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中化学怎样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高中化学怎样学 第2版
  • 顾建辛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4392034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663页
  • 主题词:高中其它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中化学怎样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1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1

一、四种无机反应类型的辨析1

第一部分1

二、怎样利用无机物反应规律指导高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3

三、怎样利用无机物间的相互反应规律解题5

四、怎样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反应类型的关系7

五、怎样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7

六、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两种表示方法8

七、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依据12

第二节 离子反应12

八、强、弱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区别和联系13

九、电解质的电离方式与电解质结构的关系14

十、离子方程式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15

十一、离子共存的简单判断方法18

十二、用图示法解答物质鉴别题20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3

十三、怎样正确理解各类能量间的转化23

十四、怎样解答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有关问题24

十六、怎样理解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5

十五、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确定25

第二章 碱金属29

第一节 钠29

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钠的性质29

二、金属钠的一些特殊现象的剖析30

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33

三、利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a2O2的结构和性质33

四、利用差量法分析Na2O2的计算问题34

五、H2、CO与O2混合气体和Na2O2反应计算的一般规律35

六、有关二元混合物的计算问题讨论36

七、Na2CO3和NaHCO3性质异同点的比较37

八、利用极端假设法讨论NaHCO3和NaOH混合物的计算38

九、与Na2O2性质有关的评价性实验问题的研究39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43

十、运用比较迁移的方法学习碱金属的性质43

十一、利用不等式法确定二元混合物的组成45

十二、有关钠的化合物中创新实验的讨论47

第三章 物质的量54

第一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54

一、怎样正确理解“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54

二、怎样正确理解微粒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55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各种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57

第二节 摩尔质量57

四、利用对比转换的方法掌握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转化关系60

五、运用关系式法进行计算60

六、利用守恒法进行化学计算61

第三节 气体摩尔体积64

七、运用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内涵与外延直接解题64

八、运用气体的相对密度与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解题66

九、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方程式解题67

第四节 物质的量浓度70

十、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相互换算70

十一、利用守恒法确定溶液中的离子浓度72

十二、溶液配制过程中的仪器选择和误差判断74

第四章 卤素78

第一节 氯气78

一、怎样从氯原子的结构中认识氯气的性质78

二、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中理解氯气的性质79

三、注意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80

四、怎样运用类比和同化的思维方法解题81

五、怎样运用联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解题81

六、注意比较氯化氢与盐酸的区别82

七、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83

八、从卤素原子结构异同的比较中,理解卤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89

第二节 卤族元素89

九、抓住特性掌握卤素离子的鉴别方法90

第三节 物质的量应用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94

十、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94

十一、过量计算的两种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95

第五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00

第一节 原子结构100

一、原子结构中三种微粒间的关系100

二、怎样理解原子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101

三、同位素、元素、同素异形体三者概念的比较103

四、如何理解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104

五、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中几个概念的辨析105

六、“十字交叉法”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107

七、怎样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10

八、怎样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导元素种类111

九、怎样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导元素性质115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119

十、怎样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119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122

十一、主族元素原子、离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122

十二、抓好“一个周期、两个主族”是学好元素周期表的关键123

十三、怎样理解以元素周期律为核心的元素宏观性质的变化规律125

十四、怎样解答元素推断题126

第四节 化学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35

十五、怎样正确理解化学键的定义135

十六、怎样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物质的形成过程136

十七、怎样根据离子的结构推断离子化合物的性质137

十八、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等概念的辨析140

十九、共价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42

二十、怎样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144

第一节 氧族元素150

一、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硫的化学性质150

第六章 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150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元素性质变化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52

三、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氧族元素的性质153

四、怎样正确解答与臭氧有关的综合性问题154

第二节 二氧化硫158

五、物质漂白性的原理分析158

六、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定性、定量分析159

七、通过硫的化合价比较,总结硫的氧化物中主要的氧化还原反应162

八、怎样利用转换法深入理解SO2氧化性164

九、利用极限思维法(极端假设法)进行计算和定量判断165

十、熟悉常见硫化物的溶解性,掌握S2-的检验方法167

十一、待定系数法在H2S燃烧反应计算中的应用168

十二、善于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学习浓硫酸的性质171

第三节 硫酸硫酸盐171

十三、利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和掌握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实质172

