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通论 上 增订8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刑法通论 上 增订8版
  • 林山田著 著
  • 出版社: 台大法学院图书部
  • ISBN:957410601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68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5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通论 上 增订8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35

第一节 犯罪与刑事学35

一、犯罪与犯罪研究35

二、刑事学与其体系37

(一)刑事法学37

(二)犯罪学37

(三)刑事政策学38

(四)犯罪侦查学38

三、刑事法学与刑法学39

四、关於本书与刑法的学习42

第二节 刑法的定义与其法律性质45

一、刑法的定义46

(一)规定犯罪行为的法律要件46

(二)规定犯罪行为的法律效果47

(三)最严厉的制裁法48

(四)犯罪法或刑罚法49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49

(一)刑法属公法49

(二)刑法属实体法49

(三)刑法属成文法49

(四)刑法属强行法50

(五)刑法属国内法50

(六)刑法属继受法50

第三节 刑法的分类50

一、主刑法与辅刑法(含附属刑法)50

二、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52

(一)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的意义52

(二)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的关系54

(三)刑事制裁法体系一元化54

三、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56

四、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56

第四节 刑法的功能与其特质57

一、刑法的功能57

(一)保护法益57

(二)制压与预防犯罪57

(三)保障人权58

(四)矫治行为人58

(五)予行为人赎罪的机会58

二、刑法的特质59

(一)道德性与伦理性59

(二)痛苦性与强制性及杀伤性60

(三)不完整性61

1.规范内容的不完整62

2.规范功能的不完整62

(四)政治性与工具性62

(五)最后手段性64

第五节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65

一、刑法与宪法65

二、刑法与刑事程序法67

三、刑法与民商法67

四、刑法与行政法68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69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69

一、罪刑法定原则概说69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渊源70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明文化72

