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论研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伤寒论研读
  • 李宇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2433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伤寒论》-研究-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伤寒论研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伤寒卒病论集(张仲景原序)1

第一章 《伤寒论》考证研究2

第一节 张仲景事状及《伤寒论》考2

一、仲景见仲宣时地考2

二、仲景任长沙太守考3

三、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地考3

四、“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4

五、《平脉》韵文成于西汉考5

六、仲景著作散乱时间及叔和整理时间考6

七、仲景《伤寒论》考9

第二节 《伤寒论》版本研究13

一、宋本《伤寒论》版本研究13

二、关于《伤寒论校注》18

第二章 《伤寒论》前四篇129条导读20

第一节 辨脉法 第一(1~34条)20

第二节 平脉法 第二(35~79条)29

第三节 伤寒例 第三(80~113条)41

第四节 辨痓湿暍脉证 第四(114~129条)51

第三章 《伤寒论》中十篇398条串解55

第一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五(1~30条)55

第二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六(31~127条)60

第三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七(128~178条)72

第四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八(179~262条)80

第五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九(263~272条)89

第六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273~280条)91

第七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一(281~325条)92

第八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326~381条)98

第九节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十三(382~391条)103

第十节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十四(392~398条)105

第四章 《伤寒论》后八篇288条导读107

第一节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十五(1~32条)107

第二节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第十六(33~79条)111

第三节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80~112条)117

第四节 辨不可吐 第十八(113~116条)122

第五节 辨可吐 第十九(117~123条)123

第六节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124~169条)124

第七节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一(170~215条)133

第八节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二(216~288条)139

第五章 《伤寒论》研究难点述要151

第一节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151

第二节 六经开阖枢研究153

第三节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研究156

第六章 伤寒学派及伤寒医家临证精要159

第一节 伤寒学术流派研究159

一、仲景学术渊源159

二、以《伤寒论》为主体,作整理、阐发研究的学术流派159

三、以《伤寒论》为基础,并发展、创新的学术流派160

第二节 伤寒医家临证精要选录160

一、庞安时与《伤寒总病论》160

二、朱肱与《类证活人书》162

三、成无己与《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163

四、许叔微与《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164

五、郭雍与《伤寒补亡论》166

六、陶华与《伤寒六书》《伤寒全生集》167

七、方有执与《伤寒论条辨》168

八、喻昌与《尚论篇》169

九、李中梓与《伤寒括要》170

十、张志聪与《伤寒论集注》171

十一、张璐与《伤寒缵论》《伤寒绪论》172

十二、柯琴与《伤寒来苏集》173

十三、汪琥与《伤寒论辨证广注》174

十四、钱潢与《伤寒溯源集》176

十五、秦之桢与《伤寒大白》177

十六、尤怡与《伤寒贯珠集》177

十七、叶桂与《临证指南医案》179

十八、吴谦与《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180

十九、徐大椿与《伤寒论类方》182

二十、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183

二十一、陈念祖与《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185

二十二、吴瑭与《温病条辨》187

二十三、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189

二十四、唐宗海与《血证论》191

二十五、吉益东洞与《类聚方》《药征》192

二十六、丹波元简与《伤寒论辑义》193

二十七、丹波元坚与《伤寒广要》194

二十八、许浚与《东医宝鉴》194

二十九、李济马与《东医寿世保元》195

第七章 《伤寒论》方现代临床应用举隅196

第一节 经方现代临床应用思路与方法196

一、病证结合,适应时代需求196

二、紧扣病机,拓展现代应用196

第二节 经方现代临床应用范例197

一、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197

二、齐律汤治疗室性早搏199

三、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00

四、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201

五、柴桂温胆定志方治疗抑郁症202

六、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3

七、加味猪苓汤治疗慢性肾炎204

八、四理汤改善儿童脾虚体质205

九、通脉冲剂治疗雷诺病206

第八章 《伤寒论》类方归纳与拓展208

第一节 桂枝汤类208

一、桂枝汤208

二、桂枝加葛根汤209

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09

四、桂枝加附子汤209

五、桂枝去芍药汤209

六、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09

七、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10

八、桂枝麻黄各半汤210

九、桂枝二麻黄一汤210

十、桂枝二越婢一汤210

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10

十二、桂枝加桂汤211

十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11

十四、小建中汤211

十五、桂枝附子汤211

十六、桂枝加芍药汤211

十七、桂枝加大黄汤212

十八、当归四逆汤212

十九、《金匮要略》栝楼桂枝汤212

二十、《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212

二十一、《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212

二十二、《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213

二十三、《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213

二十四、《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213

二十五、《丁甘仁用药一百十三法》桂枝去姜甘枣加苓夏佩兰荷叶汤213

第二节 麻黄汤类214

一、麻黄汤214

二、葛根汤214

三、小青龙汤214

四、大青龙汤214

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15

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215

七、麻黄附子细辛汤215

八、《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215

九、《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215

十、《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216

第三节 苓桂剂类216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16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216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216