十四、浓硫酸在制取气体或对气体进行干燥时的注意事项174

十五、注意CO?-、SO?-等离子对硫酸盐(SO?-)检验的干扰175

十六、用图示法解答物质鉴别题175

第四节 环境保护179

十七、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179

十八、水污染的原因分析180

十九、污染防治过程中的化学原理综合分析180

一、运用相似类推法掌握碳族元素的性质185

第七章 碳、硅和硅酸盐工业185

第一节 碳族元素185

二、怎样理解碳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86

三、怎样理解酸式盐性质的一般规律187

四、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SiO2的性质189

第二节 硅酸盐工业194

五、运用转化法确定物质的组成194

第三节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197

六、怎样根据有关信息推测物质的性质197

一、运用元素周期表指导氮族元素的学习201

第八章 氮族元素201

第一节 氮和磷201

二、通过原子结构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202

三、怎样理解氮元素的性质和氮气的性质204

四、利用量差法讨论CO2(H2O)、NO混合气体与Na2O2反应的体积变化规律205

五、有关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分析207

六、利用极限思维方法讨论不确定因素的计算问题209

第二节 氨铵盐213

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液氨与氨水的区别213

八、怎样从氨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中学习氨的性质215

九、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216

十、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注意事项219

十一、利用铵盐的性质对物质进行检验220

第三节 硝酸225

十二、怎样理解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225

十三、怎样理解硝酸的浓度与氧化性强弱的关系226

十四、利用守恒法进行硝酸浓度动态变化的有关计算227

十五、利用关系式法进行硝酸工业生产的有关计算229

十六、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规律的比较230

第四节 磷磷酸233

十七、几种常用干燥剂的选择233

十八、高沸点酸制挥发性酸的注意事项234

十九、运用比较类推法解答信息给予题235

二十、磷酸与碱反应的计算规律和磷酸盐间的转化关系236

二十一、怎样解答有关磷酸盐中的图像问题239

第九章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244

第一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244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表示方法244

二、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方法246

三、根据外界条件不同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247

第二、三节 化学平衡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250

四、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250

五、利用极限法判断等效平衡问题252

六、利用等效假设法判断转化率大小256

七、化学平衡图像曲线问题的讨论260

八、利用估算法确定新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262

第四节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268

九、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合成氨工业生产条件的选择268

十、平衡体系中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270

第十章 电离平衡276

第一节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276

一、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276

二、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方法278

三、难溶性电解质在水中平衡移动问题的讨论279

四、怎样运用电离平衡常数比较多元弱酸的酸性大小281

五、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离子浓度的大小282

六、电离平衡常数的综合计算283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288

七、怎样理解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288

八、怎样理解水溶液中酸碱性的实质289

九、溶液pH计算的类型及方法291

十、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大小比较的综合实验分析294

十一、怎样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297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297

十二、影响水解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300

十三、利用“两守恒”和“两平衡”比较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302

十四、关于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依据304

十五、关于酸式盐水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305

第四节 中和滴定310

十六、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310

十七、利用双指示剂法对混合物进行测定314

十八、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的误差分析315

第一节 镁和铝322

一、如何正确理解铝与碱溶液反应的实质322

第十一章 几种重要的金属322

二、对镁、铝的一些特殊反应的理解323

三、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比较说明金属性的强弱325

四、不定方程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327

五、比较说明氧化物的种类及其化学性质329

六、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分类和反应规律小结331

七、怎样理解Al3+和AlO?的存在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332

八、有关含铝化合物变化中的常见图形分析335

九、关于Al(OH)3沉淀计算中的数形结合问题338

十、天平平衡问题的讨论340

十一、利用沉淀-过滤法进行物质的分离346

第二节 硬水及其软化346

十二、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和计算348

第三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353

十三、运用比较法学习和掌握铁的氧化物的性质353

十四、Fe(OH)2和Fe(OH)3的性质比较354

十五、怎样理解Fe2+和Fe3+的存在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356

十六、铁与稀硝酸反应的计算方法357

十七、利用极限法解决Fe3+、Fe2+混合液与单质Fe反应的计算问题358

十八、关于铁粉与铁的氧化物(Fe3O4、Fe2O3)混合物与酸反应的计算359

十九、定量实验中的条件控制和数据处理361

二十一、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炼铁和炼钢的工业流程366

二十、怎样理解合金的性质366

第四节 金属的冶炼366

二十二、金属冶炼的原理和一般方法368

二十三、化学实验中的程序设计和仪器组装问题的讨论369

第五节 原电池及其应用376

二十四、原电池形成条件和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376

二十五、怎样利用原电池原理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378

二十六、用电子守恒法解答原电池中的计算问题378

第十二章 烃383

第一、二节 有机物甲烷383

一、怎样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383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有机反应和无机反应的区别385

