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八种重要传染病的防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八种重要传染病的防治
  • 吴光华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283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八种重要传染病的防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肾综合征出血热3

第一章 概述3

第一节 简史3

第二节 危害4

第三节 展望4

第二章 病原学5

第一节 病毒的分类5

一、病毒基因组结构6

第三节 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多肽分析6

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6

二、多肽分析7

第四节 病毒颗粒的物理性状8

第五节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8

一、病毒的培养特性8

二、病毒的抵抗力8

三、致病动物模型8

四、病毒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9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10

第三章 流行病学10

第一节 流行环节10

二、传播途径13

三、人群易感性和免疫性16

第二节 流行特征16

一、地理分布16

二、时间分布16

第一节 流行环节17

三、人群分布18

第四章 预防19

第一节 流行病学侦检19

一、流行病学侦查19

二、宿主动物调查19

三、媒介螨类调查19

第二节 灭鼠防药20

一、常用灭鼠药20

第三节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简史22

第三节 灭螨22

二、大面积灭鼠的方法和要求22

四、实验室感染的预防23

第四节 一般性预防措施23

一、食品管理23

二、污染物消毒23

三、野外作业23

第五节 疫苗接种24

一、国内疫苗概况24

二、预防接种策略和效果评价24

三、疫苗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25

第六节 疫源地处理25

一、居民区25

二、野外25

三、对病人及其住处的处理25

第七节 流行病学监测26

一、监测目的26

二、监测内容26

第一节 病理变化27

第二节 发病机制27

第五章 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27

二、免疫病理损伤28

一、病毒直接作用28

第六章 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30

第一节 临床表现30

一、发热期30

二、低血压期31

三、少尿期31

四、多尿期31

五、恢复期32

六、家鼠型与姬鼠型HFRS临床特征比较32

第二节 临床诊断32

一、诊断依据32

二、早期诊断33

三、临床分型33

四、鉴别诊断34

第一节 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35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检测特异性IgG抗体35

第七章 实验室诊断35

二、ELISA捕捉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36

三、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I)检测病毒特异性总抗体37

四、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抗体38

第二节 检测抗原--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特异性相关抗原39

第三节 病毒分离40

一、病人血清分离法40

二、病人白细胞分离法40

第四节 检测特异性核酸40

一、病毒核酸探针杂交法检测早期病人血液白细胞中RNA40

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特异性核酸41

第五节 病毒分型43

一、血清学分型43

二、核酸分型45

一、发热期治疗48

第二节 治疗措施48

第一节 治疗原则48

第八章 治疗48

三、少尿期治疗49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49

四、多尿期治疗50

五、恢复期治疗50

附录一 肾综合征出血热个案调查表53

附录二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方案55

附录三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常用检验项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62

第二篇 登革热69

第一章 概述69

第一节 病原及媒介的发现69

一、登革病毒的发现69

二、媒介的发现71

第二节 流行简史71

一、DF和DHF的世界流行史72

二、我国DF和DHF的流行史73

第二节 病毒的理化性质77

第三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质77

第二章 病原学77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77

一、病毒的培养特性78

二、病毒的致病性78

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78

第四节 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79

第三章 流行病学82

第一节 流行环节82

一、传染源和宿主82

一、二次感染假说83

二、传播媒介83

三、人群易感性84

一、地理分布85

四、种族与营养85

第二节 流行特征85

三、年龄和性别分布85

二、季节分布85

五、周期性86

六、流行形式86

第四章 预防87

第一节 媒介的监测与控制87

一、媒介的监测87

二、媒介的控制88

第二节 病原的监测90

一、发热监测90

二、血清学监测90

三、病毒学监测90

第三节 流行病学侦察90

第四节 免疫预防91

第一节 病理变化92

一、登革热92

第五章 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92

二、登革出血热92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93

第二节 发病机制93

二、感染的免疫增强假说94

三、毒力差异假说95

第六章 临床症状与临床诊断97

第一节 临床症状97

一、登革热97

二、登革出血热98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99

第二节 临床诊断99

一、登革热99

二、登革出血热100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100

四、鉴别诊断103

第七章 实验室诊断103

第一节 常规血清学方法103

一、微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103

二、中和试验106

三、病毒分离与鉴定110

一、免疫荧光法(IF)112

第二节 免疫快速诊断法112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14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方法114

