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数据通信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数据通信教程
  • 陈启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3509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数据通信-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数据通信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再序1

再版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通信的回顾与热点1

一、通信的回顾1

二、当前通信的热点2

第二节 数据通信的研究内容3

一、通信模型3

二、通信种类的划分3

三、数据通信的研究内容4

第三节 由计算机网络谈数据通信5

一、网络定义的角度5

二、网络体系结构的角度5

第四节 通信技术标准制定机构7

第二章 通信基础10

第一节 信息10

一、信息、信号与消息10

二、信息论的出现10

三、信息的度量10

第二节 信号与信道12

一、概述12

二、信号的分类13

三、信号的频域分析13

四、信号通过信道的分析15

五、信号的频谱搬移17

六、噪声与信噪比17

第三节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19

一、数据通信系统的有效性19

二、数据通信系统的可靠性20

三、其他质量指标21

第四节 信道容量21

一、香农公式21

二、奈奎斯特准则23

第五节 模拟通信24

第六节 数字通信25

一、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25

二、数字通信的特点25

三、PCM的编译码26

第七节 信道28

一、有线电信道29

二、光纤信道31

三、微波通信系统32

四、卫星通信系统34

第三章 基带数据传输38

第一节 概述38

第二节 基带数据信号码型的设计要求38

第三节 基带传输基本理论45

一、无失真传输45

二、带限传输对信号波形的影响46

三、基带传输基本准则46

四、部分响应系统49

第四节 眼图和均衡49

一、眼图49

二、均衡51

第四章 频带数据传输55

第一节 概述55

第二节 2ASK55

一、2ASK的调制55

二、2ASK的解调57

第三节 2FSK58

一、2FSK的调制58

二、2FSK的解调60

第四节 2PSK61

一、2PSK61

二、2DPSK63

第五节 几种二进制数字调制性能比较66

第六节 多进制数字调制68

一、多进制幅移键控(MASK)68

二、多进制频移键控(MFSK)69

三、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70

四、幅相键控(APK)75

第七节 MODEM76

一、Modem的分类76

二、有关Modem的标准78

三、Modem的硬件总体结构及功能79

四、AT命令集80

五、Modem间通信所使用的文件传输协议81

六、软件Modem85

第五章 通信接口88

第一节 概述88

第二节 机械特性89

第三节 电气特性90

第四节 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92

一、概述92

二、V系列接口92

三、X系列接口99

第五节 接口的物理连接101

第六章 多路复用104

第一节 概述104

第二节 多路复用基本理论104

第三节 频分多路复用105

第四节 时分多路复用107

第五节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110

第六节 码分多址复用113

第七节 波分多路复用116

第八节 数字复接117

一、数字复接的基本概念117

二、数字复接系统117

三、数字复接的分类118

第九节 PDH和SDH120

一、PDH120

二、SDH123

第七章 差错控制129

第一节 概述129

第二节 差错控制的基础知识129

一、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129

二、差错控制编码分类132

三、差错控制方式133

第三节 简单的抗干扰编码134

一、奇偶校验码134

二、二维奇偶校验码134

三、群计数码135

四、等重码135

第四节 线性分组码136

一、线性分组码的概念136

二、汉明码137

三、对一般线性分组码的讨论139

四、循环码142

五、BCH循环码149

第五节 卷积码简介150

第六节 ARQ152

一、等待式ARQ152

二、退回N步ARQ153

三、选择重传ARQ154

四、滑动窗口协议154

第八章 同步161

第一节 概述161

第二节 由接收数据判决谈时钟同步161

第三节 异步传输方式与同步传输方式163

一、异步传输方式163

二、同步传输方式164

第四节 位同步及其提取165

一、插入导频法165

二、自同步法166

第五节 帧同步170

一、帧同步系统应满足的要求170

二、集中插入同步法170

三、分散插入同步法173

第六节 网同步174

一、网同步的基本概念174

二、全网同步系统175

三、准同步系统176

第九章 交换179

第一节 概述179

第二节 电路交换180

一、电路交换原理180

二、程控交换机182

第三节 报文交换185

第四节 分组交换187

一、分组交换方式的提出187

二、分组交换原理188

三、分组与合并188

四、数据报和虚电路190

五、路由选择191

六、流量控制195

