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观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学发展观概论
  • 徐宝德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722603388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概论-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观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展观的演进3

一、国际上的几种发展观3

(一)经济增长论3

(二)增长极限论4

(三)综合发展观5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观6

(五)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7

(六)可持续发展观8

(一)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开始探索发展理论12

二、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历史进程12

(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发展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1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问题上与时俱进14

(四)新世纪新阶段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16

三、六大挑战呼唤科学发展观17

(一)人口三大高峰的压力挑战17

(二)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挑战17

(三)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挑战17

(四)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困扰17

(一)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8

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必然性18

(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挑战18

(六)信息水平和科技竞争力的挑战18

(二)是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20

(三)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体现22

(四)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我国发展面对的历史性课题的深刻把握24

(五)中国未来清新的发展蓝图和发展准则25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30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30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法30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35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43

(一)科学发展观凝炼了发展的思想43

(二)科学发展观更新了发展的观念45

(三)科学发展观完善了发展的思路46

(四)科学发展观提升了发展的境界47

(五)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9

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51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特点51

(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53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57

一、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57

(一)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57

(二)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58

(三)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怎么发展”问题60

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62

(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62

(二)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63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64

(三)充分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64

三、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意义65

(一)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概念的含义65

(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意义,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68

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69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69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70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70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7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目的的思想72

一、发展目的论72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72

(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6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78

二、发展阶段论83

(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升华83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89

(三)邓小平关于“三步走”的战略93

(四)新世纪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98

(一)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114

三、发展中心论114

(二)为什么要自觉克服在发展战略上的模糊认识120

(三)发展中心论就是讲发展的重点问题124

(四)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26

四、发展整体论129

(一)整体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核129

(二)整体发展:新旧发展观的根本分野136

(三)整体发展:21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140

五、发展协调论143

(一)树立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解决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43

(二)协调发展就是要在非平衡中努力做到相对平衡147

(一)可持续发展及其背景149

六、发展持续论149

(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160

(三)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62

七、发展动力论172

(一)不同社会形态对发展动力的理解172

(二)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动力179

(三)发展动力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181

(四)新时期应主要发挥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动力作用187

(一)均衡发展理论的创新191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91

一、五大统筹的经济理论创新191

(二)按比例发展理论的创新192

(三)发展目的或目标理论的创新193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194

(一)科学发展观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194

(二)统筹兼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196

(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199

(四)统筹兼顾,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突出问题205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210

三、城市与乡村发展210

(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14

(三)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19

(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制度保证224

(五)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措施225

(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28

四、区域之间的发展235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235

(二)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237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38

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59

(一)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259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念264

(三)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72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274

六、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279

(一)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279

(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284

(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应努力做到六个“更加注重”286

(四)落实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应实行四个“加快转变”292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中的八大关系296

一、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296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296

(二)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300

(三)自觉地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302

二、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305

(一)科学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大意义305

(二)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是高度一致的308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310

(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314

三、科学发展观与执政能力建设319

(一)科学发展观蕴含执政理念319

(二)科学发展观关系执政基础322

(三)科学发展观定位执政能力建设324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在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下工夫326

(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328

四、科学发展观与先进文化观333

(一)适应开放不断扩大、思想更加激荡的新变化,树立全新的文化安全观333

(二)适应文化发展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新实践,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334

(三)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观337

五、科学发展与安全发展339

(一)实现安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339

(二)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明确安全生产奋斗目标340

(三)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342

六、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346

(一)什么叫和平崛起346

(二)和平崛起有先例,中国不会做列强348

(三)什么样的中国对世界有利?349

(四)中国威胁论的根源之一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崛起缺乏准备350

(五)中国参与、接受当今国际体系,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353

七、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358

(一)科学发展观就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358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62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需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363

八、科学发展与“十一五”规划366

(一)整体推进“四个建设”是“十一五”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66

(二)科学发展观与“十一五”期间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374

(三)“十一五”规划的三大战略与三大支撑378

(四)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指针3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