(一)规定於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72

(二)规定於国际公约中的罪刑法定原则73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重要性73

五、罪刑法定原则的涵义75

(一)刑罚权的内容与范围必须经由法律明定76

(二)习惯法不得做为刑事判决的依据77

(三)刑法对於罪与刑的规定应力求明确77

(四)禁止类推适用刑法79

1.类推禁止79

2.类推禁止的例外81

(五)禁止溯及既往82

1.追溯禁止原则83

2.追溯禁止原则的例外84

第二节 法治国原则84

一、法治国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84

二、法治国原则的涵义86

第三节 罪责原则与人道原则88

一、罪责原则88

(一)罪责为刑罚的前提要件88

(二)刑罚必须与罪责相当88

二、人道原则89

(一)人道原则的形成89

(二)人道原则的涵义91

1.人性尊严应予保障91

2.禁止以人充当为达刑罚目的的工具91

3.禁止使用残酷而不人道的法律手段91

(三)人道原则的现实92

第三章 现行刑法93

第一节 现行刑法的沿革93

第二节 刑法总则的适用范围95

一、刑法总则仅适用於主刑法与辅刑法95

二、刑法总则适用於本法以外的实体刑法96

(一)其他刑罚法律设有总则的规定96

(二)其他刑罚法律未设总则的规定96

(三)以保安处分为法律效果的刑罚法律97

第三节 现行刑法的效力97

第一款 刑法对於人的效力98

一、刑法对於人的效力的原则98

二、刑法对於人的效力的例外98

(一)国内法上的例外98

1.总统98

2.立法委员与地方议会议员99

(二)国际法上的例外100

1.外国元首及其同行家属与随从100

2.外国使节100

第二款 刑法的时间效力101

一、刑法新增处罚条款101

二、刑法删除处罚条款102

三、刑法变更可罚性的范围或法律效果105

(一)立法例105

1.从旧原则105

2.从新原则105

3.从轻原则106

4.折衷原则106

(二)现行法的规定106

1.从新从轻原则106

2.保安处分适用从新原则108

3.法律有变更109

4.裁判时的法律112

第三款 刑法的空间效力113

一、主要原则(属地原则)113

二、辅助性的原则115

(一)属人原则116

1.本国公务员在本国领域外犯特定之罪116

2.本国人在本国领域外犯特定之罪117

(二)保护原则117

1.保护本国的国家法益118

2.保护本国人民的法益119

(三)世界法原则119

三、外国裁判的效力119

第四节 现行刑法的修正与前瞻120

一、自旧刑法至现行法121

二、迟缓终至停顿的全面修正121

三、零星片断的部分条文修正122

四、全面大翻修成台湾新刑法123

第四章 刑法解释127

第一节 刑法解释的基本概念127

一、刑法解释概说127

二、刑法解释的必要性128

三、刑法实务与刑法学说的解释129

(一)刑法实务的解释129

1.最高法院的判例与决议129

2.司法院大法官会议的释宪与违宪审查130

(二)刑法学说的解释131

第二节 刑法的解释所采的解释理论131

一、解释理论131

(一)主观解释理论132

(二)客观解释理论132

二、刑法解释采行折衷理论132

第三节 刑法的解释方法133

一、解释方法133

(一)文义解释134

(二)系统解释134

(三)历史解释134

(四)目的解释135

(五)合宪性解释135

二、交互运用解释方法135

第四节 漏洞与类推136

一、法漏洞与法律漏洞136

二、解释与类推137

三、法类推与法律类推139

第五节 立法解释141

一、立法解释概说141

二、现行法的立法解释141

(一)以上、以下、以内141

(二)公务员142

(三)公文书143

(四)重伤144

(五)性交145

上篇 犯罪行为147

第五章 犯罪定义与犯罪理论147

第一节 犯罪定义147

一、形式的犯罪定义147

二、实质的犯罪定义149

(一)不法149

1.民事不法149

2.行政不法150

3.刑事不法151

(二)罪责152

(三)应刑罚性153

三、犯罪内涵的相对性156

第二节 犯罪理论159

一、犯罪理论概说及其功能159

二、犯罪理论的演进161

(一)古典犯罪理论161

(二)新古典犯罪理论162

三、目的犯罪理论164

第六章 行为与行为人及结果167

第一节 刑法的行为167

一、刑法的评价对象167

二、刑法概念上的行为167

(一)行为的内在要素168

(二)行为的外在要素168

(三)发生具有刑法重要性的后果169

三、行为概念的判断170

第二节 作为与不作为170

一、行为形态170

二、不作为171

三、作为与不作为的差异172

第三节 行为理论173

一、因果行为论173

二、目的行为论174

三、社会行为论175

第四节 行为人176

一、自然人176

二、法人177

三、人合团体178

第五节 行为的结果178

一、行为的结果概说178

二、结果的分类178

(一)具体结果与抽象结果178

(二)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179

(三)构成要件该当的结果与处罚条件相当的结果179

第六节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180

第一款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概说180

第二款 因果理论182

一、条件理论184

(一)条件理论的基本理论模式184

(二)条件理论的实际运用186

(三)双重因果情状下的条件理论188

(四)超越的因果189

二、修补理论190

(一)相当理论190

(二)重要性理论193

(三)个别化理论194

第三款 客观归责理论195

一、制造法律所不容许的风险196

(一)降低风险196

(二)未制造法律上具有重要性的风险196

