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
  • 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978754580081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01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620页
  • 主题词:古典小说-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齐森华 1

序二&陈广宏 1

弁言1

上卷 时间论3

第一章 回顾与瞻望3

第一节 中国小说时间研究的回顾3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7

第三节 思路与体系12

第二章 传统时间文化与小说叙事特征16

第一节 时间物态化与“时与事并”叙事规范16

第二节 “时期循环”结构与叙事时间情态化19

第三节 “时运”观念与叙事的定向及突转23

第三章 天时、人时与叙事架构27

第一节 古代小说中的“天时”观念及其叙事功能27

一 “天时”观念与兴亡律演绎27

二 “天气”叙事及其象征意蕴31

三 “因果”观念与时间循环构架34

第二节 古代小说中的“四时”秩序及其叙事意义36

一 “四时”叙事与周期循环构架37

二 “时令”叙事及其人情意蕴41

三 “节日”叙事的“时机”意义45

第三节 古代小说中的“百年”天数及其叙事意蕴50

一 “百年中变”的“天数”周期50

二 飘忽“百年”的空幻、梦幻意蕴53

三 呼应天道的“百年”圆转结构57

第四章 头绪、次序与时间统筹61

第一节 古代小说中的“帐簿式”叙述及其功能61

一 “帐簿”叙述及其“系之年月”笔法61

二 “变帐簿以作文章”之时间参差66

三 “帐簿”观念及其结构功能71

第二节 历时承接与共时并置75

一 从历时独行到历、共并用76

二 历时叙述的“头绪性”78

三 共时叙述的“场景感”81

第五章 追溯、预言与时序倒错84

第一节 追溯式叙述及其对事因的诠释84

一 文言小说的追溯叙述及其功能85

二 白话小说的追溯叙述及其功能88

第二节 预言性叙述及其对天命的呼应94

一 占卜文化与文言小说的预言叙述95

二 白话小说的预言叙述及其功能96

第六章 时间变形与时速调控104

第一节 时间变形及其生命意识104

一 梦幻时间的打开及其悲剧意蕴104

二 仙境时间的折叠及其乐感意蕴107

三 时间的古今错综及其荒诞意味110

第二节 时速调控及其运笔之道112

一 “显示”与“讲述”对时速的调控113

二 “提掇”与“敷演”对时速的调控116

三 “敷演”叙述及其对时速的延展120

第七章 《水浒传》“夜化”叙事及其特效124

第一节 《水浒传》“夜化”叙事形态124

一 “夜化”叙事形态种种124

二 “月黑”与“壮心”叙述之适配132

三 “夜化”叙事的人文意蕴135

第二节 《水浒传》“夜化”叙事之特效138

一 用“夜更时分”增强叙事密度138

二 设“灯光月色”增强叙事质感140

三 置“灯前月下”增强叙事意趣143

第八章 《聊斋志异》“夜化”叙事及其特效147

第一节 《聊斋志异》“夜化”时间之生成147

一 “夜化”时间的历史遴选147

二 明清文人“寒灯夜话”的时空投射150

三 服务于“艳”、“异”叙事153

第二节 《聊斋志异》“夜化”叙事之特效155

一 设“灯前月下”创造神秘感155

二 用“灯光月色”制造朦胧美157

三 借“灯昏月暗”营造恐怖境159

小结163

中卷 空间论167

第一章 回顾与瞻望167

第一节 中国小说空间研究的回顾167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169

第三节 思路与体系173

第二章 古代小说空间的哲学渊源176

第一节 古代空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176

一 辨方正位177

二 玄理哲思181

第二节 古代空间意识的总体特色190

一 与时间意识关系密切190

二 与社会人生息息相关195

三 具有相对性与综合性199

第三章 古代小说空间的构成202

第一节 古代小说空间的构成要素202

一 地域内容202

二 社会内容204

三 景物内容206

四 人物内容207

第二节 古代小说空间构成的主要特点209

一 以人为本,主客一体209

二 包罗万象,组构自由209

