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林业生态环境破坏防范与监察执法实务全书 第1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国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42586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60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6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林业生态环境破坏防范与监察执法实务全书 第1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林业生态环境总论第一章 环境概论3
第一节 环境的分类3
一、聚落环境4
二、地理环境8
三、地质环境9
四、星际环境9
第二节 环境相关问题9
一、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9
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11
第三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2
一、概述12
二、我国的环保政策14
第二章 生态系统概论16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16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6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6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18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18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19
一、生态系统功能的保证19
第三节 生态平衡20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20
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21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22
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22
五、生态平衡的恢复与再建23
第三章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25
第一节 环境与人的关系25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27
一、环境污染物27
二、环境污染物的特征27
三、人体对环境污染的反应28
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9
一、急性危害30
二、慢性危害31
三、远期危害34
第四章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37
第一节 森林的概念37
一、森林的概念37
二、森林的组成成分39
第二节 森林的结构特征44
一、森林的树种组成44
二、森林的层次分布45
三、森林的年龄结构47
四、森林的疏密状况48
五、森林的起源方式49
六、森林的立地质量50
七、森林的季相变化52
第三节 森林的价值52
一、森林的经济价值52
二、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5
第四节 森林与环境的关系61
一、环境及其因子62
二、生态环境与森林相互作用的规律性63
第二篇 我国林业状况第一章 我国的森林资源69
第一节 森林资源概述69
一、概念69
二、森林资源的作用与效益70
第二节 森林的数量及分布73
一、世界森林的数量及分布73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与分布74
第三节 我国森林资源的结构特点79
一、林地资源结构79
二、权属结构80
三、林种结构80
四、林龄结构83
五、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85
第四节 森林旅游资源87
一、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现状87
二、森林旅游资源分类88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89
一、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89
二、自然保护区的现状90
第二章 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92
第一节 我国的地貌92
一、地形92
二、山脉93
三、地貌93
四、沙漠97
五、河流102
六、岛屿103
第二节 我国的季风气候105
一、季风环流现象106
二、季节变化分明106
三、降水少且分布不均107
第三节 土壤类型多种多样111
一、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12
二、主要类型及其地理分布114
三、主要类型及垂直分布126
四、非地带性土壤126
五、高山土壤130
第四节 丰富的植物资源130
第三章 我国的森林区划132
第一节 区划概述132
一、区划的概念与种类132
二、森林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关系133
三、森林区划与林业区划的关系133
第二节 林业区划134
一、林业区划的概念134
二、林业区划的意义与作用134
三、我国的林业区划系统135
第三节 森林区划137
一、森林区划的意义137
二、森林区划系统137
三、森林区划的原则与方法138
第四节 林区风景区区划146
一、风景区相关概念146
二、林区风景区区划的意义与对象147
三、林区风景区区划的目的与要求147
四、林区风景区区划系统147
五、林区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148
六、林区风景区区划原则与方法149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区划150
一、概念150
二、建立的原则与方法151
三、功能和区域划分152
四、主要类型与区划系统153
五、自然保护区名称的确定154
第六节 经营单位的组织155
一、林种区的划分155
二、经营类型的组织156
三、小班经营法158
第四章 森林的分布与群落161
第一节 森林的水平分布161
一、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61
二、我国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62
第二节 森林的垂直分布169
一、森林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169
二、我国主要山体的森林垂直带谱170
第三节 森林群落的产生175
一、森林群落产生的基础175
二、森林群落形成的过程175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时期178
第四节 森林群落的演替180
一、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180
二、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182
三、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186
四、森林群落演替规律的应用189
第五章 我国林业发展状况191
第一节 林业改革与发展回顾191
一、林业改革的历程191
二、林业改革取得的成绩与现存问题195
三、林业改革展望197
第二节 1999年林业发展总体状况199
一、基本态势199
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199
三、林业产业体系建设206
四、林业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210
第三篇 林业生态环境破坏防范第一章 林业生态工程概论217