(三)制造法律所容许的风险197

二、风险实现198

(一)结果与行为之间具有常态关联性198

(二)结果发生於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内199

(三)合法的替代行为与结果的可避免性200

第四款 因果与归责的综合判断201

(一)具有刑法重要性的原因始属可归责201

(二)结果的原因与结果的归责应加区分202

(三)因果等价性并非表示法等价性203

第五款 刑法实务对於因果关系的判断203

第七章 构成要件理论207

第一节 构成要件的基本概念207

一、构成要件概说207

二、不法构成要件的种类209

(一)基本构成要件与变体构成要件209

(二)单一构成要件与结合构成要件210

(三)完整的构成要件与有待补充的构成要件210

第二节 构成要件要素的基本概念211

一、构成要件要素概说211

二、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211

(一)描述性的与规范性的构成要件要素211

(二)客观的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212

(三)成文的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212

第三节 不法构成要件的犯罪类型213

一、作为犯与不作为犯213

(一)作为犯213

(二)不作为犯214

1.纯正不作为犯214

2.不纯正不作为犯214

二、故意犯与过失犯214

(一)故意犯(含意图犯)214

(二)过失犯215

三、行为犯与结果犯215

(一)行为犯215

(二)结果犯(含结果加重犯)216

四、实害犯与危险犯217

(一)实害犯217

(二)危险犯217

1.具体危险犯218

2.抽象危险犯219

五、状态犯与继续犯219

(一)状态犯220

(二)继续犯220

六、一般犯与特别犯及亲手犯221

(一)一般犯221

(二)特别犯221

1.纯正特别犯222

2.不纯正特别犯222

(三)亲手犯222

七、单一犯与结合犯223

(一)单一犯223

(二)结合犯223

八、单行为犯与双行为犯223

(一)单行为犯223

(二)双行为犯223

第四节 负面构成要件要素与整体不法构成要件224

一、负面构成要件要素理论224

二、整体不法构成要件225

第五节 刑法的犯罪判断226

一、刑法的犯罪判断概说226

二、犯罪判断理论226

(一)二阶理论226

(二)三阶理论227

三、犯罪判断程序229

第八章 故意的作为犯231

第一节 故意作为犯的不构成要件231

第一款 故意作为犯的不法构成要件的内容231

一、客观不法构成要件231

(一)行为主体231

(二)行为客体232

(三)行为233

(四)行为时的特别情状233

(五)行为结果234

(六)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234

二、主观不法构成要件234

(一)构成要件故意235

(二)特别的主观不法要素235

1.特定的不法意图235

2.意图与动机237

第二款 故意作为犯的构成要件故意238

一、构成要件故意概说238

二、故意的要素240

(一)认知要素240

(二)决意要素242

三、故意的类型244

(一)直接故意244

(二)间接故意245

四、故意的特别情况248

(一)择一故意248

(二)累积故意249

第三款 故意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该当性250

一、客观行为与主观心态完全符合不法构成要件250

二、具有法定意图252

第二节 故意作为犯的违法性253

第一款 违法性的基本概念253

一、违法性概说253

二、违法性与不法254

三、违法性的本质256

第二款 违法性判断的基本概念257

一、违法性判断概说257

二、客观的与主观的合法化要素258

三、违法性的整体法判断259

四、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259

(一)形式的违法性259

(二)实质的违法性260

(三)最高法院对於实质之违法性的不当见解261

第三款 阻却违法事由265

一、阻却违法事由概说265

二、法定阻却违法事由265

三、超法律的阻却违法事由266

四、阻却违法事由的效力267

(一)完全排除违法性267

(二)其他排除可罚性的情状268

第四款 正当防卫269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269

二、正当防卫的要件269

(一)存在紧急防卫情状270

1.侵害行为270

2.现在的侵害271

3.违法的侵害275

(二)实施紧急防卫行为275

1.防卫行为必须是客观必要者276

2.防卫行为必须非属防卫权的滥用280

3.防卫行为必须出於防卫意思284

第五款 紧急避难285

一、紧急避难的概念285

二、紧急避难的种类286

(一)阻却违法的紧急避难286

(二)减免罪责的紧急避难287

三、紧急避难的要件287

(一)存在紧急避难情状288

1.须有危难的存在288

2.危难必须紧急289

(二)实施紧急避难行为291

1.避难行为必须客观上不得已者291

2.避难行为必须不过当293

3.避难行为必须出於救助意思293

(三)负有特别义务者的例外293

四、避难过当的判断294

1.法益位阶关系295

2.法益受影响的程度296

3.损害发生的可能性296

4.自主决定权297

5.危难来自被牺牲者299

6.危难系因避难者的过失行为或过错所导致300

7.利益对於个别当事者所具有的特别意义301

8.遭人强制的避难状态301

五、对於紧急避难的立法与学说的检讨302

第六款 依法令的行为304

一、自助行为305

二、父母惩戒子女的行为306

三、逮捕现行犯的行为307

四、依法施行人工流产的行为308

五、公务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309

