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 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 2016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龙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1135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45页
- 主题词:区域-行政管理-研究报告-中国-2016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 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 201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区域政策概述1
一 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其功能1
(一)区域政策在中国政策体系中的地位2
(二)中国区域政策的结构3
(三)中国区域政策的功能5
二 中国区域政策的构成7
(一)全局性区域政策7
(二)具体区域政策24
三 中国区域政策的效果32
(一)中央区域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32
(二)中央政府区域政策对重点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3
(三)中央政府区域政策对非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34
(四)地方政府区域政策的影响与作用35
四 区域政策在中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36
(一)区域政策成为中央与地方互动的平台36
(二)试验区的设立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37
(三)地方因素已经进入国家的区域政策39
(四)央地互动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40
(五)中央引导地方间的竞争与合作42
(六)中央与地方在区域政策过程中的博弈44
第二章 中国区域政策研究综述46
一 关于区域政策整体的研究46
二 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其推进的研究50
三 关于对口支援政策的研究53
四 关于经济功能区的研究56
五 关于区域协调机制的研究60
六 关于区域扶贫政策的研究64
七 生态功能区政策67
第三章 中国区域政策的演变71
一 中国区域政策及其理论基础演变的总体特点71
(一)中国区域政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71
(二)中国区域政策理论基础的演变73
二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提出与发展76
(一)东部率先发展及其政策演变76
(二)西部大开发及其政策演变81
(三)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其政策演变85
(四)中部崛起战略及其政策演变90
三 中国区域政策的细化93
(一)中国形成城市群主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93
(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区域规划被赋予不同功能定位94
四 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97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97
(二)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和发展98
(三)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地方开发行为的影响100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区别101
五 中国区域政策演变的特点102
(一)区域问题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102
(二)中国区域政策处于持续创新演进之中103
(三)中国的区域政策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04
(四)中国区域政策体系初步形成105
(五)中国的区域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106
第四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区域政策发展的新趋势108
一 区域合作力度空前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08
二 横贯全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11
三 国际战略与国内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一带一路”建设116
四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121
五 区域政策新发展的总体特点126
第五章 中国区域协调机制研究129
一 区域协调机制的概念及理论129
(一)区域间利益冲突129
(二)区域间利益协调134
(三)区域间利益协调相关理论140
二 我国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及运作现状144
(一)我国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类型144
(二)区域利益协调机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152
三 区域间利益协调的国际经验165
(一)欧盟的区域协调经验166
(二)美国的区域协调经验170
四 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制度创新172
(一)促进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立法保障172
(二)推动区域政策的精细化175
(三)设置区域间利益的协调机构176
(四)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激励制度177
(五)适当调整行政区划179
(六)发挥社会力量的协调功能182
第六章 中国区域政策效果的评价指标186
一 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187
(一)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含义187
(二)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评价189
(三)对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多指数评价194
(四)多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204
二 区域合作效果的状态评价指标205
(一)评价区域合作效果的主要指标205
(二)区域合作效果的状态评价指标体系208
第七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221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221
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223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基础224
(二)京津冀生态环境现状229
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231
四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240
(一)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等级区分240
(二)京津冀大都市区治理的特殊性242
五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策略244
(一)三地调整各自的区域定位244
(二)适合京津冀城市间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250
(三)适合京津冀城市间协同发展的机制252
第八章 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262
一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263
(一)萌芽阶段(1979—1993)264
(二)发展阶段(1994—2007)265
(三)融合阶段(2008—)266
二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269
(一)较为丰富的区域合作协议体系269
(二)较为完备的合作组织机构277
(三)较为丰富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279
(四)较为有效的区域合作保障体系284
三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成效287
(一)形成了三大都市圈288
(二)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293
(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95
(四)珠三角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区域296
(五)区域一体化进展快298
四 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301
(一)行政区行政的传统思维与区域合作战略之间的冲突301
(二)推进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还未健全302
(三)珠三角九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加了合作的难度305
(四)跨行政区合作与行政区经济之间的冲突306
五 促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309
(一)改进区域合作制度环境309
(二)改进区域合作体制311
(三)完善区域合作机制314
第九章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316
一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独特价值316
二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居于国内领先地位319
(一)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达到高级阶段319
(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独特安排321
三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推进的策略得当322
四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创新326
(一)区域协调机制的创新之处326
(二)首次提出区域内的“次区域”合作331
五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其他创新333
后记336
热门推荐
- 809864.html
- 1105387.html
- 1513087.html
- 1624020.html
- 1467621.html
- 1357129.html
- 2681888.html
- 962234.html
- 364795.html
- 2456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86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87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1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2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7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29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7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44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3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