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藏铁路 勘察设计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青藏铁路 勘察设计卷
  • 《青藏铁道》编写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ISBN:711311524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青藏高原-铁路工程-建设-概况;青藏高原-铁路工程-勘测-概况;青藏高原-铁路工程-设计-概况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藏铁路 勘察设计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篇 勘察设计综述5

第一章 概况5

第一节 自然地理5

一、地理位置5

二、自然环境5

三、地质7

四、生态环境8

第二节 主要勘察设计过程8

第三节 各阶段审查批复意见10

一、预可行性研究阶段10

二、可行性研究阶段11

三、初步设计阶段14

第四节 主要技术标准18

第五节 建设规模与工期18

一、主要工程内容18

二、工程投资19

三、总工期19

第二章 勘察设计前期技术准备20

第一节 搜集整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20

一、组织技术人员考察青藏公路20

二、收集研究青藏铁路风火山地区多年冻土试验场长期综合观测与工程试验研究成果20

三、组织技术人员出国考查20

四、组织技术人员赴我国东北、西北冻土区铁路考察21

五、收集国内外冻土技术资料,积极参与国内技术交流21

第二节 编制勘察设计暂行规定21

一、编制了勘察、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使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勘察、设计、施工有章可循21

二、吸收青藏铁路试验工程的科研成果及施工实践经验,对设计暂规的部分内容进行修订22

第三节 组织科技攻关22

一、组织科技攻关的必要性23

二、科研攻关23

三、组织课题评审24

四、技术协作24

第二篇 工程勘察27

第三章 工程勘察概述27

第一节 工程勘察特点27

一、多年冻土区勘察特点27

二、多年冻土区勘察组织28

三、多年冻土区勘察方法28

第二节 各阶段工程勘察情况28

一、预可研阶段(踏勘)的工程勘察28

二、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测)的工程勘察29

三、初步设计阶段(定测)的工程勘察工作30

四、施工图阶段(补充定测)的工程勘察工作31

第三节 完成的主要勘察工作量32

第四章 多年冻土34

第一节 多年冻土区的勘察方法与要求34

一、多年冻土的主要特点34

二、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的特点34

三、多年冻土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5

四、多年冻土区的主要勘察方法38

五、多年冻土区各类工程勘察的要求52

第二节 多年冻土、深季节冻土的分布特征57

一、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发育特征57

二、多年冻土分布影响因素58

三、深季节冻土59

第三节 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分区及综合评价59

一、多年冻土分区原则59

二、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成果60

三、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61

第五章 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66

第一节 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区勘察66

一、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区勘察工作概述66

二、地震烈度区划分67

三、活动断裂区勘察67

第二节 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分布特征68

一、区域新构造运动68

二、地震基本烈度分区68

三、活动断裂分布特征68

第三节 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区选线及工程设置75

一、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区工程地质选线原则75

二、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区工程设置75

三、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区局部线路方案75

四、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地震的评价77

第六章 其他不良地质80

第一节 沼泽化湿地80

第二节 风沙81

第三节 斜坡湿地82

第四节 石膏岩溶83

一、区域地质概况83

二、地质构造83

三、水文地质85

四、石膏岩溶发育情况及勘察、治理经过85

五、石膏岩地区主要勘察工作量88

第五节 泥石流88

第六节 危岩、落石、岩堆89

一、危岩、落石89

二、岩堆89

第七章 航空测量与地面测量91

第一节 航空测量91

一、航测工作概况91

二、航测制图质量控制92

三、航测新技术应用92

四、航测地形图成果质量评价93

第二节 地面测量94

一、投影变形对铁路测绘的影响及解决对策94

二、RTK技术在青藏铁路的研究情况96

第八章 主要勘察技术及勘察创新97

第一节 多年冻土主要勘察技术97

一、广泛吸收国内外冻土勘察经验和先进科研成果,制订勘察暂规97

二、开展综合地质勘察,创新多年冻土勘察技术98

三、应用遥感信息进行动态判释,提升冻土区地质选线水平99

四、开展地质选线,确立最优越岭方案99

五、进行试验段选址勘察,开展详勘前技术攻关100

六、针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特点,采取科学的勘察工作程序,实现了勘察工作的动态化,完成大量的勘察工作任务100