七、故障处理197

八、X.25建议的基本概念198

第五节 帧中继199

一、快速分组交换技术的提出199

二、帧中继的基本原理199

三、帧中继的帧结构201

四、帧中继的特点202

第六节 ATM202

一、ATM的提出202

二、ATM的基本概念203

三、ATM的交换原理205

四、ATM的特点207

五、ATM与帧中继的关系208

第七节 几种交换方式的比较208

一、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缺点208

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208

三、帧中继的主要优缺点209

四、ATM的主要优缺点209

五、相互比较209

第十章 用户数据接入212

第一节 概述212

第二节 背景、需求、特点213

一、背景213

二、需求213

三、特点213

四、接入网分类214

第三节 接入网功能结构214

一、功能结构214

二、接口215

三、功能215

四、接入网的模型216

第四节 光接入网217

一、基本功能结构217

二、引入的优点218

三、FTTX218

第五节 xDSL220

一、概述220

二、HDSL221

三、ADSL224

四、VDSL、SDSL、RADSL230

第六节 HFC230

一、HFC的结构231

二、HFC中的频谱安排231

三、HFC的主要技术232

四、HFC的优点233

第七节 WLL233

一、概述233

二、WLL的特点和应用234

三、WLL的接入结构235

四、基于集群无线电话的WLL236

五、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的WLL237

六、基于无绳电话的WLL237

七、基于一点对多点的微波WLL238

第十一章 数据网络240

第一节 概述240

第二节 数据网络的提出240

一、数据网络的延迟241

二、数据网络的多路访问控制241

三、数据网络的路由242

四、数据网络的流量控制242

五、数据网络的数据包格式243

六、IPOverEverything251

七、从数据网络谈三网融合和软交换253

八、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255

第三节 数据网络理论256

一、延迟理论256

二、多路访问理论258

三、路由理论260

四、流量控制理论263

第四节 电信网络的演进265

一、概述265

二、公共交换电话网266

三、数字数据网267

四、X.25分组技术269

五、帧中继269

六、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70

第五节 广电网络的进展272

第六节 IP计算机网络的构成与进展273

一、概述273

二、IP交换275

三、网络节点设备279

第七节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285

一、MSTP概念285

二、第三代MSTP技术285

三、MSTP技术特点286

四、MSTP的应用287

第八节 多标签协议交换MPLS287

一、概述287

二、MPLS的体系结构288

三、MPLS流量工程性能290

四、MPLS技术的应用——虚拟专用网(VPN)290

五、MPLS服务类型292

第九节 基于软交换/IMS的下一代网络293

一、概述293

二、下一代网络NGN体系结构294

三、软交换技术294

第十节 网络主要协议简述297

一、网络协议的分类和应用297

二、媒体网关控制协议H.248/Megaco299

三、SIGTRAN协议301

四、H.323协议303

五、会话初始协议SIP306

六、BICC协议310

七、ParlyAPI310

第十一节 无线网络311

一、概述311

二、常用的无线调制技术312

三、IEEE802.11无线局域网315

四、IEEE802.16无线城域网319

五、IEEE802.20无线广域网326

六、IEEE802.11、IEEE802.16、IEEE802.20的比较330

第十二章 多媒体数据通信332

第一节 概述332

第二节 多媒体通信基础知识332

一、多媒体通信的历史与现状332

二、多媒体的定义333

三、多媒体技术综述334

第三节 多媒体通信的特点335

一、宽带335

二、实时性335

三、时空约束336

四、分布处理和协同工作336

五、交互式工作337

第四节 多媒体通信对网络的需求337

一、网络性能参数337

二、对网络的性能要求338

第五节 多媒体同步340

一、导言340

二、同步的分类341

三、同步的分级341

四、多媒体通信的同步方法344

第六节 多媒体通信中的压缩编码技术346

一、多媒体通信中数据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46

二、数据压缩的分类346

三、平均信息量编码347

四、源编码349

五、音频压缩编码技术352

六、视频图像压缩编码技术354

七、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354

第七节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和进展360

一、综述360

二、多媒体通信业务种类361

三、多媒体远程通信系统363

四、点播服务类系统365

五、Internet上的多媒体应用366

六、多媒体通信前瞻369

附录Ⅰ数据通信中的有关数学推导373

附录Ⅱ数据通信常用技术标准393

附录Ⅲ若干专业英汉词汇对照表397

主要参考文献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