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系统学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农业系统学基础
  • 高亮之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51621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农业工程∶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农业工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业系统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2

一、农业系统学的任务2

二、农业系统学的形成与发展2

(一)东、西方的古代文化2

(二)中国传统农业科学的发展3

(三)西方近代农业科学的发展5

(四)东、西方农学的结合7

三、农业系统学与当代新兴学科7

(一)生态系统理论7

(二)系统科学7

(三)运筹学8

(四)农业系统的研究9

(五)计算机技术10

第一篇 农业系统原理11

第一章 农业系统的结构原理11

一、什么是农业11

二、农业的部门结构12

(一)农业慨念的三个层次12

(二)农业的八个部门12

(三)农业部门结构的整体性18

三、农业的要素结构20

(一)不同学科对农业基本要素的认识20

(二)农业的四个基本要素21

四、农业的网络结构31

(一)农业生物要素的网络结构31

(二)农业环境要素的网络结构32

(三)农业技术要素的网络结构32

(四)农业经济社会要素的网络结构33

(五)农业整体的网络结构33

五、农业系统的地理结构34

(一)两大类型国家农业的差别35

(二)两大类型国家农业之间的相互联系35

(三)两大类型国家农业内部的联系36

本章小结36

第二章 农业系统的依存原理38

一、自然、社会大系统是农业的主系统或大环境38

二、农业与自然大系统的相互依存40

三、农业与经济的相互依存40

(一)经济对农业的依存——农业对经济的贡献40

(二)农业对经济的依存54

四、农业与政治制度的相互依存56

五、农业与思想文化的相互依存59

本章小结60

第三章 农业系统的目标原理61

一、农业目标问题的重要性61

(一)农业目标在理论上的重要性61

(二)农业目标在实践上的重要性61

二、农业目标问题的讨论62

(一)单目标或多目标62

(二)相同目标或共同目标62

(三)最优目标或满意目标62

三、农业的综合性多目标63

(一)农业的全社会效益64

(二)农业经营者效益84

(三)农业的生态效益96

本章小结99

第四章 农业系统的平衡原理101

一、农业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对立统一101

二、农业系统的五个平衡过程101

(一)农业供需平衡102

(二)农业生态平衡102

(三)农业投入产出平衡105

(四)农业效益平衡108

(五)农业环境资源平衡110

三、农业系统的综合平衡112

四、农业的有限增长规律113

(一)农业增长并不是无限的113

(二)农业投入报酬从递增趋向递减114

(三)农业潜力的逐步开发与农业的阶梯式增长115

本章小结116

第五章 农业系统的流通原理118

一、农业系统的能量流通118

(一)太阳能119

(二)劳动能128

(三)辅助能129

(四)农业系统三种能的关系130

二、农业系统的物质流通133

(一)农业系统与自然、经济系统的物质流通133

(二)农业系统中水的流通135

(三)农业系统中的矿质养分流通138

三、农业系统中的财富流通143

(一)财富及其形成143

(二)农业系统的五种投入财富146

(三)农业系统输出的财富152

(四)地区之间的农业财富流通154

四、农业系统的信息流通154

(一)什么是信息154

(二)信息的衡量155

(三)农业系统的信息与决策157

(四)农业信息流通的网络结构159

本章小结160

第六章 农业系统的适应原理161

一、自然适应性与农业系统适应性161

(一)自然适应性与多样性161

(二)农业系统适应性与多样性161

二、农业系统对自然、社会大系统的适应性162

(一)农业系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大系统162

(二)农业系统必须适应自然大系统163

三、农业生物的综合适应性163

四、农业环境的综合适应性166

五、农业技术的综合适应性168

六、农业经济的综合适应性170

本章小结171

第七章 农业系统的控制原理172

一、系统的无序与有序172

(一)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172

(二)孤立系统与封闭系统的无序与有序174

(三)开放系统的无序与有序175

二、农业系统的有序性与稳定性177

(一)农业系统有序性的发展177

(二)农业系统的负熵流178

(三)农业系统的超熵产生179

(四)农业系统的约束条件与稳定性180

三、农业系统的不稳定性182

(一)周期性的农业不稳定182

(二)突发性的农业不稳定184

(三)趋势性的农业不稳定185

四、控制论与农业控制论187

(一)控制论与控制系统187

(二)农业控制论192

本章小结201

第八章 农业系统的发展原理202

一、农业系统的历史发展202

(一)原始农业(一万年前到公元前四千年左右)203

(二)古代农业(公元前四千年开始)205

(三)近代农业(公元16世纪开始)210

(四)现代农业(公元20世纪中叶开始)213

二、当代中国农业的发展217

(一)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简史217

