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季水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750601602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第一编 比较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第一章中西比较中的美学范畴与美育观念3
第一节 崇高与壮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3
一、外部形态:崇高——险峻奇崛的气势壮美——雄伟壮阔的外观4
二、内在精神:崇高——浑厚凝重的意蕴壮美——刚毅坚强的品格6
三、审美效果:崇高——悲壮敬惧的美感壮美——恢宏豪迈的美感8
四、主体地位:崇高——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性实现壮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10
五、联结渗透:崇高——可向壮美转化壮美——蕴含崇高意味12
第二节“品性”塑造与“人性”解放:中西不同的美育观15
一、历史回顾:不同的演进轨迹15
二、观念差异:不同的育人目的20
三、哲学根源:不同的人论基础24
第二章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影响下的20世纪中国文论27
第一节普希金文学理论在中国传播、接受的三个阶段28
一、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28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29
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30
第二节 普希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32
一、首位对文学人民性、民族性作出科学论述的俄罗斯批评家32
二、普希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36
第三节普希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38
一、普希金文学批评观对鲁迅和郭沫若的影响38
二、普希金文学批评观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回应39
第四节普希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典型人物复杂性格理论的影响41
一、20世纪中国文学典型论的理论来源41
二、普希金的性格论与刘再复《性格组合论》42
第三章西方异化状态下的文学变革44
第一节 西方异化进程与西方文学变革44
一、异化是促进西方文学变革的动力之一45
二、异化为西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提供了条件48
三、异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普遍主题51
第二节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异化之比较54
一、“时代的忠实描写”与“个人的象形文字”55
二、“我在摧毁一切障碍”与“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58
三、金钱让人“互相砍杀”与技术“使人成为奴隶”61
四、“让一切人都了解”与“让人摸不着头脑”64
五、“上帝老了”与“上帝死了”66
第三节 异化条件下美的创造68
一、异化条件下肯定能进行文学创作与美的创造69
二、资本主义生产力促进和推动了审美关系的发展71
三、异化劳动创造美的特殊表现形式72
第四章跨越学科疆域的文学研究74
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75
一、哲学对文学的影响75
二、文学对哲学的影响78
三、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复杂性80
第二节 文学与宗教82
一、宗教对文学的影响83
二、文学对宗教的影响86
三、文学与宗教关系的复杂性87
一、心理学对文学的影响88
第三节文学与心理学88
二、文学对心理学的影响93
第四节文学与艺术94
一、艺术对文学的影响94
二、文学对艺术的影响97
第五节 文学与自然科学100
一、自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100
二、文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107
第五章相同历史原型的相反艺术形象114
第一节 相同历史原型成为相反艺术形象的历史原因115
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为艺术形象的变异性提供了条件115
二、历史记载的矛盾性为文学题材的选择性提供了依据117
三、历史事件的多义性为艺术形象的可塑性提供了基础118
第二节 相同历史原型成为相反艺术形象的社会因素119
一、历史与现实契合的两种形式120
二、现实对历史的影响渗透121
第三节相同历史人物成为相反艺术形象的作者因素122
一、心理定势对历史信息的“选择”作用123
二、艺术想象对历史信息的“超越”作用124
第四节相同历史原型进入不同作品的艺术分寸感125
一、历史题材创作的分寸感125
二、历史题材作品批评的分寸感126
第六章同一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现实主义理论128
第一节 无可逆转的必由之路128
一、尊奉现实主义的必由之路128
二、现实主义理论的执著探索者129
第二节 不同轴心的理论主张131
一、以“创作主体”为轴心的现实主义理论132
二、以现实生活为轴心的现实主义理论134
第三节 互为补充的美学意义136
一、现实主义的曲折与失误136
二、胡风与冯雪峰的互补意义137
第七章情感心理论中的文学审美活动141
第一节 情感体验是文学审美欣赏的基础141
一、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体验142
二、文学欣赏中的情感体验143
第二节 情感判断是文学审美评价的特点148
一、文学作品思想与科学思想之别149
二、文学评价是一种情感评价150
第三节 情感陶冶是文学审美教育的途径154
一、通过情感触动理智154
二、通过娱乐达到教育155
第四节 禁欲绝情年代独树一帜的文学情感论157
一、“真实感情”:文学艺术的决定因素158
二、“使情成体”: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162
三、“以情感人”:文学艺术作用的途径165
四、情感为主:并非情感惟一166
第二编文化视野中的20世纪末期中国文学流向第八章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作品失误原因的社会文化学分析171
第一节 远离现实:安泰悲剧的重演171
一、现象呈示172
二、理论批判174
第二节 背离传统:“虚无”梦魇的缠绕179
一、现象呈示180
二、理论批判183
第三节 偏离艺术:非诗因素的增长190
一、现象呈示190
二、理论批判193
第四节疏离读者:交流渠道的阻隔199
一、现象呈示200
二、理论批判203
第九章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208
第一节 深沉历史文化意蕴的流贯209
