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学
  • 余文森,王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5890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02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212页
  • 主题词:教育学-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1

一、教育的概念1

二、教育的要素2

三、学校教育的演进3

四、非制度化教育思潮5

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6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7

一、古代教育7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10

三、近代教育10

四、20世纪后的教育12

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14

一、教育学的萌芽14

二、教育学的建立16

三、教育学的发展18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1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23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23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23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25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26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26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28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30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30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3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35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35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37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39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9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39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40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41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44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5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6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8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0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51

第三节 教育的个人意义52

一、教育将个体“沉睡”的潜能激活,并进行潜能的充分开发52

二、教育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53

三、教育基于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53

四、教育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显个体核心素质54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55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55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56

第四章 教育目的58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58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58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59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60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62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和精神62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63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64

第三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65

一、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65

二、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66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69

第一节 学生69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69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70

三、当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73

第二节 教师74

一、教师职业认识74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77

三、教师专业发展79

第三节 师生关系84

一、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84

二、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85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87

第六章 课程89

第一节 课程概述89

一、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89

二、课程目标91

三、课程类型93

第二节 课程设计98

一、课程计划98

二、课程标准103

三、教科书106

第三节 课程实施107

一、课程实施取向107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08

第四节 课程资源109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109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110

三、课程资源的类型110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2

第五节 课程评价115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116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16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117

第七章 教学(上)119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和任务119

一、教学的概念119

二、教学的地位121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121

第二节 教学规律123

一、教学认识过程的简约性规律123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125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125

四、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127

第三节 教学原则128

一、教书与育人统一的原则128

二、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129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130

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132

五、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34

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35

第八章 教学(下)137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137

一、个别教学137

二、班级授课制138

三、分组教学制139

四、道尔顿制140

五、特朗普制140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41

一、备课141

二、上课143

三、作业设计145

四、学习辅导145

五、学业评价146

六、教学反思148

第三节 教学方法148

一、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49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49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154

一、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教材”到“课程资源”)154

二、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155

三、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156

四、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157

第九章 德育159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159

一、德育的概念159

二、德育的意义160

三、德育目标160

四、德育内容161

第二节 德育过程163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163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164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165

一、德育原则165

二、德育的途径169

三、德育的方法170

第四节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72

一、学校德育观念的人性化、生活化172

二、学校德育模式的个性化172

三、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性173

四、学校德育方式的开放性、互动性173

第十章 班级管理175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认识与管理175

一、班级组织的认识175

二、班级管理的界定177

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79

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80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182

一、班级管理有效性界说182

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85

三、班集体的建设186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研究188

一、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意义188

二、班主任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191

三、班主任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194

四、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的表达2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