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课程学习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课程学习论
  • 朱天利著;李方丛书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53613175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课程学习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新课程中的一条主线1

第一章 导论——新课程与新课程学习论1

第二节 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新要求2

一、要求学生变革学习方式2

二、要求学生全面性学习2

三、要求学生创新性学习3

四、要求学生学会学习3

五、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学习观4

一、新课程学习的功能6

第三节 新课程学习的功能、特点和任务6

二、新课程学习的特点10

三、新课程学习的任务12

第四节 新课程学习论的创建14

一、新课程学习论的研究对象14

二、新课程学习论的创建15

三、新课程学习论研究的意义17

一、新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素23

第一节 新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23

上编 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理论23

第二章 新课程学习的过程和分类23

二、新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24

三、新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26

四、新课程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27

第二节 新课程学习的主要分类29

三、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32

二、苏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32

四、《学习的革命》中对学习的分类33

第三章 新课程学习的模式和途径34

第一节 新课程学习的基本模式34

一、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模式34

二、传递—接收学习模式35

三、引导—发现学习模式35

一、西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36

四、自学—指导学习模式36

五、暗示—领悟学习模式36

六、示范—模仿学习模式37

七、目标—自控学习模式37

第二节 新课程学习的主要途径38

八、情境—陶冶学习模式38

一、听课途径39

二、阅读途径39

三、求师途径40

四、交谈途径40

五、电化途径41

六、实践途径42

第一节 新课程学习的基本规律43

一、内部动因与外部条件的辩证统一律43

第四章 新课程学习的规律和原则43

二、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律44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统一律45

四、认识发展与思想提高的辩证统一律46

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律47

第二节 新课程学习的主要原则48

一、学思结合49

二、学问结合50

三、学用结合51

四、脑体结合52

五、博专结合53

六、循序渐进54

第五章 影响新课程学习的因素分析56

第一节 影响学习的生理因素56

一、遗传对学习的影响56

二、血型对学习的影响57

三、生物节律对学习的影响58

四、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58

五、营养状况对学习的影响59

第二节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59

一、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60

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61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教育因素63

一、教师素质对学习的影响63

二、学校风气对学习的影响64

三、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65

四、学校管理对学习的影响65

第四节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66

一、家庭环境对学习的影响66

二、学校环境对学习的影响67

三、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67

四、物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68

第六章 新课程学习中的人际关系及其处理69

第一节 处理好同学关系69

一、调整好自己的位置69

二、增进相互理解70

三、克服不健康心理70

四、学会与同学相处71

五、学习中互帮互学72

第二节 处理好师生关系73

一、要尊敬老师73

二、要理解老师74

三、要服从而不盲从老师75

四、要善于与老师交心76

第三节 处理好家庭关系76

一、要热爱父母76

二、要尊重父母77

三、要主动与父母沟通78

四、要正确对待父母的期望79

一、学习目标的作用83

第一节 确立学习目标83

第七章 主动学习的策略83

中编 新课程学习的主要策略83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84

三、学习目标的实现85

第二节 制订学习计划86

一、学习计划的种类86

二、学习计划的制订87

三、学习计划的实施88

一、学习动机的分类90

第三节 激发学习动机90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91

第四节 掌握学习方法92

一、掌握学习方法的作用92

二、学习方法的层次类别94

三、学习方法的选用95

第八章 探究学习的策略96

第一节 发现性学习96

一、注意发现问题97

二、善于分析问题98

三、努力解决问题99

四、及时运用,巩固成果100

第二节 创造性学习100

一、具备创造性学习的条件101

二、掌握创造性学习的步骤102

三、运用创造性学习的方法103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04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106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06

三、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07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107

第九章 学习迁移的策略109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概述109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109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110

