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艳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5296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1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1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前提与逻辑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理论特征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部分的逻辑关系1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1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2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2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意义2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意义24
第二讲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27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27
(一)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27
(二)现实依据28
(三)实践依据29
(四)国外发展经验29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31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31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34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36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0
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3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思想43
(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43
(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合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44
四、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5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共同的认识基础45
(二)强调经济建设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5
(三)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突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46
(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47
第三讲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49
一、政治文明基本概述49
(一)政治文明的含义49
(二)政治文明的形态结构和内容50
(三)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趋势51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53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起步与挫折54
(二)改革开放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历程54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目标形态和实践路径56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56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形态57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59
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66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66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对挑战的实践机制69
第四讲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73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性质73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73
(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74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76
(四)经济全球化的性质79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80
(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模式80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特色82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84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85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92
第五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97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机遇97
(一)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形成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98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99
(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普遍提高100
(四)文化建设在“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势头101
(五)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为中国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宽广平台102
(六)全球人类文明复兴形势喜人,前景可现103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挑战104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与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105
(二)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与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106
(三)制度安排、科技动力、人文精神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107
(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旺盛性与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存在突出矛盾108
三、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重视的几个重大关系110
(一)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110
(二)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11
(三)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112
(四)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113
(五)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与管理的关系113
(六)正确处理文化形式和文化价值的关系114
(七)正确处理文化载体与文化方法的关系115
(八)正确处理文化成果与文化人的关系117
第六讲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120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20
(一)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含义120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的提出122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127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实现途径131
(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131
(二)实现途径136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大关系139
(一)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139
(二)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140
(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141
(四)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142
(五)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142
第七讲 全球性环境保护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145
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145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代价145
(二)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与进程148
二、我国生态保护的实践进程153
(一)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153
(二)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155
(三)中国政府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践努力157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途径159
(一)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离开发展159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160
(三)生态文明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161
(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163
第八讲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166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大创新166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166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169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新时期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71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现实需要17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一些国家的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育的深刻启示174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政党政治和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176
三、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抓住五个重要环节179
(一)在理论创新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179
(二)在坚持科学发展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180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181
(四)在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182
(五)在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和执政体制机制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183
第九讲 世界经济政治新变化与当代中国外交新格局185
一、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85
(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185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189
二、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92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192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194
三、中国外交新格局199
(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9
(二)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工作新的重大进展200
四、中国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202
(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显著增强202
(二)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的重大意义203
第十讲 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改良和社会主义改革208
一、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发展208
(一)垄断资本超越国界,力求在全球范围内谋取超额垄断利润209
(二)资本占有关系从私人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210
(三)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211
二、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13
(一)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始动力213
(二)新科技革命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214
(三)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外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215
三、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216
(一)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216
(二)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217
(三)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218
四、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背景220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220
(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22
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阶段和内容223
(一)改革的思想准备和局部试验阶段223
(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225
(三)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26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28
六、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229
(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229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30
(三)探索了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32
第十一讲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公平正义23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其特征235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23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236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237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238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含义和特点238
(二)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243
三、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246
(一)特权现象、腐败问题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246
(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47
(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249
(四)社会保障不公251
(五)司法不公251
四、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路径252
(一)正确认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252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253
(三)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254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监督机制256
(五)形成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合力259
第十二讲 当代中国的宗教与民族政策261
一、宗教与民族之含义261
(一)宗教含义262
(二)民族含义263
(三)宗教与民族紧密相关、相互交织264
二、宗教民族主义264
(一)泛伊斯兰主义265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265
(三)泛突厥主义267
(四)宗教民族主义带来的危害268
三、六十年来我国的宗教政策269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与曲折269
(二)80年代: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71
(三)90年代: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73
(四)新世纪:明确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275
四、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276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国情276
(二)民族问题含义及其表现277
(三)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279
五、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280
(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80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82
(三)加快经济发展283
(四)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284
(五)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意党的宗教政策285
(六)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286
附录: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大事记(2002年11月—2011年7月)288
后记318
热门推荐
- 2248875.html
- 80604.html
- 675699.html
- 3134326.html
- 2408124.html
- 947127.html
- 1772574.html
- 2755742.html
- 3208932.html
- 2081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1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78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92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3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5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8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6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