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内容217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217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220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类型与体系221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221
二、林业生态工程体系223
第三节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225
第四节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与现状229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历史与现状229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布局235
第二章 林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43
第一节 森林与光的关系243
一、光的特性243
二、光对森林的生态作用244
三、树种的耐荫性248
四、森林内的光照状况250
五、林业生产中的光调节251
第二节 森林与温度的关系253
一、森林对气温的影响253
二、森林土壤温度的变化255
三、森林类型适应温度的分布规律255
四、绿化对城乡气温的影响258
五、森林旅游气候260
第三节 森林与水分的关系262
一、水分对森林的生态作用262
二、树木对水分的需要与适应265
三、森林内的水分状况266
四、森林消减洪峰作用271
五、森林的防止干枯作用273
六、森林减少径流泥沙作用274
第四节 森林与大气的关系276
一、森林与温室气体276
二、森林与小气候282
三、森林与局地气候283
四、森林与大气环流284
第五节 森林与土壤的关系286
一、森林与土壤的关系286
二、森林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288
三、森林与土壤生态系统的关系291
四、森林与土壤理化性状294
五、森林与土壤改良300
六、森林培育与土壤条件302
第六节 森林与动物的关系304
一、森林中的动物304
二、森林中的动物分布307
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10
四、森林对动物的影响314
第七节 森林防治环境污染的作用316
一、森林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316
二、森林土壤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321
三、森林对污染水质的净化作用324
四、森林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作用328
五、森林对环境质量的评价作用331
第四篇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第一章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335
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程序335
一、概念335
二、林业生态工程实行项目管理的意义336
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337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内容338
一、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对策338
二、施工管理342
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检查验收344
一、一般要求344
二、验收标准344
三、县级检查验收345
四、国家级、省级检查验收346
第二章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349
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349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概述349
二、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352
三、区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编制352
第二节 作业设计355
一、作业设计的任务355
二、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355
三、作业设计成果355
四、单项林业生态工程设计362
第三章 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366
第一节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366
一、综合效益的概念366
二、基本特征367
三、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369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评价方法370
一、森林涵养水源效益370
二、森林保持水土效益372
三、森林改良土壤效益374
四、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374
五、森林碳氧平衡效益375
六、森林抑制风沙效益376
七、森林游憩效益377
八、森林生态工程经济效益378
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定量评价方法380
一、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380
二、综合效益评价方法385
三、指标权重确定方法386
四、综合效益评价的工作步骤386
第五篇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措施第一章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概述391
第一节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措施391
一、林草措施391
二、农业措施393
三、工程措施393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395
一、生物资源的利用395
二、能源的利用397
三、旅游资源的利用402
第三节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407
一、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及特点407
二、农林复合经营的类型409
三、农林复合经营的设计410
第二章 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414
第一节 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体系415
一、水源涵养林415
二、我国水源涵养林的区划415
三、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体系418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工程419
一、保护工程建设的思路419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421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措施421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营造423
一、水源涵养林的最佳林型423
二、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管理424
三、水源涵养林的营造425
第四节 次生林经营427
一、次生林的特性427
二、次生林的综合经营技术428
第五节 天然森林草地保护433
一、林间草地保护工程434
二、林缘草地保护工程434
第三章 丘陵山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435