七、进行全方位、多专题技术合作,提升了勘察水平100

第二节 高地震烈度区和活动断裂区主要勘察技术100

第三节 工程勘察主要创新101

一、在铁路工程建设中,首次引用年平均地温对多年冻土进行稳定性评价101

二、使用综合手段确定多年冻土上限101

三、在我国铁路建设中首次开展地质环境勘察工作101

四、不间断地进行寒季暖季调查,掌握多年冻土寒暖季变化特点101

第三篇 工程设计105

第九章 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105

第一节 主要技术标准研究105

一、铁路等级105

二、最小曲线半径106

三、限制坡度106

四、车站分布107

五、牵引种类108

六、机车类型109

七、闭塞类型109

八、机车交路109

第二节 各设计阶段的主要技术标准110

第十章 经济运量与运输组织111

第一节 经济运量111

一、经济与交通特征111

二、客货运量预测115

第二节 运输组织120

一、运输组织方法分析120

二、车流组织及货物列车开行方案121

三、列车运行图方案121

第十一章 线路工程122

第一节 工程概述122

第二节 综合选线122

一、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选线原则122

二、多年冻土地段选线原则123

三、其他不良地质地段选线原则124

四、青藏高原环境保护选线原则124

第三节 主要线路方案125

一、线路走向方案125

二、局部线路方案研究133

第四节 轨道设计138

一、正线轨道设计138

二、正线轨道结构的优化设计139

三、轨道工程科学研究139

第五节 工务管理141

一、青藏线格拉段养护维修存在的困难141

二、青藏线格拉段维修养护体制机构设置设计141

三、青藏铁路的工务管理实践141

第六节 线路工程设计创新142

一、全面采用多年冻土综合选线技术,确保冻土工程可靠142

二、坚持环保选线,保护高原脆弱生态142

第十二章 路基工程143

第一节 工程概述143

一、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143

二、非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143

三、特殊路基工程143

第二节 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143

一、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的特殊问题143

二、国内外工程实践及青藏铁路早期开展的研究145

三、青藏铁路路基工程设计的基础工作147

四、青藏铁路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路基处理技术攻坚152

五、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路基工程处理技术156

六、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158

七、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运营情况169

第三节 非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169

一、季节性冻土路基工程169

二、加筋土挡土墙工程170

三、路堤边坡植物防护工程172

四、路基工程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173

第四节 特殊路基工程174

一、沼泽化湿地地基处理工程174

二、冻土斜坡湿地路基处理工程176

三、风沙路基工程177

四、水库坍岸加固工程181

第五节 路基工程设计创新182

一、丰富了冻土工程设计理论182

二、创新了适合青藏铁路特点的多年冻土路基成套关键技术183

三、创新了适合高原寒旱地区铁路路基边坡的植物防护技术183

第十三章 桥涵工程184

第一节 工程概述184

一、桥涵工程概况184

二、沿线水系及主要河流水文特征185

第二节 桥涵设计186

一、水文流量的确定186

二、孔跨式样的确定187

三、桥梁上部建筑189

四、气候变暖对桥梁的安全性影响193

五、桥涵耐久性设计194

六、高烈度地震区桥涵设计196

七、以桥代路设计197

八、涵洞设计199

九、优化设计200

十、混凝土剥蚀处理201

第三节 重点桥梁工程202

一、拉萨河特大桥202

二、长江源特大桥205

三、清水河以桥代路特大桥207

四、三岔河特大桥209

第四节 桥涵工程设计创新210

一、全面系统地研究高原恶劣环境下结构耐久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并推动了铁路工程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诞生210

二、旋挖钻机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青藏铁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基础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保证211

三、以桥代路,为多年冻土区铁路建设增添了一种安全可靠措施211

四、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多年冻土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程度,基本解决了多年冻土区的桥梁抗震设计难题211

