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史教程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朱恒夫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3875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史教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化的品性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
文化的定义1
文化是人们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方式4
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过程4
文化是人们热爱生命的体现5
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5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一:浓重的乡土观念7
之二:以“和”为天与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关系的最高境界9
之三:乐观的人生态度11
中华民族的文化糟粕之一:经验主义12
之二:平均主义13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哲学与佛道二教16
文化与哲学、宗教之关系16
“儒”与儒学16
孔子 的仁、孝、忠、信、恭、智、勇的思想18
中庸思想22
孟子的仁政思想24
儒家思想在汉代兴起的背景26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26
二程的“天理”说30
二程的“人性”论31
“格物致知”说32
朱熹的阴阳对立统一说33
朱熹的“格物致知”说33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34
陆九渊的心学理论35
王阳明的“良知”说37
“知行合一”的含义37
佛教传布到中国的时间39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经过39
“四谛”之说41
“八正道”41
“十二因缘”42
大、小乘之主张42
天台宗43
慈恩宗43
禅宗44
净土宗45
道教产生的背景46
道教的特征47
道教思想的渊源48
陈抟49
丘处机51
道教的八仙传说52
道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54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文献宝库——经史子集56
“经”的本义56
“史”的本义56
“子”的本义56
“集”的本义57
开创“目录学”的刘向57
古代的图书分类57
《诗经》58
《尚书》61
《周礼》62
《仪礼》62
《礼记》63
《周易》64
《春秋》67
纪传体例目70
“二十四史”概况70
司马迁与“史记”71
子部的主要著作72
集部中的重要文集《昭明文选》73
第四章 孝亲的伦理原则——中国文化的灵魂74
“孝”的伦理溯源74
《孝经》78
中国人为什么很早就产生了孝亲意识80
民间的孝亲故事83
社会精英人物的孝亲表现85
第五章 重生厚葬——体现中国人对生命的热爱88
生子与蛋88
抓周89
冠礼与笄礼91
做寿92
死的不同称呼95
换寿衣95
入殓96
出丧96
烧七97
碑文97
祭悼文98
汉代奢华的丧葬99
杨王孙倡导裸葬100
第六章 中国社会结构超稳定的重要因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101
“婚姻”乃“昏因”101
春秋之前开放的男女关系101
《仪礼·士昏礼》102
“嫁”与“娶”之诠解102
纳采103
问名与卜吉104
纳征106
请期与亲迎107
哭嫁的风俗108
拜堂111
撒帐112
合卺112
结发与合髻112
拜公婆113
媵妾制度113
门阀婚姻制度116
和亲制度116
童养媳制度119
第七章 岁时风俗——文化的显形表现121
风俗的意义121
除夕122
春节125
元宵节128
上巳节129
清明节131
端午节133
乞巧节136
中元节140
中秋节141
重阳节143
腊八节144
送灶146
第八章 古代的礼仪——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表现149
《仪礼》149
《周礼》149
关于人的不同称呼150
跪拜礼152
顿首礼153
稽首礼153
作揖礼153
叉手礼153
额手礼154
打千154
鞠躬154
唱诺155
道万福155
昏定晨省156
投刺156
书信惯用语156
贴子的格式157
宴席席位157
对礼仪的评论157
第九章 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159
先祖的姓产生于母氏社会159
氏与姓在性质上相同160
同姓的人不一定来自于同一血统161
起名的意义162
什么叫“范字”162
小字和表字164
号165
谥号与庙号166
室号167
他号167
名字与成才的关系168
古代起名的原则169
名字的五类169
名字的字音原则170
笔名、艺名与法名172
第十章 吃穿住行——文化的物质形态174
古代主要农作物黍、稷、菽、稻、麦174
陶鼎对于农业的意义175
脍、醢、羹176
羊、豕的肉食177
烹调的技艺178
川菜179
鲁菜181
粤菜182
苏菜183
酒的酿造185
酒的文化功能186
酒的种类188
古人的酒量189
茶的功能190
《茶经》191
茶的制法192
明清茶的种类193
豆腐的发明195
穷苦人民的主要饮食195
节日的饮食风俗196
石器时代的服饰197
裳与裙198
商代的服饰198
帝王的服饰199
裤、袍、衽200
秦汉头衣201
南北朝服饰202
木屐202
唐代服饰203
宋代服饰204
元代服饰205
明代服饰205
清代服饰207
中山装208
制约与推动服饰发展的因素209
猿人居室210
唐尧时代的居室211
周代的居室211
汉代的建筑212
中国居室建筑所表现的文化内涵213
古代的马车216
步行的规矩217
人力抬扛的轿子217
船的创造与发展218
船的文化意义219
第十一章 浸透着民族文化心理的中国神话、传说与民歌221
与万物平等观221
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222
对发明者的感恩颂扬225
渴望长寿的意识226
以崇高为美的表现227
转而对神的崇拜230
初民的道德规范232
龙234
龙的观念的起源234
龙的观念与帝王相联系237
龙形状的构成238
闻一多的“龙图腾说”239
孟姜女“送衣哭城”是一种失去独立人格与个人价值的麻木表现241
梁祝的悲剧源于祝英台自觉地受礼教的束缚242
白娘子原是作为戒色的反面形象而出现的244
美好的结局来自于喜欢不切实际的幻想心理246
珍重家室团圆之乐的心理247
懒于对既成的伦理观念怀疑的心理248
歌与谣的区别251
民间歌谣的发展历程252
歌唱民歌的目的261
随心歌唱的方式265
歌手表演型的歌唱266
赛歌266
丧歌268
情歌反映了下层百姓的爱情、婚姻观念与道德取向268
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272
第十二章 汉字、书法、绘画、雕塑所表现的文化意蕴276
汉字是怎样发明的276
文字是何时产生的277
汉字的构成法277
汉字所蕴含的古老文化信息280
书法考源282
钟鼎文283
小篆284
隶书284
草书285
行书286
书法家钟繇287
书法家王羲之287
北朝碑刻288
唐代书法概况289
书法家虞、欧、褚、薛289
