳城市发展进程及分类225
13.1.1低碳城市发展进程225
13.1.2低碳城市试点227
13.1.3低碳城市试点特征227
13.2中国城市低碳试点基本状况228
13.2.1经济发展阶段及结构228
13.2.2能源消费及能源强度比较229
13.3低碳试点城市重点发展领域232
13.3.1产业结构调整232
13.3.2能源结构优化232
13.3.3低碳建筑推广233
13.3.4低碳交通构建234
13.4低碳城市发展模式234
13.4.1老工业基地城市:挖掘技术节能潜力与新经济增长点234
13.4.2国际大都市城市:寻求经济发展与节能减碳的协同管理235
13.4.3资源型城市:保障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237
13.4.4生态型城市:顶层设计下的多元化低碳共建238
13.5结论及政策建议239
13.5.1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政策法规,为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保障240
13.5.2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直接指导低碳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240
13.5.3强化试点的低碳建设开拓能力和示范作用,关注城市综合低碳建设、促进试点间的协同成长241
13.5.4点面结合,推进中长期低碳城市建设241
第14章 中国低碳发展战略思考242
14.1碳排放峰值展望242
14.1.1我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显著的碳峰值242
14.1.2工业部门在2020年之前达峰,交通部门达峰时间不确定性较大243
14.1.3各类情景下总量达峰时间基本不变,但峰值规模受投资率影响较大243
14.2碳排放达峰的挑战244
14.2.1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将很难支撑碳排放峰值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要求244
14.2.2未来大规模城镇化将是 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主要增长驱动245
14.2.3区域发展不均衡将导致部分区域碳排放仍将快速增长245
14.2.4 工业碳排放将直接决定碳峰值目标实现与否245
14.3达峰前的低碳发展行动246
14.3.1构建气候友好型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246
14.3.2率先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推动低碳发展并尽早实现人均碳排放出现峰值246
14.3.3打造低碳产业体系246
14.3.4加强城市低碳建设247
14.4达峰后的战略思考247
14.4.1构建以低碳和近零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247
14.4.2全国范围开展零碳试点247
14.4.3形成以低碳国际竞争力为特征的产业247
14.4.4全社会建立低碳消费模式247
14.5我国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248
14.5.1明确低碳发展在国家法律和重大决策中的战略地位248
14.5.2低碳发展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的重大政策248
14.5.3强调新改扩建项目的碳排放评价的源头治理政策248
14.5.4制定高碳排放行业的碳排放管理标准248
14.5.5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与碳排放交易基础能力建设249
14.5.6深度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低碳科技创新249
参考文献250
附表256
附表A-1部门名称及对应的2012年1O表部门代码256
附表A-2钢铁行业主要节能技术256
附表A-3水泥行业主要节能技术258
附表A-4石化行业主要节能技术259
附表A-5建筑行业主要节能技术260
附表A-6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技术选择261
附表A-7 WIOD的35个行业代号及解释262
后记263
热门推荐
- 679360.html
- 1828550.html
- 2234503.html
- 2988461.html
- 1396442.html
- 3408535.html
- 2571606.html
- 2211579.html
- 2836855.html
- 21957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7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3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34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50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33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9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4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