第十四章 隧道工程212

第一节 工程概述212

第二节 多年冻土隧道213

一、多年冻土隧道所处环境特点213

二、多年冻土隧道的特殊问题214

三、多年冻土隧道设计思路与原则215

四、昆仑山、风火山隧道设计216

五、昆仑山隧道渗漏水治理224

第三节 羊八井隧道群及其他隧道236

一、概况236

二、设计236

三、羊八井1号隧道设计238

第四节 隧道工程设计创新240

一、设计中有效控制了冻融圈的影响240

二、设计中深化了对冻胀力的认识240

三、明确提出洞内施工环境温度的控制值241

四、提出高原隧道通风设计标准、通风系统和设备选型配套的设计原则和方法241

第十五章 站场工程242

第一节 车站设置概况242

第二节 设计原则242

一、车站形式242

二、到发线进路242

三、出站信号机类型242

四、其他244

第三节 车站规模及主要客货运设施244

一、车站规模244

二、客货运设备244

第四节 拉萨铁路地区总图规划247

一、规划年度247

二、路网构成及新线引入年度预测247

三、地区总图方案248

第五节 主要车站设计250

一、拉萨站250

二、拉萨西站254

三、格尔木站256

第十六章 机务 车辆 机械设备260

第一节 机务设备260

一、青藏高原特殊环境对机务设备布点要求260

二、机车交路及乘务制度260

三、机务设备的布局261

四、救援列车基地设计261

五、采用新设备262

第二节 车辆设备262

一、青藏高原特殊环境对车辆设备要求262

二、既有相邻线车辆设备布局及利用情况262

三、车辆设备的布局263

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264

第三节 大型养护机械264

一、青藏高原特殊环境对机械设备要求264

二、既有相邻线机械设备布局及利用情况264

三、大型养护机械的布局264

第十七章 给水排水工程266

第一节 工程概述266

第二节 给排水设计266

一、水源266

二、冻土区管路及其构筑物267

三、给水处理270

四、污水处理270

五、自动化控制271

六、客车集便272

第十八章 通信、信号、信息与综合监控系统工程274

第一节 工程概述274

一、通信系统274

二、信号系统275

三、信息系统277

第二节 通信系统工程277

一、通信网的设计原则及构成277

二、有线通信系统278

三、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85

第三节 信号系统工程287

一、基于移动通信和卫星定位技术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288

二、行车调度指挥系统293

三、车站计算机联锁296

四、道岔转换装置及道岔融雪装置298

五、综合接地防雷系统301

第四节 信息系统工程302

一、信息系统设计原则及构成302

二、信息系统实现的功能306

第五节 综合监控系统工程306

一、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原则和构成306

二、综合监控系统实现的功能307

第六节 工程设计创新310

一、集成创新建成国内铁路首个以卫星定位技术(GPS)确认列车位置,以GSM-R移动通信系统作为列控信息传输平台为主要技术特征,具有虚拟闭塞功能的联锁列控一体化系统310

二、创新建成了多专业共用的综合监控系统310

三、国内铁路首次建成存储设备集中、信息高度共享、功能完整齐全的的运营管理信息系统310

四、国内铁路首次建成具有自动化水平的道岔融雪系统310

第十九章 电力工程311

第一节 工程概述311

第二节 电力工程设计312

一、沿线公网电源状况312

二、电力供电设计原则313

三、供电方案的确定313

四、变配电所设计314

五、35kV长距离送电316

六、电力线路设计318

七、多年冻土区电力杆塔基础319

八、备用电源系统技术方案321

九、电力远动系统322

十、防雷接地323

第三节 电力工程设计创新324

一、供电方案设计324

二、变配电所设计324

三、架空电力线路设计324

四、太阳能应用324

五、电力远动技术324

第二十章 房屋建筑工程325

第一节 工程概述325

一、房屋概况325

二、沿线各车站地质情况325

三、主要站房综合楼面积325

第二节 站房建筑设计327

一、站房设计原则327

二、主要站房简介328

第三节 结构设计330

一、多年冻土区房建地基基础330

二、非多年冻土区房建地基基础331

第四节 节能环保设计331

一、被动式太阳能房屋331

二、房屋保温节能措施332

三、环境保护措施334

第五节 暖通工程334

一、设计情况334

二、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337

三、环保措施338

第六节 拉萨站房设计338

一、拉萨站站房设计338

二、拉萨站无站台柱风雨棚设计347

第二十一章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349

第一节 沿线环境特点及主要环境问题349

一、概述349

二、沿线环境特点349

三、主要环境问题351

第二节 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351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352

一、加强前期策划352

二、积极展开环评、科研合作352

三、加强现场调研工作352

四、编制有关专题报告352

五、依法履行项目环保报批程序353

六、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353

七、加强环保措施的落实力度354

第四节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355

一、优化线路和工点设置方案355

二、高寒植被保护355

三、野生动物保护357

四、冻土环境保护362

五、自然景观保护362

六、水土保持设计363

七、色林措自然保护路段环保专项设计364

八、污染防治设计365

第五节 环保设计创新366

一、高寒植被恢复与再造366

二、野生动物保护367

三、低温污水处理技术367

四、景观保护367

五、冻土环境保护367

第二十二章 工程经济368

第一节 施工组织设计368

一、概况368

二、施工组织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369

三、铺架方案意见369

四、控制工期的工程及措施370

五、指导性施工组织372

六、施工组织设计调整372

七、临时工程373

八、环境保护374

第二节 概算编制原则374

一、编制依据374

二、各项工程静态概算及费用的编制379

三、基本预备费383

四、机车车辆购置费383

五、铺底流动资金383

第三节 各阶段主要工程内容及投资批复情况383

一、预可研阶段383

二、可研阶段384

三、初步设计阶段384

四、清理概算情况384

第四篇 勘察设计体会389

第二十三章 勘察设计主要经验389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设计理念,是一流设计的坚实思想基础389

二、加大地质勘察深度,科学认识高原地质,是一流设计的重要技术前提390

三、组织联合攻关,创新关键技术,是一流设计的重要技术支撑392

四、开展环保工程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一流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393

五、实事求事,不断优化设计,是一流设计的重要途径394

第二十四章 勘察设计应吸取的教训395

一、多年冻土区工程勘察和设计需要一定合理的周期395

二、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设计要特别注重冻融环境及环境水的影响395

三、多年冻土区桥涵工程设计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396

四、对过境风沙流引起的风沙病害预测需进一步研究396

参考文献398

青藏阅历最珍惜399

后记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