第一节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435
一、概念及其发展435
二、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437
三、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及配置437
第二节 坡面水土保持442
一、坡面防蚀林442
二、护坡薪炭林443
三、护坡放牧林447
四、护坡用材林450
五、护坡经济林452
六、护坡种草工程453
第三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454
一、水流调节林带454
二、植物篱456
三、梯田地坎(埂)防护林458
四、坡地农林(草)复合工程459
第四节 塬面梁峁顶水土保持460
一、塬面农田防护林460
二、梁峁顶防护林的配置462
三、塬边、梁峁边防护林463
第五节 沟谷川台地水土保持465
第六节 侵蚀沟道与水文网水土保持467
一、土质侵蚀沟道水土保持467
二、石质山地沟道水土保持472
第七节 水库、河岸(滩)水土保持474
一、水库474
二、河川岸滩476
第四章 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工程481
第一节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481
一、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特点与发展481
二、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分类与结构483
三、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结构配置486
四、我国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488
第二节 用材林492
一、用材林的生长标准493
二、用材林栽培的特殊技术要求494
第三节 经济林495
一、我国经济林概况495
二、经济林资源与分布496
三、经济林基地496
四、低产经济林的改造500
第五章 农业综合防护林业生态工程503
第一节 我国农田防护林建设概况503
一、我国农田防护林地理分布与主要树种503
二、我国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历史与现状506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526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原则526
二、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527
三、立地划分类型和林业生长模型529
四、规划设计与信息管理538
第三节 沿海防护林543
一、沿海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体系544
二、沿海主要防护林业生态工程配置548
三、沿海特殊立地类型造林技术要点549
第四节 牧业防护林552
一、牧业防护林的类型及配置553
二、牧业防护林营造技术557
第五节 盐碱地造林558
一、盐碱地概述558
二、盐碱地对树木的危害561
三、盐碱地造林技术562
第六章 城市与工矿区环境改善林业生态工程568
第一节 市区内森林的规划与设计568
一、市区内森林设计的原则568
二、市区内森林规划的方法569
第二节 市区内森林的施工与管理571
一、树木培植571
二、花卉植物栽植585
三、草坪及地被植物栽培588
四、垂直绿化592
五、屋顶绿化594
第三节 居住区森林绿地建设597
一、森林环境功能597
二、居住区森林绿地规划设计599
三、居住区森林绿地植物配置603
第四节 城市街道绿地建设605
一、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605
二、城市街道绿地设计606
第五节 综合性公园绿地建设611
一、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和规模611
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612
三、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设计614
第六节 儿童公园森林绿地建设617
一、儿童公园绿地特点617
二、儿童公园对森林绿地的要求618
第七节 工矿区改良森林绿地建设619
一、生活区与厂区绿化配置620
二、道路绿化配置622
三、废弃地的植被恢复623
四、工矿绿化与植被恢复技术625
第六篇 林业监察执法639
第一章 林业政策639
第一节 林业政策概述639
一、林业政策的概念639
二、林业政策的特点640
三、林业政策的分类641
四、林业政策的制定641
五、林业政策的贯彻实施642
第二节 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关系643
一、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联系643
二、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主要区别644
第三节 我国现行林业政策的主要内容645
一、林业“三定”645
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力造林育林,绿化祖国646
三、坚持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647
四、大力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648
五、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650
六、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分区域确定林业工作重点651
七、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654
八、发展林业科技和教育事业,实行科教兴林655
九、保护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656
十、发展木材的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656
十一、实施以林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657
十二、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658
十三、扩大林业对外开放659
第二章 森林法律制度661
第一节 森林法概述661
一、森林法的概念661
二、森林法的适用范围662
三、森林法的基本原则663
四、林业建设方针664
第二节 林权管理的法律规定665
一、林权的概念665
二、林权的主体和客体665
三、国家林权、集体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666
四、林权的确认与林权证书的发放668
五、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流转669
六、林权争议670
七、林地管理672
第三节 森林经营管理的法律规定674
一、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主要职责674
二、林业工作站及其主要职责675
三、森林种类划分676
四、林业长远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678
五、森林资源清查与森林资源档案制度679
第四节 森林保护的法律规定681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森林的职责681
二、森林公安机关和武装森林警察部队682
三、森林防火683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684
五、制止人为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686
第五节 植树造林的法律规定687
一、植树造林规划687
二、造林绿化的责任制度和组织形式688
三、植树造林的收益分配689
四、封山育林689
第六节 森林采伐及木材经营、运输管理的法律规定690
一、森林采伐限额690
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691