三、学习迁移的种类111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条件112

一、学习材料间的共同因素112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113

三、分析问题的能力113

五、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114

四、学习定势的影响114

一、切实掌握“双基”115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实现115

二、合理安排学习内容116

三、发展概括能力116

四、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116

五、科学地进行练习117

六、克服学习定势的负作用117

一、学习诊断的概念119

二、学习诊断的特点119

第一节 学习诊断的概述119

第十章 学习诊断的策略119

三、学习诊断的种类120

四、学习诊断的功能120

第二节 学习诊断的内容121

一、诊断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121

二、诊断自己的学习过程122

三、诊断自己的学习水平123

二、深入调查,收集材料124

第三节 学习诊断的程序124

一、确定目标,制订计划124

三、对照目标,找出缺陷125

四、分析原因,吸取教训125

五、采取措施,及时纠正125

第四节 学习诊断的方法125

一、定量诊断125

二、定性诊断125

一、克服文饰心理126

第五节 学习诊断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126

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126

二、克服苛刻心理127

三、克服自卑心理127

四、正确认识学习自我诊断的性质和目的127

第十一章 “双脑”学习的策略129

第一节 人脑是学习的主要器官129

一、人脑是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129

二、人脑的构造及其功能130

第二节 科学使用人脑,提高学习效率131

一、坚持各种感官的协同并用132

二、注意劳逸结合133

三、合理营养,饮食卫生134

四、防止神经衰弱135

五、挖掘大脑潜能135

六、开发右脑136

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137

第三节 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137

一、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137

二、现代教育要求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138

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成为可能139

第四节 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140

一、利用CAI教学课件进行学习140

二、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网上搜索所需的内容141

三、利用互联网的功能进行协作学习141

四、利用数据库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142

第十二章 时间运筹的策略143

第一节 时间运筹与学习效率143

一、要有时间意识143

第二节 时间运筹的基本原则144

二、要做时间的主人144

三、要科学利用时间144

一、整体性原则145

二、高效性原则146

三、最佳性原则146

四、定时性原则147

五、轮作性原则148

第三节 时间运筹中应注意的事项149

一、要有紧迫感149

三、要善于挤时间150

二、要有节约意识150

四、要掌握好时间弹性151

第十三章 克服困难的策略153

第一节 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153

一、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153

二、学习心理障碍的克服155

第二节 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157

一、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157

二、不良学习习惯的克服158

第三节 攻克学习中不爱好的学科159

一、攻克学习中不感兴趣的学科160

二、攻克学习困难的学科161

三、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失败162

下编 新课程学习的具体方法165

第十四章 课堂学习的方法165

第一节 课堂听讲165

一、要端正态度165

三、要有针对性166

二、要集中注意力166

四、要带着问题听167

五、要记课堂笔记167

第二节 课堂笔记167

一、课堂笔记的意义167

二、做课堂笔记的方法168

三、做课堂笔记应注意的问题169

第三节 课堂讨论170

一、讨论前充分地准备171

二、讨论中积极地参与171

第四节 课堂练习172

三、讨论后认真地总结172

一、课堂练习的意义173

二、课堂练习的种类173

三、课堂练习的注意事项174

第五节 课堂问答175

一、弄清老师提问的类型175

二、主动答问175

三、认真听取他人的回答175

五、注意听小结176

四、善于发问176

第十五 章课外学习的方法177

第一节 课前准备177

一、课前知识准备177

二、课前心理准备179

三、课前物质准备180

第二节 课外阅读181

一、课外阅读的种类181

二、课外读物的选择182

三、课外阅读的方法183

四、课外阅读的笔记185

五、课外阅读的注意事项186

第三节 课外作业187

一、课外作业的意义187

二、课外作业的基本程序188

三、课外作业的注意事项189

第四节 课后复习190

一、课后复习的意义190

二、课后复习的类型191

三、课后复习的方法191

四、课后复习的注意事项193

第十六章 应考的方法195

第一节 一般性考试195

一、一般性考试的功能195

二、一般性考试应考的临场技巧196

三、一般性考试的总结198

四、对一般性考试成绩的看待198

第二节 升学考试199

一、创造升学考试的最佳条件199

二、掌握升学考试应考的临场技巧202

三、处理好考场上可能出现的偶发性问题203

四、做好升学考试的善后事宜204

第十七章 记忆的方法206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述206

一、记忆的作用206

二、记忆的过程207

三、记忆的分类207

第二节 记忆的方法及其选择209

一、记忆的具体方法209

二、记忆方法的选择212

第三节 有效记忆的法则213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213

二、要集中注意力214

三、要树立信心214

四、要有记忆兴趣214

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215

六、要同遗忘作斗争215

七、要培养记忆能力216

第一节 文科的学习方法217

一、文科的学习特点217

第十八章 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217

二、政治科的学习方法218

三、语文科的学习方法219

四、外语科的学习方法221

五、历史科的学习方法223

六、地理科的学习方法225

第二节 理科的学习方法226

一、理科的学习特点226

二、数学科的学习方法227

三、物理科的学习方法229

四、化学科的学习方法230

五、生物科的学习方法232

第三节 其它科的学习方法234

一、体育科的学习方法234

二、艺术科的学习方法238

三、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方法242

四、科学课的学习方法244

五、技术课的学习方法246

主要参考书目249

后记2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