一、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意蕴209
二、现代文学领域的文化批评210
三、文学文化批评中的时代气息211
第二节 文学自然描写中的文化意象梳理212
一、文化的母体 精神的对应213
二、民俗的展现 新旧的对射214
三、哲学的感悟 人性的思考214
四、力量的象征 勇气的礼赞215
第三节 历史文化批评中的典型个案分析216
一、文化意识与自然意识的交汇216
二、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统一219
三、整体观照与系统透视的结合221
第十章20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的文化心态失衡与主体意识沉沦223
第一节90年代作家的文化心态失衡223
一、经济危机:作家品味着失败的痛苦224
二、地位失落:作家被挤入了边缘地带226
第二节90年代作家的创作队伍分化228
一、弃文经商:义无反顾投身商海228
二、以文为商:文学成为赚钱工具229
三、守文为业:坚定不移献身文学230
第三节90年代作家的主体意识沉沦231
一、创作主体的情感沉沦231
二、创作主体的理想失落233
三、创作主体的想象贫乏236
第十一章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的文化走势239
一、爱情→爱欲→性欲的演进轨迹240
第一节 文化品格的失落官能欲望的膨胀240
二、爱向性转变的主客观原因242
三、文学中性爱描写的基本导向243
第二节 崇高精神的萎缩 痞子习气的张扬245
一、崇高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次转换246
二、“痞子文学”的两面性249
第三节 政治功能的淡化 生活因素的增长251
一、文学政治化的双重弊端251
二、文学生活化的主要特点252
三、不可忽视的悖论式作用254
第四节 美学价值的减弱 商品气息的加强254
一、文学商品化的表现形式255
二、不争的事实与正确的观念256
第一节 恩格斯的悲剧冲突论只适用于政治性的悲剧263
第三编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第十二章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适用范围和指导意义263
一、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强烈针对性264
二、恩格斯悲剧冲突论与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冲突266
第二节 恩格斯的悲剧冲突论未否定其他悲剧冲突论268
一、恩格斯悲剧冲突论对拉萨尔悲剧观的批评268
二、如何看待恩格斯以前的悲剧观269
第三节 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指导意义在它的历史感和针对性271
一、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特色271
二、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未来指向性272
第十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273
第一节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274
一、文学反映论的发展274
二、文学生产论的发展275
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277
四、人性异化论的发展278
第二节偏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向转移280
一、文学理论方法的偏离280
二、文学理论方向的偏离281
三、文学理论精神的偏离282
四、文学理论基点的偏离282
第三节辨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合逻辑延伸283
一、两脉主要流向中的重要一脉283
二、西方学术传统的一贯体现285
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之果285
一、“美学与历史”标准的历险288
第一节 回归:“美学与历史”的标准288
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288
二、“美学与历史”标准的回归289
第二节发展:观念与方法的变革291
一、观念与方法变革的成就291
二、新观念新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文论293
第三节深化:主体性理论的建构296
一、人性、人道主义与文学主体论297
二、文学主体论与马克思主义298
第十五章20世纪后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301
第一节危机与选择301
一、危机:值得注意的倾向301
二、选择:发展中坚持305
第二节批判与重建307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局限308
二、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考310
第十六章20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胡风解读314
第一节 以创作主体为轴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314
一、“客观生活不可能自动流入人的意识里面”,创作需要“主观战斗精神”316
二、“艺术应该是人的心灵的倾诉”,是作家的“自我扩张”320
三、艺术“不应只是空洞的狂叫”和“冷漠的描写”,创作应反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325
第二节20世纪中期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著作329
一、现实主义的弱化330
二、“左”倾文艺思想的批判336
三、艺术规律的探求341
后记347
热门推荐
- 3567710.html
- 2982459.html
- 1130565.html
- 1450440.html
- 947259.html
- 3579630.html
- 2791808.html
- 2327211.html
- 1818712.html
- 29671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92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37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5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5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76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15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1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73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04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