第八章 治疗119

第一节 登革热的治疗119

第二节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120

第三节 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治疗122

第三篇 流行性乙型脑炎129

第一章 概述129

一、病毒的培养特性130

第三节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130

第二节 病毒的理化性质130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30

第二章 病原学130

二、病毒的致病性131

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131

第四节 病毒的基因组及编码的蛋白132

第三章 流行病学133

第一节 流行环节133

一、传染源和宿主133

二、传播媒介133

三、人群易感性133

第二节 流行特征134

一、地区分布134

二、季节分布134

三、人群分布134

四、流行形式134

第二节 综合性预防措施135

二、切断传播途径135

一、控制传染源135

第一节 卫生宣传教育135

第四章 预防135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137

第五章 病理138

第一节 发病机制138

第二节 病理解剖139

第六章 临床症状与临床诊断140

第一节 临床症状140

第二节 临床诊断142

第三节 鉴别诊断142

第七章 实验室诊断143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143

一、原理143

二、病原体分离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143

四、病毒鉴定144

三、分离方法144

一、中和试验145

第二节 血清学试验145

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148

三、ELISA捕捉法测定乙脑IgM抗体151

第三节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特异性乙脑病毒RAN152

四、免疫荧光(IF)152

第八章 治疗154

第一节 一般治疗及护理154

第二节 对症治疗155

一、高热的处理155

二、惊厥或抽搐的处理155

三、呼吸衰竭的处理156

四、循环衰竭的处理158

第三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158

第四节 抗病毒治疗158

第七节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159

第六节 抗菌治疗159

第五节 中医中药治疗159

第八节 预后160

一、日本血吸虫的发现史165

第四篇 血吸虫病165

第一节 病原的发现史165

第一章 概述165

二、我国血吸虫病发现史166

第二节 流行简史166

一、国外血吸虫病流行概况166

二、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概况166

第二章 病原学169

第一节 形态169

一、成虫169

二、虫卵169

三、尾蚴169

第二节 生活史169

一、人体外生活过程170

二、人体内生活过程171

一、传染源172

二、传播途径172

三、人群易感性172

第三章 流行病学172

第二节 流行特征173

一、地理分布173

二、季节分布173

三、年龄、性别、职业分布174

第三节 流行因素174

一、自然因素174

二、社会因素174

第四章 预防176

第一节 控制传染源176

一、查病治病176

一、流行病学侦检177

第二节 阴断传播途径177

二、疫情管理177

五、捕杀野生动物177

四、病畜的查治177

三、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177

二、灭螺181

三、水源管理181

四、粪便管理183

第三节 个人防护184

一、搞好健康教育184

二、防止尾蚴感染184

三、药物预防185

四、预防性疫苗研制186

第三节 成虫期的病理变化187

第五章 病理187

第二节 童虫移行发育期的病理变化187

第一节 尾蚴侵入期的病理变化187

第四节 虫卵沉积期的病理变化188

第六章 临床表现与临床诊断190

第一节 急性血吸虫病190

一、感染史190

二、尾蚴性皮炎190

三、潜伏期190

四、症状与体征191

五、实验室检查19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92

第二节 慢性血吸虫病192

第三节 晚期血吸虫病192

第四节 异位血吸虫病193

一、粪便检查194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194

第七章 实验室诊断194

二、直肠镜活组织检查196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196

一、皮内试验(简称皮试)197

二、环卵沉淀试验197

三、尾蚴膜反应199

四、间接红细胞凝聚试验199

六、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00

五、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200

七、Dipstick快速诊断法202

第八章 治疗204

第一节 病原治疗204

一、剂量疗程204

二、疗效204

三、药物反应204

三、晚期血吸虫病205

二、慢性血吸虫病205

一、急性血吸虫病205

第二节 各期血吸虫病的对症及支持治疗205

第五篇 钩端螺旋体病211

第一章 概述211

第一节 螺旋体211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病211

一、Weil病211

二、病原体的发现211

三、钩端螺旋体属及其分类变更211

第二章 病原学213

第一节 分类213

第二节 形态、大小、运动215

第三节 染色215

第四节 培养特性215

第五节 对理化和生物因素的抵抗力及在外界的生存力215

第七节 变异性216

第六节 抗原种类及血清型216

第八节 致病性217

第三章 流行病学218

第一节 流行环节218

一、在动物间的传播与疫源地的形成218

二、传染源218

三、传播途径219

一、地区分布220

二、流行形式220

第二节 流行特征220

四、人群易感性220

三、季节性221

四、年龄、性别和职业222

第三节 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222

一、一般情况调查222

二、个案调查223

三、疫源地调查223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224

第一节 流行病学侦察225

第二节 灭鼠、防鼠225

第四章 预防225

第三节 加强家畜粪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226

第四节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疫源地226

第五节 预防接种227

第六节 个人防护227

第七节 部队预防措施227

第二节 发病机制229

第五章 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229

第一节 病理变化229

第六章 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231