三、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692
四、木材经营管理694
五、木材运输管理695
六、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进出口管理697
第七节 违反森林法的法律责任698
一、违反森林法法律责任的特点698
二、违反森林法的行为及处罚698
第三章 林业行政监查执法707
第一节 林政管理707
一、林政管理的概念、特征与职能707
二、林政管理的机构及职责708
三、林政管理的原则和方法709
第二节 林业行政处罚712
一、林业行政处罚的概念与特点712
二、林业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712
三、林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形式713
四、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条件714
五、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程序716
第四章 林业行政复议和诉讼720
第一节 林业行政复议720
一、林业行政复议概述720
二、林业行政复议的原则721
三、林业行政复议的范围722
四、林业行政复议的管辖723
五、林业行政复议程序724
第二节 林业行政诉讼727
一、林业行政诉讼概述727
二、林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辖730
三、林业行政诉讼参加人732
四、林业行政诉讼程序734
第五章 林木种子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监查执法742
第一节 林木种子法律制度742
一、种子法概述742
二、种质资源保护743
三、林木种子审定743
四、林木种子的生产、经营744
五、林木种子的使用746
六、违反种子法的法律责任746
第二节 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748
一、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748
二、品种权的法律规定749
三、违反《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行为及处罚754
第六章 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监查执法755
第一节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755
一、野生动物保护法概述755
二、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756
三、野生动物管理的法律规定759
四、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法律责任761
第二节 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规定763
一、野生植物保护概述763
二、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规定764
三、野生植物管理的法律规定765
四、违反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法律责任766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766
一、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法概述766
二、自然保护区立法的产生和发展767
三、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条件768
四、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程序769
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769
六、自然保护区的区划、旅游和考察管理770
第七篇 林业环境破坏与法律责任第一章 环境基本法773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的特点、目的和作用773
一、《环境保护法》的特点773
二、《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775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777
一、《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概述777
二、“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778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781
四、“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783
五、“国家专门机关管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原则786
第三节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787
一、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787
二、环境监督管理体制789
三、法律责任制度791
第四节 《环境保护法》的实施795
一、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的概念795
二、环境保护法实施的基本原则795
三、环境保护法实施的种类796
四、环境行政执法797
五、环境司法799
第二章 区域环境法802
第一节 区域环境法概述802
一、区域环境802
二、区域环境法805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807
一、自然保护区概述807
二、《自然保护区条例》809
三、《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813
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法815
一、风景名胜区立法概况815
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主要内容816
第四节 森林公园法818
一、森林公园概述818
二、《森林公园管理办法》819
第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制度822
第一节 环境法基本制度和环境污染防治基本制度822
一、环境法基本制度822
二、环境污染防治基本制度826
第二节 环境标准制度831
一、环境标准制度的概念和性质831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833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835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836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与内容837
三、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及存在的问题837
第八篇 防沙治沙工作第一章 我国土地荒漠化状况843
第一节 世界土地荒漠化概况843
一、世界土地荒漠化现状843
二、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成因844
第二节 我国土地荒漠化概况846
一、荒漠化对气候的影响847
二、荒漠化对地貌的影响849
三、荒漠化对土壤的影响850
四、荒漠化地区的水文现状851
五、荒漠化对植被的影响853
第三节 我国土地荒漠的形成原因854
一、人为原因854
二、自然原因855
第四节 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856
一、风蚀荒漠化856
二、水蚀荒漠化857
三、冻融荒漠化859
四、盐渍荒漠化859
五、其他原因形成的荒漠化860
第五节 荒漠化危害860
第二章 防沙治沙技术方法863
第一节 风蚀荒漠化防治的方法863
一、机械沙障固沙863
二、化学固沙867
三、风力治沙871
四、水力治沙875
第二节 水蚀荒漠化防治的方法880