三、确定烃的分子式的两种基本方法386

第三节 烷烃同系物389

四、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概念的联系和区别389

五、烷烃命名的基本方法391

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393

七、结构决定性质是学习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基本思路394

八、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及产物量的判断规律395

第四节 乙烯398

九、乙烷与乙烯的结构性质比较398

十、实验室制备乙烯的注意事项399

十一、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有机计算中的应用401

十二、关于加成或加聚反应逆向命题的分析和讨论405

第五节 烯烃405

十三、平均分子式在有机计算中的应用408

第六节 乙炔炔烃413

十四、利用归类比较法学习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和收集413

十五、怎样正确理解有机物的空间结构415

十六、利用烃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差推断烃的组成417

十七、通过分析转换法加深对三种链烃的理解418

十八、怎样从苯的结构中理解苯的性质424

十九、苯的一些取代反应实验中的注意事项424

第七节 苯芳香烃424

二十、苯与苯的同系物在组成和性质上的异同比较426

二十一、由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427

第八、九节 石油和石油产品煤和煤的综合利用431

二十二、正确辨析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分馏、裂化和裂解等基本概念431

二十三、正确理解煤的干馏过程432

二十四、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确定同系列的通式433

第十三章 烃的衍生物438

第一节 醇438

一、由实验确定结构是学习烃的衍生物的基本思想方法438

二、怎样理解乙醇发生各类反应的相关机理和断键方式441

三、通式为CnH2n+2O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讨论443

四、重视反应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444

第二节 苯酚449

五、运用比较法区别芳香醇与酚的结构和性质449

六、怎样理解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性质的主要因素451

第三节 醛455

七、分析醛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的机理455

八、得(失)氧失(得)氢法配平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458

九、聚合与缩合反应的整理和运用459

十、利用官能团的性质区别醇、醛和羧酸464

十一、醇、酚、羧酸分子中三种羟基的性质区别464

第四节 乙酸464

十二、利用等量变换法确定含氧衍生物燃烧过程中耗氧量和产物量的关系466

十三、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反应机理467

第五节 酯472

十四、有机物的成环反应472

十五、关于酯化反应的逆向命题问题的讨论475

十六、利用“式量差”法判断物质的化学式476

第六节 油脂482

十七、注意比较油和脂、脂和酯的联系和区别482

十八、用逆向法确定有机物合成路线484

一、从结构分析中认识各种糖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492

第十四章 糖类蛋白质492

第一、二、三节单糖二糖多糖492

二、有机物官能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94

第四节 蛋白质497

三、高聚物中结构单元的确定方法497

第十五章 合成材料504

一、怎样由高聚物分子结构确定其聚合度和性质504

二、怎样由高聚物分子结构确定单体的结构505

三、聚合反应的基本类型分析506

四、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508

第一、二节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516

一、三种基本晶体类型的判断方法516

第二部分516

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516

二、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518

三、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物质熔沸点高低520

四、常见晶体中紧邻质点数的判断方法521

五、数学思想在晶体空间结构问题中的运用523

六、怎样从金属原子结构中理解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526

第三节 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531

七、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测定时的误差分析531

八、怎样对定量实验进行综合分析533

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540

一、怎样从胶体结构理解胶体的性质540

二、有关胶体性质的综合问题分析541

第三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544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544

一、运用组合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544

二、运用拆分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544

三、运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545

四、运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546

五、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549

第二节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间的常见反应549

六、含同种元素的高价态化合物与低价态化合物的反应551

七、同种化合物中的同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歧化反应552

八、怎样根据信息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553

第三节 离子反应的本质557

九、离子共存问题的综合分析557

十、利用物质相互间反应对物质进行鉴别558

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562

十一、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简单计算562

十二、有关反应热与中和热的简单计算563

十三、有关化学能量转化的综合问题讨论564

一、电解质电解过程中离子放电顺序与电极反应的书写568

第四单元电解原理及其应用568

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比较570

三、利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有关计算572

四、电解池知识的综合应用572

第五单元硫酸工业577

一、多步反应的简单计算——关系式法577

二、硫酸工业生产中的注意问题578

三、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综合分析579

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585

一、简单组合装置的设计与运用585

二、如何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操作步骤586

三、如何依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588

四、实验装置连接的基本方法591

五、怎样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593

第七单元物质的检验602

一、利用列表法进行物质的鉴别602

二、利用层层剖析法鉴别物质603

三、怎样用一种试剂鉴别数种物质604

四、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对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检验605

五、混合物组分的确定方法606

参考答案6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