(二)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218

(三)当代中国农业的历史阶段222

(四)当代中国农业的伟大转型223

(五)中国当代农业的若干对策225

本章与本篇小结228

第二篇 农业系统方法231

第九章 农业系统方法论231

一、农业科学传统方法的评价231

二、农业系统方法体系232

三、关于农业系统方法的若干问题232

(一)农业系统方法与农业系统工程233

(二)农业系统方法中定性与定量的关系233

(三)农业系统方法与验试、统计方法的关系233

第十章 农业系统分析235

一、农业系统分析的特点235

二、农业系统分析的内容235

(一)结构分析235

(二)依存分析236

(三)目标分析236

(四)功能分析236

三、农业系统分析的方法237

(一)调查研究237

(二)图像分析239

(三)相关分析241

(四)通径分析244

(五)主成分分析245

(六)层欢分析(AHP)248

(七)聚类分析251

(八)关联分析256

第十一章 农业系统的数学模型259

一、概述259

(一)农业系统数量化与数学模型259

(二)农业系统数学模型的重要意义260

(三)农业系统数学模型的科学基础261

(四)农业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261

二、农业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论262

(一)农业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262

(二)农业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265

三、农业生物因素的数学模型266

(一)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266

(二)光合作用的数学模型271

(三)呼吸作用的数学模型273

(四)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的数学模型275

四、农业环境因素的数学模型277

(一)农业气候因素的数学模型277

(二)农业土壤因素的数学模型283

(三)农业生物环境因素的数学模型288

五、农业技术因素的数学模型289

(一)作物播种期290

(二)作物密度290

(三)作物施肥量291

(四)作物需水量与灌溉量292

六、农业经济因素的数学模型293

(一)农业经济指标293

(二)农业经济的边际分析296

(三)农业生产函数分析297

本章小结298

第十二章 农业系统模拟299

一、概述299

(一)系统模拟与模拟模型299

(二)系统模拟的分类299

(三)计算机模拟对农业科研与生产的意义300

二、农业系统计算机模拟的准备与步骤301

(一)农业系统计算机程序框图301

(二)农业系统计算机流程图302

三、计算机程序的编制304

(一)程序语言的选择304

(二)时间表示305

(三)文字符号的确定305

(四)数学模型的运算公式的确定306

(五)程序设计306

(六)模型中的随机因素308

四、模型的验证与检验311

(一)模型的验证311

(二)模型的检验311

第十三章 农业系统预测316

一、概述316

(一)农业系统预测的内容316

(二)农业系统预测的时效317

(三)农业系统预测的特点317

二、农业系统预测的基本方法318

(一)专家咨询法(特尔菲法)318

(二)趋势预测法318

(三)因子回归预测法322

(四)正交组合因子预测法325

(五)分解预测法325

(六)实况逼近预测法328

(七)模拟模型预测法329

第十四章 农业系统的最优化332

一、数学最优化及其农业应用332

(一)线性规划332

(二)参数规划339

(三)非线性规划341

(四)动态规划350

(五)目标规划355

(六)决策论362

(七)多指标决策364

二、农业生态最优化371

(一)自然生态最优与农业生态最优372

(二)单因子最优与多因子最优372

(三)单过程最优与多过程最优373

(四)个体与群体最优374

三、农业经济最优化375

四、农业决策最优化378

(一)农业多指标判别分析379

(二)农业计算机模拟布局分析381

(三)农业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383

第十五章 农业系统工程的实施391

一、概述391

(一)农业系统工程的结构391

(二)农业系统工程的特点392

(三)农业系统工程的要求392

二、农业信息系统393

(一)农业信息系统的内容393

(二)农业信息系统的要求394

三、农业调控系统394

(一)农业调控系统的形式及其软件394

(二)开环与闭环农业调控系统395

(三)农业层次与部门之间的控制系统396

(四)农业长期发展的调控系统397

四、农业决策系统398

(一)农业系统工程的咨询者与决策者398

(二)农业决策系统的要求398

五、农业执行系统399

(一)农业系统工程的执行者399

(二)对农业执行系统的要求399

第十六章 农业系统学的综合应用——系统农业401

一、什么是系统农业401

二、建立适应性的农业体系402

(一)农业适应性的含义402

(二)农业发展方针的适应性402

(三)农业技术的适应性406

(四)农业系统方法与农业适应性406

三、建立综合性的农业体系407

(一)农业综合性的含义407

(二)农业要求具有综合功效407

(三)农业要求具有综合结构409

四、建立信息化的农业体系414

(一)信息技术与农业414

(二)宏观农业的信息革命415

(三)农业各专业技术的信息革命415

主要参考文献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