第一节 临床表现231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231

第三节 临床诊断233

第四节 鉴别诊断235

二、染色检查239

一、暗视野显微镜检查239

第七章 实验诊断239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方法239

三、病原体分离培养241

四、钩端螺旋体的鉴定244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方法245

一、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245

二、肉眼凝集试验247

三、间接血凝试验(IHA)248

四、反向被动血凝试验249

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249

六、间接炭凝试验(ICAT)250

七、胶乳凝集试验250

八、微囊凝集试验251

九、对流免疫电泳(CIE)251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252

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52

第三节 放射检测法252

第五节 分子杂交试验253

第六节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钩端螺旋体DNA254

第八章 治疗257

第一节 流感伤寒型257

第二节 黄疸出血型258

第三节 肺出血型259

第四节 脑膜脑炎型260

第五节 肾型260

第六节 胃肠型260

第九章 护理及预后262

第一节 护理262

第二节 预后262

第一章 概述269

第一节 简史269

第六篇 恙虫病269

第二节 危害271

第三节 展望271

第二章 病原学272

第一节 形态结构272

第二节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特性273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273

第四节 抵抗力274

第六节 致病性275

第五节 抗原性275

第七节 免疫性276

第八节 主要外膜蛋白276

第三章 流行病学278

第一节 流行环节278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278

二、传播媒介279

一、地理分布287

第二节 流行特征287

三、人群易感性287

二、易感地点及方式288

三、季节分布288

四、人群分布289

五、周期性和流行形式289

六、疫源地类型289

第四章 预防292

第一节 流行病学侦检292

第二节 个体防护293

第三节 灭螨293

第四节 灭鼠294

第五章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295

第一节 发病机制295

第二节 病理变化295

第六章 临床表现与临床诊断296

第一节 临床表现和特征296

第二节 临床诊断297

第七章 实验室诊断299

第一节 直接检查299

一、染色检查299

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NA300

第二节 血清学检查302

一、外斐(Weil-Felix)反应302

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303

三、间接免疫酶标试验(IP)304

四、间接血凝试验(被动血凝法,PHA)305

第三节 病原体分离306

一、标本的采集和处理307

二、分离和鉴定307

三、临床意义308

第八章 治疗309

附录 恙虫病个案调查表313

第二节 Q热发现及流行简史317

第一节 Q热及其病原体特征317

第七篇 Q热317

第一章 概述317

第三节 我国Q热研究进展及展望319

第二章 病原学321

第一节 分类及主要参考株321

第二节 形态结构及发育周期323

一、形态结构323

二、发育周期323

第三节 培养特性324

一、鸡胚培养324

二、细胞培养325

第四节 遗传学326

一、染色体326

二、质粒326

一、基本概念及规律327

第五节 相变异327

三、基因克隆与表达327

二、主要表现328

三、相变异现象的本质329

第六节 抵抗力及生活力330

第三章 流行病学331

第一节 疫源地331

第二节 传染源334

第三节 传播途径337

第四节 人群易感性338

第五节 流行特征339

第四章 预防341

第一节 一般防制341

第二节 特异性预防342

第五章 免疫与病理343

第一节 Q热立克次体的抗原性343

第三节 实验病理学344

第二节 免疫学特征344

第四节 Q热的病变特征345

第六章 临床学348

第一节 临床类型及表现348

第二节 诊断350

第三节 治疗351

第二节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352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要求及规则352

第七章 实验室检查352

第三节 直接检出353

一、免疫荧光检测法353

二、免疫金渗滤检测法354

三、核酸杂交和PCR检测355

第五节 致病机制356

第四节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357

一、分离357

第五节 血清学诊断359

二、鉴定359

一、间接免疫荧光技术360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61

三、补体结合试验361

四、微量凝集试验362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评价363

第八篇 斑点热371

第一章 概述371

第一节 斑点热种类发现简史371

第二节 中国斑点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372

第二章 病原学373

第一节 斑点热立克次体的分类373

一、血清学分型法375

二、基因型分类法376

第二节 SFGR的形态和结构377

第三节 SFGR的培养特性377

第四节 SFGR的抵抗力379

第三章 SFGR的免疫学特性380

第一节 抗原成分及性质380

第二节 体液免疫381

第三节 细胞免疫381

第四章 病理及发病机制382

第一节 病理变化382

第二节 发病机制383

第一节 流行环节384

第五章 流行病学384

第二节 流行特点388

第六章 临床表现390

第一节 临床表现390

第二节 临床诊断391

第三节 治疗392

第七章 实验室诊断393

第一节 待检标本的采集及处理394

二、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395

第二节 SFGR的直接检测395

一、Giemsa染色395

三、RCR检测SFGR方法396

第三节 SFGR的分离399

一、动物分离法399

二、鸡胚分离法400

三、结果判断及分离物的鉴定400

第四节 血清抗体的检测401

一、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体法401

二、免疫酶标染色检测抗体法402

三、外斐试验法402

第五节 PCR/RFLP技术403

第六节 DNA序列分析技术404

第七节 免疫印迹技术407

第八章 斑点热的流行监测409

第一节 斑点热的流行监测409

第二节 防制4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