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典美学举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典美学举要
  • 于民,孙通海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62619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07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11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典美学举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远古及春秋前期1

一 朱襄氏制瑟与陶唐氏为舞3

二 举大木者5

三 弹歌6

四 蜡辞6

五 被发文身以象鳞虫7

六 铸鼎象物8

七 音乐之所由来9

八 周鼎著饕餮10

九 九功之德皆可歌12

十 文物昭德13

十一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14

春秋后期19

《左传》22

一 和与同异24

二 乐节百事26

《国语》27

一 伍举论美29

二 单穆公谏铸钟31

《论语》33

一 论乐(yuè)37

二 论诗43

三 论文45

四 美与大48

五 论乐(lè)49

战国时期50

《墨子》52

非乐?53

《孟子》61

一 充实之谓美64

二 目之于色有同美65

三 与民同乐故能乐66

四 论浩然之气68

《老子》70

一 道之为物73

二 绵绵若存,无象之象74

三 美恶相依,无以为用75

四 见素抱朴,大音希声76

《庄子》79

一 素朴而民性得83

二 美与大88

三 论人之所美91

四 论咸池之乐94

五 天乐、人乐、至乐98

六 天籁、地籁、人籁102

七 道与技104

八 论真与意110

《周易》115

一 系辞上?116

二 系辞下?121

《荀子》124

一 论成人、至文、比德129

二 声色之好,人所同欲133

三 情欲与治乱136

四 论诗书礼乐141

五 驳墨子“非乐”147

《吕氏春秋》152

适音?153

《乐记》156

一 乐本篇?160

二 乐论篇?165

三 乐言篇?168

四 乐象篇?170

五 乐情篇?175

六 乐化篇?177

两汉181

《淮南子》183

一 论美丑187

二 论无形与无声190

三 论歌舞绘画194

司马迁198

一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作201

二 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203

《毛诗序》207

毛诗序?209

王充213

一 疾虚妄217

二 崇实贵是219

三 文由胸出,实言无多222

四 图不如文,乐不乱阴阳225

五 德盛文缛,德彰文明226

六 精诚由中,各以所禀228

魏晋六朝232

曹丕235

一 典论·论文?238

二 文章品评242

嵇康243

声无哀乐论?245

陆机266

文赋?268

郭璞281

山海经序?283

葛洪286

一 论美丑288

二 驳文章不及古之说290

三 论辞义293

顾恺之295

一 论以形写神297

二 评魏晋名画299

宗炳302

画山水序?304

《世说新语》307

一 人物品藻309

二 山水赏会315

三 论文与赋317

谢赫320

论绘画六法323

刘勰325

一 原道?333

二 养气?338

三 神思?341

四 体性?343

五 风骨?348

六 情采?352

七 隐秀?356

八 时序?357

九 物色?360

十 知音?364

十一 辨骚?365

钟嵘369

诗品序?370

隋唐五代375

李世民378

一 求骨力而形势自生380

二 心正气和,思与神会380

三 论王羲之书381

四 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于乐383

孙过庭385

书谱?389

陈子昂408

与东方左史虫虬修竹篇序?408

张怀瓘410

一 书的创造414

二 风神骨气者居上418

三 神妙能三品419

张璪420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423

皎然424

一 论比兴426

四 取境427

二 诗有四不427

三 诗有六至427

韩愈429

一 为文贵自树立不因循433

二 文与道,气与言434

三 不平则鸣435

白居易438

一 论诗441

二 粹灵之气,散为文章444

三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445

张彦远447

一 叙画之源流?450

二 论画六法?455

三 论画体、用笔457

司空图461

一 诗品二十四则?464

二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481

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82

荆浩484

一 画有六要487

二 论神妙奇巧487

三 笔有四势488

四 论有形无形之病488

五 度物象而取其真489

宋元明490

欧阳修496

一 论文道关系500

二 山林之乐与寓意乐心503

三 事信言文恃大,乃能传世505

四 各极其长,不能优劣507

五 论诗书画之赏作510

六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512

郭熙514

一 画山之本意517

二 画山水有体,看山水亦有体518

三 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520

四 执笔四要与用笔偏失523

五 山水之布置525

邵雍527

一 观物者非观之以目530

二 作诗与观物532

三 天与意相连,炼意得馀味534

四 诗史善记事,诗画善状情534

五 善赏花者爱花妙535

程颐536

作文害道,英气害事538

苏轼542

一 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550

二 萧散简远,行云流水553

三 了然心手,身与物化556

四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558

五 不留一物,意出法外562

六 论书法563

董逌569

一 以牛观牛573

二 求其理与意575

三 书贵得法578

四 论画真水580

五 得于无相,取成于心582

朱熹584

一 道者文之根本589

二 文词不足治己,亦无以治人592

三 推《易经》之说,识古人之风594

四 求工巧则和气失597

五 论屈原为文与风雅正变599

六 诗之本与诗之用601

七 论兴603

严羽604

一 诗辨?607

二 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616

三 论诗617

郝经620

内游?622

方回627

一 境存乎心,治其境莫如治其心630

二 意味之自然者为清新632

三 诗贵自然清新633

倪瓒636

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639

王履642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644

祝允明647

一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648

二 事之形有美恶,而后情有爱僧649

三 师楷化机,取象形器,寓其无言之妙650

四 作诗忌二率四病651