一、水蚀工程防治技术概述880
二、山坡防护工程881
三、田间防护工程882
四、沟床固定工程886
五、山洪排导工程892
六、小型蓄水用水工程894
第三节 盐渍荒漠化防治的方法896
一、盐渍荒漠化防治原则896
二、防治盐渍荒漠化的主要措施897
第四节 道路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906
一、道路、矿区荒漠化概述906
二、铁路荒漠化防治技术908
三、公路荒漠化防治技术912
四、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914
第三章 我国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918
一、梭梭918
二、白梭梭918
三、怪柳919
四、胡杨919
五、沙枣919
六、沙拐枣920
七、花棒920
八、杨柴920
九、柠条920
十、沙篙921
十一、黄柳922
十二、沙柳922
十三、刺槐922
十四、紫穗槐922
十五、沙打旺923
十六、樟子松923
十七、黑松923
十八、木麻黄923
十九、单叶蔓荆924
二十、小冠花924
二十一、鹰嘴紫云英925
二十二、火炬树925
二十三、榕树925
二十四、槐树926
第九篇 森林火灾监控管理第一章 森林火灾概述929
第一节 森林燃烧929
一、森林燃烧929
二、森林燃烧三要素929
三、燃烧过程930
四、林火的两重性931
第二节 森林火灾发生的条件931
一、森林可燃物931
二、火险天气934
三、火源934
第三节 森林火灾的特性935
一、林火蔓延935
二、林火强度936
三、对流柱937
四、林火种类937
第四节 森林火灾时间与地理分布938
一、林火时间分布938
二、林火地理分布940
第五节 林火灾与气象的关系940
一、气象因子与林火940
二、天气、天气系统与林火943
三、气候、大气环流、洋流与林火953
第六节 森林火灾与地形的关系956
一、坡向对林火的影响956
二、坡度对林火的影响956
三、海拔高度对林火的影响957
四、坡位对林火的影响957
五、地形风对林火的影响958
第二章 森林火灾预防965
第一节 防火行政管理965
一、组织机构965
二、宣传教育966
三、依法治火966
四、火源管理967
第二节 森林火灾预防措施968
一、林火预报968
二、林火监测978
三、林火阻隔983
四、计划烧除985
五、防火通讯988
第三章 扑火机具的使用991
第一节 手持扑火机具991
一、一号和二号工具991
二、点火器991
三、灭火水枪992
四、其他手持工具993
第二节 灭火机械993
一、风力灭火机993
二、J-50机载型森林消防车995
三、“531”消防车995
第三节 飞机996
一、固定翼飞机996
二、直升飞机996
第四章 应用火生态与林业管理998
第一节 应用火生态的技术方法998
一、选择安全用火窗口998
二、点火方法1001
三、应用火生态工程技术1003
第二节 减灾、防灾中的应用火生态工程1006
一、扑救森林火灾用火1006
二、以火防火1009
三、以火防虫生态工程1012
四、以火减少病害的发生1013
五、以火控制鼠害1015
六、利用火减少局部地区气候灾害1017
第三节 营林用火生态工程1018
一、营林用火工程概述1019
二、火在造林工作中的应用1021
三、火烧促进森林更新1024
四、幼林抚育中火的应用1026
五、修枝打杈火的应用1028
六、抚育采伐中火的应用1031
七、维护火顶极群落1034
八、火在次生林中的应用1035
九、火烧在森林主伐中的应用1037
十、火在特种林经营中的应用1039
第十篇 森林培育管理1043
第一章 种子生产与林业监控1043
第一节 林木结实1043
一、林木结实的习性1043
二、林木结实年龄1044
三、林木结实的周期性1045
四、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1046
第二节 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及基经营1048
一、良种生产基地的类型1048
二、良种生产基地经营技术1048
三、我国林木种子区划与调拨1053
第三节 种实的采集和调制1054
一、种实采集1054
二、种实调制1057
第四节 种实贮藏1061
一、种子的寿命1061
二、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1061
三、种子贮藏方法1064
第五节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1065
一、种子抽样检验1065
二、种子物理性状1068
三、种子发芽能力1069
四、种子生活力和优良度1071
第六节 林木种子休眠与催芽1072
一、种子休眠1073
二、种子催芽1074
第二章 苗木培育与林业监控1077
第一节 苗圃的建立1077
一、苗圃的种类1077
二、苗圃用地选择1078
三、苗圃用地的区划1079
第二节 苗圃土的耕作1081
一、土壤耕作1081
二、育苗方式1083
三、苗圃施肥1084
四、轮作与连作1088
第三节 播种苗培育1089
一、一年生播种苗1089
二、播种前准备工作1091
三、苗木密度与播种量1092
四、播种1093
五、育苗地管理1095
第四节 营养繁殖育苗1099
一、扦插1099
二、嫁接1104
三、组织培养1108
第五节 移植苗培育1110
第六节 苗木出圃1111
一、苗木调查1111
二、苗木质量评价1112
三、苗木出圃1113
第七节 容器育苗与温室育苗1115
一、容器育苗1115
二、温室育苗1119
三、工厂化育苗1120
第三章 森林营造与林业监控1122
第一节 造林调查规划设计1122
一、造林调查规划设计1122
二、造林施工设计1123
第二节 造林施工1124
一、造林地的清理1124
二、造林地的整地1126
三、造林的季节与方法1131
四、幼林的抚育1138
第四章 森林抚育间伐与林业监控1144
第一节 森林抚育间伐概述1144
一、概念1144
二、森林抚育间伐的目的1144
三、森林抚育间伐的作用1145
第二节 森林抚育间伐理论1146
一、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1146
二、抚育间伐的种类和方法1162
第五章 森林主伐更新与林业监控1174
第一节 森林主伐更新概述1174
一、森林主伐更新的概念1174
二、森林主伐更新的种类1174
第二节 皆伐更新1175
一、皆伐更新的概念1175
二、皆伐更新的种类1176
三、皆伐更新的应用1178
第三节 渐伐更新1178
一、渐伐更新的概念1178
二、渐伐更新的种类1179
三、渐伐更新的应用1180
第四节 择伐更新1181
一、择伐更新的概念1181
二、择伐更新的种类1182
三、择伐的特点与应用1183
第五节 采伐工艺与更新1185
一、采伐、集材与更新1185
二、采伐迹地的清理1186
第六节 矮林、中林作业1187
一、矮林作业1187
二、中林作业1189
第十一篇 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控第一章 森林植物检疫1193
第一节 森林植物检疫的措施1193
一、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1193
二、检疫对象1193
三、应受检植物的规定1194
四、检疫机构与疫区1194
五、森林植物检疫证书1194
第二节 森林植物检疫程序和方法1195
一、森林植物检疫程序1195
二、森林植物检疫的检验方法1197
三、森林植物检疫的处理措施1203
第二章 林业防治方法1207
第一节 病虫害预防方法1207
一、林木培育方法1207
二、森林病虫害抗性树种选育1210
第二节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1214
一、一般物理机械防治方法1214
二、新技术应用方法1218
第三节 生物防治方法1220
一、天敌昆虫的利用1220
第四节 杀虫剂和杀螨剂1253
一、杀虫剂、杀螨剂的分类1254
二、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1255
三、有机磷杀虫剂1256
四、有机氯杀虫剂1272
五、有机氮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1274
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1280
七、特异性杀虫剂1289
八、矿物性及植物性杀虫剂1297
九、熏蒸剂1303
十、杀螨剂1308
第五节 杀菌剂和杀线虫剂1313
一、杀菌剂的含义1313
二、林木病害化学防治原理1314
三、杀菌剂的作用机制1315
四、杀菌剂的分类1316
五、非内吸杀菌剂1317
六、内吸杀菌剂1327
七、抗菌素和植物杀菌素1334
八、杀线虫剂1336
九、涂伤剂1338
第十二篇 森林经营管理与监控第一章 森林经营管理概论1343
