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探索·创新 当代经济新学科新方法新流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探索·创新 当代经济新学科新方法新流派
  • 张仲礼,林甫生,朱根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80745185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2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847页
  • 主题词:经济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探索·创新 当代经济新学科新方法新流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生产力经济学1

第一章 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3

第一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及其建立的客观依据3

第二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创立和兴起6

第三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性质、地位和任务7

第四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9

第二章 生产力因素的系统分析12

第一节 生产力因素新论12

第二节 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14

第三节 生产力的非实体性因素18

第三章 生产力系统的构造及运行规律22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的内部构造22

第二节 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25

第三节 生产力运动的规律29

第四章 生产力系统的合理组织33

第一节 生产力结构的合理组织33

第二节 生产力规模的优化36

第三节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38

第四节 生产力的时序协调40

第五节 生产力系统的协调和控制42

第五章 生产力发展战略46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和依据46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和构成47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战略纲要50

第二篇 流通经济学53

第一章 流通经济学的含义与意义55

第一节 流通经济学的含义55

第二节 流通经济学的意义57

第二章 流通经济学的形成63

第一节 流通理论产生的客观基础63

第二节 流通理论研究的先驱者64

第三节 日本“流通论”的发展67

第四节 我国对流通经济学的探索70

第三章 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75

第一节 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75

第二节 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78

第三节 流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81

第四章 流通的概念与功能85

第一节 流通的含义、内容与构成85

第二节 流通的功能90

第五章 流通的经济规律95

第一节 流通经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95

第二节 流通的主要经济规律96

第三节 流通经济规律与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104

第六章 流通的组织运行109

第一节 流通运行的机制与模式109

第二节 流通运行的各种形式114

第三节 流通运行的总体表现——市场120

第七章 流通的改革与理论创新127

第一节 流通的改革创新127

第二节 流通的理论创新128

第三篇 消费经济学131

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133

第一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3

第二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34

第三节 消费经济学研究的目的135

第二章 消费需要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137

第一节 消费需要的特点与分类137

第二节 影响消费需要的因素139

第三章 消费结构的类型及变化规律141

第一节 消费结构的含义141

第二节 消费结构的内容与分类141

第三节 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143

第四章 消费水平的衡量标准和合理内容147

第一节 消费水平的内涵及变化趋势147

第二节 消费水平的衡量标准和合理的消费水平148

第三节 制约消费水平发展变化的因素150

第四节 我国消费水平现状及提高途径152

第五章 消费方式的基本类型、决定因素与特点154

第一节 消费方式的类型154

第二节 消费方式的决定因素155

第三节 我国当前消费方式的特点156

第六章 国内外社会消费趋势159

第一节 国外社会消费趋势159

第二节 我国社会消费趋势161

第七章 消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63

第一节 消费经济学的理论渊源163

第二节 凯恩斯学派的消费经济理论165

第三节 当代西方的消费经济学168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的产生173

第四篇 收入分配经济学175

第一章 导论:研究对象和方法177

第一节 收入分配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177

第二节 衡量收入分配的方法178

第二章 收入分配经济学:一个学术思想史的审视183

第一节 收入分配:政治经济学分析183

第二节 收入分配:发展经济学视角190

第三节 收入分配:西方经济学视角195

第三章 收入分配经济学的现代分析: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9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199

第二节 收入分配的经济增长效应207

第四章 收入分配经济学:政府、市场和收入流动性218

第一节 收入分配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18

第二节 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220

第三节 收入分配、收入流动与机会均等:进一步的理论分析228

第五篇 劳动经济学231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及由来233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性质和理论基础233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34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236

第二章 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力239

第一节 劳动的一般概念239

第二节 劳动力及其再生产241

第三节 劳动力结构242

第三章 劳动力资源244

第一节 劳动力资源的范围244

第二节 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245

第三节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47

第四章 劳动就业和失业250

第一节 劳动就业250

第二节 劳动就业制度253

第三节 失业255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261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含义与作用261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客观必然性262