张旭290
颜真卿291
柳公权291
怀素291
“苏、黄、米、蔡”四大家292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293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293
清代书法家郑板桥294
书法的赏评方法296
章法296
笔法297
字法298
字体的结构299
绘画考源301
今存的战国帛画302
汉代的绘画302
南北朝时的绘画303
隋唐时代的绘画304
阎立本的《步辇图》305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306
张萱的《捣练图》306
五代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307
晚唐时的花鸟画308
赵昌《写生蛱蝶图》308
赵佶《芙蓉锦鸡图》309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310
张瑀《文姬归汉图》311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312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313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313
戴进314
沈周315
石涛《细雨虬松图》316
朱耷《鹌鹑图》316
郑板桥的竹画317
吴昌硕的画318
中国画的特点319
雕塑考源320
秦陵兵马俑320
大足石刻322
豪门石狮323
泥塑小品323
中国雕塑的特点324
第十三章 中国人的娱乐文化——音乐、杂技与戏曲325
远古时代的音乐325
鲁国的《诗》的演唱会326
楚湘地区的民歌327
汉代的乐府327
相和歌328
清商乐328
《广陵散》330
《胡笳十八拍》330
《阳关三叠》331
唐代的大曲《霓裳羽衣曲》332
唐代管理音乐的机构333
琵琶的演奏水平333
曲子词335
诸宫调336
昆腔337
梆子腔338
皮簧腔338
中国音乐精神的表现339
先秦的杂技340
汉代的杂技340
魏晋南北朝时的杂技342
隋唐的杂技342
宋代的杂技343
元明清的杂技344
对中国杂技发展的看法345
中国戏曲的特点347
先秦的歌舞与俳优348
汉代的百戏348
六朝的歌舞戏348
唐代的参军戏348
宋代的杂剧349
元代杂剧的体制与繁荣的原因349
关汉卿的杂剧352
《西厢记352
马致远的《汉宫秋》354
四大南戏与《琵琶记》355
《牡丹亭》360
《清忠谱》360
“南洪北孔”361
京剧的诞生364
第十四章 中国人慧敏的语言:谜语·歇后语·对联365
谜语的特点365
文人谜与儿童谜的区别365
谜语的发展历史366
猜谜的方式372
灯谜的分类372
灯谜的制作方法375
制谜的忌讳380
歇后语产生的历史380
歇后语的构成383
歇后语的分类383
比喻型歇后语384
谐音型歇后语386
民间关于“对子”的故事388
对联的类别391
对联形式的特点405
对联的修辞手法409
第十五章 古代的教育与选拔制度413
学校名称“成均”、“米廪”、“庠”释义413
商代“学”之释义414
西周的学校415
西周对学生年龄的要求415
“学在官府”416
西周的升学选士与任官贡士416
西周选官的标准417
春秋私学教育出现的原因418
孔子的教育思想419
孔子的教育方法420
墨子的教育思想421
孟子的教育思想422
荀子的教育思想424
稷下学宫425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文教政策426
秦朝的选官方式42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教育状况429
汉代的官学429
汉代的私学432
汉代的察举制度434
汉代察举制度的积极意义43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35
九品中正制437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438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439
唐朝的中央与地方官学440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441
科举考试制度的积极意义443
宋代的三次兴学运动444
宋代的书院446
朱熹在教育上的贡献447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448
蒙元的教育与科举449
明朝的官学450
明代的科举制度452
八股文454
对明代科举制度的评价455
清代科举考试作弊严重455
第十六章 古代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权的法律制度458
西周的法典458
西周的刑罚形式458
春秋的法典459
秦朝的法律与刑罚459
汉代的法律与刑罚460
南北朝的法律与刑罚461
隋、唐、宋的法律与刑罚461
元代的法律与刑罚462
明代的法律与刑罚463
清代的法律与刑罚464
第十七章 古代的行政制度与军事制度467
中国人对“官位”的崇拜467
三皇五帝468
王与公的称号468
体现君王尊贵的独特名称468
宰相制度的沿革469
六部与监察部门471
地方官员475
西周军队的编制与军官481
西周的兵种481
管仲的“兵农合一”制度482
秦朝的军事编制483
汉朝的军事编制483
“府兵制”484
宋朝的军队体制485
元朝的军事制度486
明朝的军事制度486
清代的旗兵制487
兵器与布阵488
第十八章 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中国文化的走向491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491
洋务运动492
鼓吹立宪政体493
推行民主与科学494
“打倒孔家店”497
传统文化的守卫者辜鸿铭、梁启超、梁漱溟499
引进俄国社会主义文化503
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文化质素505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关系之辩正507
“天人合一”观念之辩正508
参考书目511
后记514
热门推荐
- 3863992.html
- 3856051.html
- 1655245.html
- 1711453.html
- 3702499.html
- 3874162.html
- 2697437.html
- 312082.html
- 2597576.html
- 806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28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19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55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74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1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3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6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04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