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唐莉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02038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总论3
第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3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进3
二、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争论4
(一)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语义学之争5
(二)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之争6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辨析7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区别7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联系9
(三)准确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0
四、国外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2
(一)对毛泽东思想传统文化底蕴的研究12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统文化底蕴的研究13
(三)科学发展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13
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16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16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8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理论20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22
一、实事求是概念的演进22
(一)“实事求是”的出典22
(二)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新阐释23
(三)“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4
二、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及其丰富和发展25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25
(二)实事求是科学内涵的丰富与发展28
三、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逻辑依据30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30
(二)实事求是是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灵魂32
(三)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34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经验36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前提36
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质39
(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39
(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实践需要40
(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2
三、善于吸收中外一切文明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支撑42
(一)毛泽东思想对优秀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43
(二)邓小平理论包含了对古今中外文化吸收和融化的成果44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外发展理念和经验的借鉴45
四、把握中国国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47
五、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保证54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主义的论战中广为传播55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56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清算“左”的和右的各种思潮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7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当代价值63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63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63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64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65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69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71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价值71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72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74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76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77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示范作用77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8
中篇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理论贡献81
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81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81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81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82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82
(四)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83
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84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86
(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87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88
四、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89
五、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91
第六章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9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95
(一)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95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基本内容99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12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119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及性质特征11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与转轨126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影响与启示131
第七章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36
一、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136
二、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38
(一)1955年底到1957年夏天反右派斗争之前:探索的开始时期138
(二)1957年夏天到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以前:探索的失误时期138
(三)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对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初步纠正、局部纠正时期139
(四)1961年初的八届九中全会到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继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的时期139
(五)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探索接近尾声时期140
三、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果140
(一)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40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141
(三)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142
(四)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43
(五)制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144
四、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146
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创新149
一、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思想基础14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及内涵阐明149
(二)奠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和思想基础152
二、阐明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156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156
(二)坚持不懈地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59
三、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体系16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61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162
(三)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163
(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163
(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164
(六)党的建设理论164
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概况165
(一)对毛泽东历史功绩的研究165
(二)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研究168
下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创新175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述17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演进175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看法17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演进17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溯源182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理论基础182
(二)毛泽东思想是直接的理论来源184
(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18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187
(一)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18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18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核心191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建设理论19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196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196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197
(三)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198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200
(一)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200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201
(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2
(四)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204
(五)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206
(六)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208
(七)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20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210
(一)基本经济制度210
(二)分配制度21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3
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215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215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216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217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18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思路218
(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220
五、全面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223
(一)把对外开放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223
(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223
(三)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224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22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225
二、关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226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230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231
五、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232
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233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234
(一)政治制度234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236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6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237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38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38
(七)民主集中制239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40
一、关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240
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241
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242
四、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246
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247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25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250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250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论251
(三)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理论252
(四)关于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254
(五)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理论256
(六)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5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制度261
(一)教育制度261
(二)劳动就业制度262
(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63
(四)社会保障制度264
(五)社会管理制度265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67
一、人类生态文明思想溯源267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267
(二)东西方传统文化孕育的生态文明理念268
二、西方近现代生态文明思想269
(一)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269
(二)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271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274
(一)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275
(二)“自然的异化”与“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276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278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80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28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28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286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29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291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的理论291
(二)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294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296
(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299
(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30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的建设面临新课题302
(一)世情新变化考验党的执政能力302
(二)国情新变化考验党的执政能力304
(三)党情新变化考验党的执政能力306
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307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308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308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30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310
参考文献313
热门推荐
- 3860969.html
- 2653700.html
- 3018986.html
- 2350471.html
- 1370641.html
- 65149.html
- 3123183.html
- 2083517.html
- 548010.html
- 3730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07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36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6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55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17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46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51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6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0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