第六章 劳动报酬265

第一节 劳动报酬的内涵及形式265

第二节 工资制度及其改革268

第三节 几种有代表性的工资形式272

第七章 劳动管理276

第一节 劳动管理的重要性276

第二节 宏观劳动管理与微观劳动管理280

第三节 劳动工资计划282

第六篇 服务经济学285

第一章 服务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87

第一节 产业分化与劳动区分287

第二节 服务经济学的产生与前期发展291

第三节 服务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293

第二章 服务价值论300

第一节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300

第二节 服务劳动的性质304

第三节 服务价值论是服务经济学的基础306

第三章 服务的价值实现310

第一节 服务特性与服务价值实现310

第二节 网络效应与服务价值增值315

第四章 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320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概况320

第二节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324

第三节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327

第五章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330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330

第二节 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国服务业现状334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340

第七篇 信息经济学343

第一章 信息经济学的兴起345

第一节 “信息爆炸”、新技术革命与信息经济345

第二节 从信息科学到信息经济学347

第三节 信息经济学的相关学科351

第二章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对象、内容和方法355

第一节 信息经济学的框架355

第二节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356

第三节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360

第四节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361

第三章 信息商品的生产与消费364

第一节 信息价值及其商品性364

第二节 信息市场及其功能367

第三节 信息消费的特点369

第四章 信息与当代社会经济371

第一节 信息产业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371

第二节 信息产业及其分类372

第三节 信息部门与经济结构374

第五章 信息处理的经济效益379

第一节 信息收集与输入的效益379

第二节 信息加工与储存的效益381

第三节 信息输出与传递的效益383

第六章 信息的经济管理386

第一节 信息的经济管理系统386

第二节 信息与经济决策及预测388

第三节 信息经济管理系统的“e”化390

第七章 信息管理的数字安全393

第一节 有关数字安全的视角393

第二节 数字安全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屏障396

第三节 全方位构筑和谐社会的数字安全屏障399

第八篇 创意产业经济学403

第一章 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经济学405

第一节 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界定405

第二节 创意产业的特点414

第三节 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源起422

第二章 创意产业的市场基础及其勃兴433

第一节 创意产业的市场基础433

第二节 创意产业的勃兴436

第三章 创意产业的价值体系与产业化模式442

第一节 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442

第二节 创意产业的价值实现443

第三节 创意产业的价值系统与产业化模式444

第四章 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447

第一节 资源转化模式447

第二节 价值提升模式450

第三节 结构优化模式452

第四节 市场扩张模式454

第五章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模式457

第一节 城市发展模式的演进带来机遇457

第二节 创意产业与旧城区改造459

第九篇 人口经济学463

第一章 人口经济学的形成465

第一节 人口经济思想的沿革465

第二节 人口经济学的诞生471

第二章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474

第一节 人口经济学的定义、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474

第二节 人口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475

第三节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76

第四节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77

第三章 两种生产和两个基本比例关系479

第一节 “两种生产”的理论基础479

第二节 两种基本比例关系482

第三节 人口战略与经济战略的结合与协调483

第四章 人口与国民收入485

第一节 人口与人均国民收入485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分配487

第五章 人口与消费490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消费基金490

第二节 人口与消费水平491

第三节 人口与消费构成492

第四节 人口与消费品市场494

第六章 人口投资496

第一节 人口投资与技术投资496

第二节 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投入与产出496

第三节 人口质量497

第四节 智力投资与劳动力资源开发498

第五节 劳动力结构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499

第七章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501

第一节 人口分布受制于经济条件501

第二节 人口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501

第三节 人口经济密度503

第四节 人口移动的经济效益问题504

第八章 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研究现状506

第一节 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流派506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微观分析的开展507