六、警察依法使用警械的行为310

第七款 公务员依上级命令的职务行为311

一、依上级命令的职务行为概说311

二、依上级命令的职务行为的要件312

第八款 业务上的正当行为314

第九款 被害人的同意或承诺315

一、被害人的同意在犯罪判断上的效果315

(一)当作构成要件要素315

(二)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同意315

(三)阻却违法性的承诺316

二、阻却违法的承诺的成立要件317

三、得被害人承诺的伤害行为319

四、推测的承诺319

第三节 罪责322

第一款 罪责的基本概念322

一、罪责概说322

二、罪责判断325

三、无罪责即无刑罚325

第二款 罪责学说与罪责要素325

一、罪责学说325

(一)心理罪责论326

(二)规范罪责论326

二、罪责要素327

第三款 责任能力328

一、责任能力概说328

二、责任年龄328

三、精神状态331

(一)心神丧失与精神耗弱331

(二)有关精神障碍的立法332

(三)瘖哑334

第四款 原因自由行为334

一、原因自由行为概说334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形态335

(一)故意犯335

(二)过失犯337

三、刑法对於原因自由行为的评价338

四、旧刑法关於酗酒不得免责的规定338

五、原因自由行为的刑事立法339

第五款 罪责形态与不法意识341

一、罪责形态341

二、不法意识342

第六款 罪责阻却与罪责减免343

一、罪责阻却与罪责减免概说343

二、减免罪责事由的原理345

三、法定减免罪责事由346

(一)不知法律346

(二)防卫过当346

(三)避难过当347

第四节 不法与罪责以外的可罚性要件347

一、客观的可罚性条件348

二、个人阻却刑罚或解除刑罚事由350

第九章 错误理论353

第一节 错误理论概说353

第二节 构成要件错误与包摄错误354

一、构成要件错误354

(一)有关行为主体的错误355

(二)有关行为本身的错误356

(三)有关行为客体的错误358

1.客体错误的种类359

2.打击失误与客体错误360

(四)有关因果历程的错误363

二、包摄错误367

第三节 禁止错误369

一、禁止错误概说369

二、禁止错误的种类369

(一)直接的禁止错误370

1.行为人不知有禁止规范的存在370

2.行为人误认禁止规范已失效370

3.行为人误认禁止规范不适用於其行为370

(二)间接的禁止错误371

1.行为人误认存在容许规范371

2.行为人误认容许规范的界限372

三、刑法对於禁止错误的评价372

(一)故意理论373

(二)罪责理论373

四、现行法规定的禁止错误374

第四节 容许构成要件错误377

一、容许构成要件错误概说377

二、刑法对於容许构成要件错误的评价378

(一)学说见解378

1.负面构成要件要素理论379

2.故意理论379

3.严格罪责理论379

4.限缩罪责理论379

5.限缩法律效果的罪责理论380

(二)实务见解382

三、反面的容许构成要件错误382

第五节 空白刑法的错误383

第十章 未遂犯与不能犯及中止犯385

第一节 行为阶段与既未遂385

一、故意犯的行为阶段385

(一)前后相连的各个行为阶段385

1.决意385

2.阴谋385

3.预备386

4.著手实行387

5.完成行为387

6.发生结果388

(二)各有不同的行为阶段388

(三)著手犯388

二、行为既遂与行为终了390

三、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391

第二节 未遂犯393

一、未遂犯概说393

二、未遂犯的刑罚理由394

(一)客观未遂理论394

(二)主观未遂理论394

(三)主观与客观混合的未遂理论395

三、未遂犯的成立要件395

四、著手实行的认定标准398

(一)形式客观理论398

(二)实质客观理论399

(三)主观理论399

(四)主观与客观混合理论399

五、未遂犯的处罚403

第三节 不能犯403

一、不能犯概说403

二、不能犯的种类405

(一)因主体不能所成立的不能犯405

(二)因客体不能所成立的不能犯405

(三)因手段不能所成立的不能犯406

三、迷信犯与误想犯407

(一)迷信犯407

(二)误想犯407

1.反面的禁止错误408

2.反面的容许错误408

3.反面的包摄错误409

(三)不能犯与误想犯的区别410

四、不能犯的可罚性410

五、现行法的规定与判例的见解413

第四节 中止犯416

一、中止犯概说416

二、中止犯的立法理由417

(一)刑事政策理论417

(二)奖赏理论418

(三)刑罚目的理论419

三、未了未遂与既了未遂420

(一)未了未遂与既了未遂概说420

(二)未了未遂与既了未遂的区别420

1.客观理论421

2.主观理论421

四、中止犯的成立要件424

(一)中止意思424

(二)己意中止或自愿中止425

1.法兰克模式425

2.出於自主的动机而中止426

3.外界情状的改变428

4.以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为断430

5.失败的未遂无自愿中止可言430

(三)中止行为431

1.未了未遂的中止行为431

2.既了未遂的中止行为432

(四)犯行尚未既遂433

1.未了未遂已生犯罪结果433

2.既了未遂已生犯罪结果434

五、准中止犯436

(一)准中止犯的概念436

(二)存在准中止犯的情形437

1.被害人或第三人行为介入的准中止犯437

2.不能未遂的准中止犯438

六、阴谋犯与预备犯的中止问题439

(一)阴谋犯与预备犯无由成立中止犯439

(二)中止阴谋或中止预备的处理439

附录441

表一、不构成犯罪或不科处刑罚的理由441

表二、评价层次的模式4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