第一节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1343
一、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概念1343
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内容1343
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目的1345
第二节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原则1346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1346
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1350
三、森林永续利用1355
第三节 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1360
一、相关词汇概念1360
二、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1360
第二章 森林资源调查1363
第一节 森林资源调查的概念及种类1363
第二节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1364
一、目的和任务1364
二、调查范围及样地的布设1365
三、调查精度1365
四、调查方法1366
五、汇总统计1367
六、检查验收与报告提交1368
第三节 森林经理调查1369
一、林业生产条件调查1369
二、林业专业调查1373
三、小班调查1378
四、多资源调查1388
第三章 森林经营方案1393
第一节 森林经营方案的作用1393
第二节 规划设计的程序及依据1394
第三节 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1395
第四节 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内容1399
一、主伐规划1399
二、更新造林规划1404
三、森林抚育采伐与低产林改造规划1406
四、森林保护规划1408
五、苗圃规划1411
六、各种经营、综合规划1412
七、林道和规划1413
八、组织机构、人员投资概算1413
九、预期效果的估计1414
第四章 森林档案管理1415
第一节 森林档案及其作用1415
一、森林档案的概念1415
二、森林档案的作用1416
第三节 森林档案的建立与管理1417
一、建立森林档案的条件1417
二、森林档案的内容1418
三、森林档案的管理1429
第十三篇 林业相关政策法规第一章 林业相关国家法律1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44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4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14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4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47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148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14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5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15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5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5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1526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53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5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5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550
第二章 林业相关国务院行政法规15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1560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5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57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582
森林防火条例158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1593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1600
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1605
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1608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1610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1618
植物检疫条例1622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1626
城市绿化条例1631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636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6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16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660
草原防火条例1666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672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167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1685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688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691
第三章 林业相关部门规章1693
附录一 常用法律文书和合同格式1996
附录二 99年林业产业相关图表2018
热门推荐
- 1293416.html
- 3844784.html
- 1272792.html
- 3871847.html
- 3411005.html
- 2825966.html
- 3068826.html
- 2561485.html
- 191919.html
- 996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48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6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12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6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34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5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4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60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8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