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方维规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德国“文学社会学”思想3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关于“文学社会学”的早期思考3
一 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究竟是谁能够体现时代?”4
(一)“后美学时期”的趣味观4
(二)“其实根本不存在时代精神”6
(三)文学趣味社会学的影响12
二 知识社会学影响下的“文学社会学”思考:概念突破及新认识14
(一)默克尔及其“社会文学方法”15
(二)科恩-布拉姆施泰特:社会阶层与文学种类的对应17
(三)菲托:文学作品和文学生活社会学20
(四)罗特哈克尔:“历史存在”与艺术风格的变迁23
(五)洛文塔尔:对每种文学都能做“社会学阐释”27
第二章 卢卡契:“整体性”思想与艺术哲学32
一 形式的“塑造性”和“社会性”34
二 对社会学研究方向的非议38
三 整体性“反映论”43
四 历史哲学与现实主义48
五 艺术哲学与文学社会学的分野53
第三章 “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思想58
一 “中间道路”: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艺术史观60
二 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及“艺术的悖论”66
三 教育阶层和文化层次决定艺术样式70
四 整体性艺术与艺术真实性75
第四章 西尔伯曼、阿多诺与文学社会学81
一 西尔伯曼:抛开“什么是文学”的迂腐命题!82
二 西尔伯曼—阿多诺之争85
三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主要分歧89
(一)文学社会学是不是独立学科89
(二)关于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重点问题91
(三)关于文学社会学的哲学维度和社会功能94
四 阿多诺论“艺术的社会性偏离”96
五 阿多诺论“自律的艺术”:艺术即否定102
六 两派之争与难产的文学社会学定义108
七 文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112
(一)文学理论中的社会因素与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因素113
(二)文学研究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学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115
第五章 本雅明的政治美学与艺术思想119
一 马克思主义的犹太博士120
(一)最后的文人之经典的忧郁120
(二)后退着飞向未来125
二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参与性政治美学129
(一)政治倾向与文学品质129
(二)以“艺术的政治化”对抗“政治的审美化”134
(三)艺术即生产方式:超越“内容—形式”范畴的“技术”概念138
三 从“光晕”到“可技术复制”:诉诸大众141
(一)“光晕”概念考释,或光晕体验与艺术命运141
(二)“本真性”光晕艺术的消失与技术复制艺术的崛起147
(三)技术复制与大众文化,或“技术主义”艺术观的两难之境151
第二编 德国“接受理论”合考159
第六章 联邦德国“接受美学”通览159
一 接受美学161
二 伽达默尔:效应史意识,视野融合,开放的艺术作品165
(一)“效应史”与审美“共时性”165
(二)黑格尔和康德之间,或“开放的艺术作品”169
(三)“视野融合”和“理解的循环”173
三 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研究177
(一)作为文学解释学的接受美学:从伽达默尔到姚斯177
(二)“期待视野”: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181
(三)接受史:新文学史编撰的三个维度187
(四)“审美经验”的交流功能191
(五)“范式转换”中的矛盾197
四 穆卡洛夫斯基和英伽登的学说200
(一)穆卡洛夫斯基:审美客体和审美价值的演化200
(二)英伽登:从现象学到效应美学205
五 伊瑟尔的效应美学209
(一)效应美学:文本和阅读的互动效应209
(二)意义生成:存储、策略、实现214
(三)“隐在读者”与概念杂用的模糊性217
六 结语,兼论“读者反应批评”221
第七章 民主德国的“接受理论”:“文学作为社会幻想的试验场”227
一 “交往美学”的缘起及中心思想230
二 文学生产的首要性:没有生产便没有接受235
三 文学作品的“接受导向”239
四 作者,收件人,读者243
五 “行动读者”的意义:读者也参与作品创作?248
六 对康士坦茨学派的质疑:“不确定性”和“期待视野”255
七 用之不竭的布莱希特:接受者对艺术生产的干预259
第三编 著名作家美学思想新探265
第八章 “艺术是思想光照下的生活”——论托马斯·曼的美学思想265
一 托马斯·曼:“不问政治”却难逃政治的唯美主义者267
二“效应”与“清白”,或托马斯·曼文学创作的审美和哲学基础274
三 文学、人性及人类奥秘283
四 反讽:一种反思和回应现代性的交往形式289
五 “艺术如谜”:严肃的游戏及“理智小说”296
六 “走向真正的人”:没有疾病和死亡,世上很难会有诗作302
第九章 “科学时代的戏剧”——论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310
一 布莱希特戏剧:不完善的新事物?311
二 科学时代的戏剧与马克思主义315
三 旨在哲学认识的审美方法:叙事剧和陌生化320
四 叙事剧的演员和观众,或戏剧的功能转换327
五 尼采和梅兰芳的启迪333
六 “空想”与“介入”337
第十章 不愿捉迷藏的人——论伯尔的美学思想342
一 一个好人及其充满激情的美学343
二 伯尔美学思想的时代背景346
三 狄更斯的眼睛,或“人道美学”350
四 语言与道德:作为社会批评的语言批评355
五 形式与内容:形式有其内在真实性361
六 现实与想象:“我需要的现实不多”363
第十一章 奥斯威辛后的写作——论格拉斯的美学思想368
一 一个备受争议的德国招牌作家369
二 文学,政治,反抗:“妥协则毁坏文学”374
三 “公民”“同时代人”和叙事结构中的“第四时间”379
四 “真实”概念的拓展与童话384
五 西西弗斯情结,或明知绝望而不绝望的人389
六 《剥洋葱》与文学自述的困境395
人名索引399
热门推荐
- 413220.html
- 682005.html
- 109412.html
- 1463848.html
- 1664840.html
- 2718962.html
- 2869700.html
- 3895682.html
- 1070302.html
- 18638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91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8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93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56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6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97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23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9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9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