四、五苓散217

五、《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汤217

六、《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217

七、《伤寒论临证指要》苓桂杏甘汤217

八、《伤寒论十四讲》苓桂杏苡汤217

九、《经方临证指南》苓桂芥甘汤218

十、《伤寒论十四讲》苓桂茜红汤218

十一、《伤寒论十四讲》苓桂龙牡汤218

第四节 泻心汤类218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218

二、附子泻心汤218

三、半夏泻心汤219

四、生姜泻心汤219

五、甘草泻心汤219

六、黄连汤219

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220

八、《金匮要略》三黄泻心汤220

九、《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220

十、《外科正宗》黄连泻心汤220

十一、《明医指掌》黄连泻心汤220

十二、《外科真诠》黄连泻心汤220

十三、《魏氏家藏方》泻心汤221

第五节 白虎汤类221

一、白虎汤221

二、白虎加人参汤221

三、竹叶石膏汤221

四、《金匮要略》白虎加桂枝汤222

五、《伤寒类证活人书》白虎加苍术汤222

六、《景岳全书》玉女煎222

七、《温病条辨》化斑汤222

八、《医学衷中参西录》通变白虎加人参汤223

九、《外科正宗》消风散223

第六节 承气汤类223

一、大承气汤223

二、小承气汤223

三、调胃承气汤224

四、桃核承气汤224

五、麻子仁丸224

六、《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224

七、《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224

八、《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225

九、《金匮要略》厚朴大黄汤225

十、《金匮要略》大黄硝石汤225

十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225

十二、《伤寒直格》三一承气汤225

十三、《伤寒六书》黄龙汤226

十四、《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226

十五、《温病条辨》宣白承气汤226

十六、《温病条辨》牛黄承气汤226

十七、《温病条辨》导赤承气汤227

十八、《温病条辨》新加黄龙汤227

十九、《儒门事亲》玉烛散227

二十、《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227

第七节 柴胡汤类227

一、小柴胡汤227

二、柴胡桂枝汤228

三、大柴胡汤228

四、柴胡加芒硝汤228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228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229

七、《金匮要略》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229

八、《伤寒论十四讲》柴胡加桂枝汤229

九、《伤寒论十四讲》柴胡加芍药汤229

十、《伤寒论十四讲》柴胡加茯苓汤229

十一、《伤寒论十四讲》柴胡姜味汤230

十二、《景岳全书》柴平汤230

十三、《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陷胸汤230

十四、《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达原饮230

第八节 理中汤类230

一、理中丸(汤)231

二、桂枝人参汤231

三、甘草干姜汤231

四、《金匮要略》大建中汤231

五、《金匮要略》甘姜苓术汤231

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丸232

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枳实理中丸232

八、《明医杂著》理中化痰丸232

九、《症因脉治》连理汤232

十、《类证活人书》治中汤232

十一、《张氏医通》理苓汤233

十二、《类证治裁》理中安蛔汤233

十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桂附理中丸233

十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胡椒理中丸233

十五、《证治准绳》香砂理中汤233

十六、《医灯续焰》香砂理中汤233

十七、《景岳全书》加味理中汤234

十八、《医宗金鉴》丁萸理中汤234

十九、《杂病源流犀烛》理中降痰汤234

二十、《景岳全书》理中加丁香汤234

第九节 四逆汤类234

一、四逆汤234

二、四逆加人参汤235

三、通脉四逆汤235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235

五、白通汤235

六、白通加猪胆汁汤235

七、干姜附子汤236

八、茯苓四逆汤236

九、真武汤236

十、附子汤236

十一、《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236

十二、《伤寒微旨论》茵陈四逆汤237

十三、《景岳全书》六味回阳饮237

十四、《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237

十五、《伤寒六书》回阳救急汤237

十六、《重订严氏济生方》实脾散237

第十节 杂方类238

一、四逆散238

二、炙甘草汤238

三、茵陈蒿汤238

四、乌梅丸238

五、白头翁汤239

六、吴茱萸汤239

七、黄连阿胶汤239

八、小陷胸湯239

九、旋覆代赭汤240

十、猪苓汤240

十一、桂枝甘草汤240

十二、栀子豉汤240

十三、葛根黄芩黄连汤241

十四、黄芩汤241

十五、桔梗汤241

十六、芍药甘草汤241

十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41

十八、赤石脂禹余粮汤242

第九章 《伤寒论》重视误治的学术思想研究243

第一节 《伤寒论》重视误治理论概要243

一、误治的基本概念与常见原因243

二、常见误治析因244

三、《伤寒论》重视误治对后世的影响245

第二节 伤寒误治医案分析246

一、辨证失误案分析246

二、治疗失误案分析251

条文索引259

第一部分(前四篇)259

第二部分(中十篇)260

第三部分(后八篇)264

方剂索引268

伤寒医家索引274

主要参考书目2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