徐渭653

一 诗贵自得自鸣656

二 读之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656

四 生动悦性,即是妙品658

三 感发人心,则为得体658

李贽661

一 童心说?668

二 二十分识?671

三 杂说?673

四 琴赋?677

五 忠义水浒传序?681

六 诗画?684

七 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686

八 传奇可以兴观群怨687

汤显祖688

一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693

二 因戏而生情695

三 文章与灵性698

四 诗文之妙699

五 意趣神色701

袁宏道703

一 叙小修诗?708

二 雪涛阁集序?710

三 论趣713

四 论质714

五 物真必贵715

六 论文之变717

八 文心与水机720

七 论淡721

九 论赏花722

王骥德724

一 论曲之本色727

二 论咏物之妙729

三 论用事之当729

四 论曲之声调730

五 曲之妙不在快人,而在动人731

六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732

袁中道734

一 论文章之变738

二 论宋元之诗可传739

三 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741

四 论文章之妙之贵742

五 诗以发抒性灵为主744

六 新与故,情与景745

七 识、才、学、胆、趣745

八 论山水之观746

计成751

一 兴造论?753

二 借景?755

张岱759

一 西湖七月半?761

二 西湖之性情风味763

三 情理之中,自有滋味765

四 境界神奇,忘其为戏767

五 艺术百项皆藉一口生气768

清代770

金圣叹774

一 存耐庵之书其事小,存耐庵之志其事大777

二 《水浒》一书写出一百八人性格,故百读不厌780

三 论世间妙文781

四 行文须用尽心力,而后能奇、变、妙、神782

五 《西厢记》一书,有狮子滚球、烘云托月之妙783

六 《水浒》一书,有将欲避之,必先犯之之妙785

七 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786

八 世之善游者,胸中必有别才,眉下必有别眼786

毛宗岗790

一 《三国》写出三奇人,故人喜读《三国》胜于诸史792

二 天然奇妙之事与奇妙之文793

三 《三国》叙事,善于用虚,有无数曲折点染796

四 《三国》一书,有将雨闻雷、浪后波纹等诸种笔墨之妙798

五 《三国》一书,善用正反、犯避等多种相反相成之法799

黄宗羲802

一 诗与性情805

二 盈天地间,皆恻隐之流动806

三 雷霆焚槐,天地大?,则为穷苦愁怨之声807

四 情至者,无一非文,无一非文人808

五 厄运危时,元气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810

李渔813

一 传奇可传之所在816

二 脱窠臼?818

三 变旧成新?819

四 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821

五 妙在即景生情823

六 使人想象于无穷824

七 重机趣?826

八 剂冷热?827

九 审虚实?827

十二 资任?829

十 构造园亭须自出手眼829

十一 妙在借景830

十二 论山石草木鸟声之美833

王夫之836

一 文者,气之用840

二 统文为质,建质生文841

三 真与假,诚与幻,形与神843

四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844

五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847

六 情与景848

七 意、象、势853

八 诗与理,诗与议论858

九 静燥、雅俗、贞淫861

十 兴、观、群、怨863

贺贻孙866

一 今文不及古,只缘方寸太平869

二 真与假871

三 诗不可说理谈禅873

四 厚、秀、远、肆875

五 飞扬、蕴藉、奇平876

六 炼胆与炼气879

七 从性灵出,常新而不故880

八 水田三乐881

叶燮883

一 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890

二 气贯理、事、情891

三 才、识、胆、力,交相为济895

四 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倘恍以为情899

五 体格、声调、苍老、波澜902

六 诗之正、变、盛、哀904

七 诗以人见,人以诗见907

八 论美恶与至文910

九 形依情则深,情附形则显913

十 诗无一格,雅无一格913

石涛915

一 一画?920

三 变化?921

二 了法?921

四 尊受?923

五 笔墨?923

六 运腕?924

八 山川?925

七 ?缊?926

九 皴法?927

十 脱俗?928

十一 兼字?928

十三 题画?931

郑板桥933

一 维新特立,无古无今935

二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938

三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939

四 文章以沉著痛快为最940

袁枚943

一 诗之传者,都是性灵947

二 作诗,不可以无我949

三 奇平艳朴,皆可采取953

四 论才、学、识955

五 情景、刚柔、直曲、苦甜、厚薄、奇偶957

六 文之佳恶,实不系乎有用与无用959

七 论山水园林960

姚鼐962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964

章学诚966

一 象与比兴969

二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971

三 文自有其理,不关所载之理972

四 志、才、学、识、气975

五 神、妙、清、真978

刘熙载981

一 文概?986

二 诗概?990

三 赋概?995

四 词曲概?996

五 书概?1000

梁启超1006

一 美是人类生活要素中之最要者1012

二 美术产生科学,求美先从求真入手1014

三 美术的趣味1017

四 论写字的美1019

五 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1022

六 论情感与情感教育1024

七 小说支配人道之四种力1025

八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1027

九 文学本质是趣味,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1030

十 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1031

十一 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1033

十二 天然之景物对精神文明的作用1034

王国维1038

一 美和艺术可使人超脱生活之苦痛1044

二 优美与壮美1047

三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1050

四 最高尚的嗜好为文学艺术1055

五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1058

六 文学为知识道理之表以情感与求诸想象者1061

七 屈子文学之精神?1064

八 观物、造境、境界1067

九 论美术之神圣之位置与独立之价值10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