三 静止与流动相结合210

四 封闭与开放相统一211

第三节 古代小说空间表现的主要方式212

一 直接由叙述者全面地描写空间212

二 间接通过人物片面地描写空间214

三 叙述者和人物相结合分步展现空间215

第四章 超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218

第一节 超现实空间的产生原因218

一 鬼神信仰与宗教学说219

二 创作承传与心理需要223

第二节 超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关系225

一 差别明显的异度空间227

二 交流互动的阴阳双鱼229

第三节 超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魅力整合235

一 主题的深化与完整236

二 人物的奇异与厚实246

三 叙事的灵活与圆融250

第五章 空间叙事的基本单位——场景256

第一节 场景与古代小说的空间叙事256

一 场景与场面256

二 小说叙事的场景化258

第二节 场景的主要类型270

一 场景类型划分271

二 重要类型举隅271

第六章 古代小说的空间叙事289

第一节 叙事空间的转换与衔接289

一 空间的转换与衔接拼成故事290

二 空间转换与衔接的方式技巧293

三 空间转换与衔接的主要特色300

第二节 叙事空间的结构与布局307

一 “间架”308

二 板块与套盒311

第三节 古代小说叙事的空间化328

一 空间单元的两种关系328

二 历时性情节的空间化叙事329

三 共时性情节的叙事技巧331

四 古代小说叙事空间化的发展轨迹339

第七章 古代小说的空间艺术与思想内蕴343

第一节 空间化与寓言性343

一 形成寓言的空间手段344

二 传达寓意的空间层次346

第二节 空间设置与反讽构成348

一 反讽概论348

二 产生反讽的空间境况349

第三节 生存空间的建构与思考355

一 《水浒》、《三国》:政治空间的追求与捍卫355

二 《金瓶》、《红楼》:物质空间与情感空间的对垒359

三 《西游》、《儒林》:精神信仰的秉持与失落363

小结368

下卷 节奏论371

第一章 回顾与瞻望371

第一节 中国小说节奏研究的回顾373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376

一 侧重于速度维度的叙事学研究376

二 侧重于审美维度的评点学研究382

第三节 思路与体系395

一 节奏文化辨源396

二 小说节奏的现代理论体系建构401

第二章 小说节奏的速度表达机制(上)408

第一节 快速式节奏表达410

一 “实—虚”观念的变迁与节奏快慢的嬗变410

二 快节奏叙述的功能演变420

三 快节奏叙述的修辞意蕴427

第二节 跳跃式节奏表达430

一 跳跃式节奏表现的历史演变431

二 节奏跳跃与事件逻辑建构433

三 跳跃式节奏的线性审美效应437

四 跳跃叙述的空白节奏效果440

第三章 小说节奏的速度表达机制(下)445

第一节 慢速式节奏表达445

一 以打斗为表现中心的慢节奏叙述446

二 以人物语言为表现中心的慢节奏叙述451

三 慢节奏叙述的审美趣味营构功能458

四 慢节奏叙述的结构功能462

第二节 停顿式节奏表达467

一 停顿式节奏与作者介入468

二 停顿介入的主要形式及功用471

第四章 小说节奏的力度表达机制486

第一节 节奏力度的表现方略486

一 节奏力度研究缺失之因与解决之道487

二 “即体成势”:不同篇幅体制下的节奏力度表现490

三 节奏力度营构的具体方略497

第二节 节奏力度表现图式502

一 结构与节奏503

二 整体节奏张力图式504

三 整体节奏力度的演述规律508

第五章 小说节奏的宏观调控机制513

第一节 节奏的规整与变奏513

一 时间总量与整体节奏速度控制513

二 节奏排布的“橄榄”造型518

三 注意力的节奏523

第二节 题材与节奏529

一 经典节奏表现范型的确立529

二 变奏源于观念之变537

第六章 中国古代小说节奏美学548

第一节 节奏演述形态论548

一 以时序为依归的节奏秩序建构550

二 单线脉络的确立562

第二节 节奏调控辩证法574

一 刚柔共构576

二 动静共构579

三 顿续共构581

四 疏密共构585

五 以“和”为律586

小结590

主要参考文献592

后记6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