第三节 相关学科——人力经济学的出现509

第十篇 能源经济学511

第一章 能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513

第一节 能源的定义及其分类513

第二节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514

第三节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15

第二章 能源的研究及能源经济学的发展517

第一节 能源危机与能源研究517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能源研究518

第三节 从动力经济学到能源经济学518

第三章 能源消费与能源资源521

第一节 能源消费弹性问题521

第二节 能源供给保障问题522

第三节 能源政策527

第四节 世界能源消费新形势下的相应对策528

第四章 能源生产与能源结构532

第一节 能源需求预测与能源生产532

第二节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生产533

第五章 能源利用与能源节约537

第一节 能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实现的途径537

第二节 能源的节约及其实现的途径539

第六章 能源与环境保护547

第一节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547

第二节 综合的能源环境政策548

第七章 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552

第一节 能源项目综合效益分析的原则552

第二节 能源项目综合效益分析的方法554

第三节 能源项目的最终评估和选择557

第八章 能源经济学与能源政策559

第一节 制订能源政策的基础和目标559

第二节 能源的供应政策560

第三节 能源的投资政策560

第四节 能源的税收政策561

第十一篇 投资经济学563

第一章 绪论565

第一节 投资概述565

第二节 投资学的建立和发展569

第二章 投资组合理论576

第一节 投资组合理论简介576

第二节 资产定价理论581

第三节 有效市场假说585

第三章 投资工具588

第一节 债券588

第二节 股票592

第三节 衍生证券599

第四节 投资公司与基金602

第四章 证券市场607

第一节 证券市场概述607

第二节 证券发行市场608

第三节 证券流通市场610

第四节 世界证券市场611

第五节 证券市场管理与监督614

第五章 证券投资分析617

第一节 基本分析617

第二节 技术分析620

第三节 风险管理624

第六章 行为金融理论630

第一节 资本市场的分形假说630

第二节 行为金融的心理学基础632

第三节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635

第十二篇 投入产出经济学643

第一章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645

第一节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产生645

第二节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应用和推广646

第三节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发展648

第二章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651

第一节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651

第二节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653

第三章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656

第一节 投入产出表656

第二节 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661

第三节 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662

第四节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验证664

第五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假设与求解条件666

第四章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669

第一节 企业投入产出表及其数学模型669

第二节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的特点和作用673

第五章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674

第一节 经济结构分析674

第二节 价格分析678

第三节 能源分析683

第四节 经济效益分析和编制计划686

第六章 投入产出扩展模型691

第一节 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模型691

第二节 收入分配的投入产出模型694

第三节 人口投入产出模型697

第四节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701

第五节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704

第十三篇 开放经济学707

第一章 开放经济与开放经济学709

第一节 开放经济的含义与基本特征709

第二节 开放经济的发展概况709

第三节 开放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712

第四节 开放经济学的研究方法715

第二章 开放经济的制约因素与资源导向717

第一节 开放经济的制约因素717

第二节 开放经济的资源导向721

第三章 开放经济结构和区域设置725

第一节 开放经济结构的优化725

第二节 开放经济的区域设置731

第四章 开放经济系统及运行737

第一节 开放经济系统的特征与功能737

第二节 开放经济系统的设计与协调740

第三节 开放经济的运行744

第五章 开放经济的体制与模式749

第一节 开放经济体制及设置749

第二节 开放经济模式及选择752

第六章 开放经济的发展战略755

第一节 开放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与比较755

第二节 开放经济的企业外向化757

第三节 我国开放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760

第七章 开放经济的新发展764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与国际贸易764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766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768

第四节 利用外资与产业发展771

第十四篇 特区经济学775

第一章 特区经济学的兴起 研究对象和方法777

第一节 特区经济学的兴起777

第二节 特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778

第三节 特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780

第二章 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沿革782

第一节 世界上最早的经济特区——自由港区782

第二节 工业—贸易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786

第三节 科学工业园区789

第四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特征792

第三章 世界经济特区的成效及发展趋势794

第一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创办经验794

第二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主要成效797

第三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799

第四章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801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801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过程802

第五章 中国经济特区的作用805

第一节 经济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805

第二节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809

第六章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816

第一节 外向型经济含义816

第二节 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820

第三节 深圳和香港的经济融合8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