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牟燕,王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9429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59页
- 文件大小:244MB
- 文件页数:684页
- 主题词:心脏血管疾病-药物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心血管疾病概论2
第一章 心血管疾病概述2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2
一、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2
二、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研究现状3
三、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4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特征4
一、心脏的外形及其毗邻结构5
二、心腔内的结构6
三、心脏的构造9
四、心脏传导系统10
五、心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2
六、心包14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15
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15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19
三、血管生理21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3
五、血量的调节24
六、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25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26
一、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与心血管疾病26
二、细胞钙转运与心血管疾病27
三、跨膜信号转导与心血管疾病29
四、细胞因子与心血管疾病33
五、黏附分子与心血管疾病35
六、血小板与心血管疾病37
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血管疾病39
八、内皮素与心血管疾病41
九、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43
参考文献44
第二章 心血管疾病的有关检查项目及意义45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45
一、尿液45
二、血常规45
三、血心肌坏死标记物45
四、心脏功能的标志物47
五、心血管炎性标志物48
第二节 心脏超声心动图49
一、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种类49
二、心脏超声检查方法51
三、临床应用52
第三节 平板运动试验54
一、运动试验原理54
二、运动试验方案54
三、运动试验适应证55
四、运动试验的禁忌证55
五、运动试验终止指标56
六、运动试验结果判断57
七、运动试验危险分层57
八、影响运动心电图判读的因素58
九、运动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评价59
第四节 心脏核医学检查61
一、心脏核医学检查的种类62
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64
第五节 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64
一、MSCT的技术发展65
二、MSCT冠状动脉检查的价值65
第六节 心血管病的磁共振成像67
一、心脏MRI的临床应用68
二、心脏MRI的禁忌证70
第七节 冠状动脉造影术70
一、冠状动脉造影方法70
二、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和禁忌证70
参考文献71
第三章 心电图检查72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72
一、心电图产生的原理72
二、电偶学说与容积导电74
三、心电图导联76
四、心电向量概念79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83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83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86
第三节 心房、心室扩大89
一、心房肥大89
二、心室肥厚90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94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94
二、临床意义96
第五节 心肌梗死96
一、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及机制96
二、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及分期99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99
四、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电图改变101
五、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2
第六节 心律失常102
一、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103
二、心律失常的概念与分类106
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107
第七节 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123
一、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123
二、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125
第八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126
一、心电图分析方法126
二、心电图的临床应用126
三、心电图对心脏病诊断的局限性127
参考文献127
第四章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28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128
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概念128
二、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分类129
三、可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130
四、不可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131
五、“新”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131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132
一、综合控制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33
二、全面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策略138
参考文献138
中篇 心血管常见疾病及治疗142
第五章 总论142
一、心血管病的分类142
二、各种病因的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144
三、心血管病的诊断144
四、心血管病的预后148
五、心血管病的防治148
第六章 心力衰竭151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151
一、病因152
二、临床表现152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56
四、治疗157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16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63
二、临床表现167
三、辅助检查172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175
五、治疗175
参考文献191
第七章 心律失常192
第一节 概述192
一、心脏起搏传导系统192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194
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200
四、心律失常的分类203
五、诊断与防治204
第二节 常见心律失常与治疗208
一、窦性心律失常208
二、期前收缩214
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19
四、室性心动过速224
五、心房颤动229
六、心脏传导异常231
七、预激综合征235
参考文献236
第八章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37
第一节 概述237
一、流行病学23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237
三、病理解剖239
四、临床类型240
五、诊断标准和方法241
第二节 稳定型心绞痛242
一、发病机制242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243
三、临床表现244
四、辅助检查24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247
六、治疗248
第三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53
二、临床表现254
三、实验室和辅助检查25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256
五、治疗256
第四节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59
一、病理和病理生理260
二、临床表现262
三、并发症264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26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267
六、治疗269
七、预后275
第五节 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表现形式276
一、变异型心绞痛276
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胸痛——X综合征276
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77
参考文献277
第九章 高血压278
第一节 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278
一、流行病学278
二、发病机制279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282
四、临床表现283
五、高血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86
六、高血压病的治疗及预防287
第二节 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305
一、病因306
二、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307
参考文献312
第十章 心肌病313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313
一、病理生理314
二、临床表现314
三、临床诊断316
四、预防316
五、治疗316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318
一、病理生理318
二、临床表现31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320
四、预防321
五、治疗322
第三节 限制型心肌病322
一、病理生理323
二、临床表现323
三、诊断324
四、预防和治疗324
第四节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发育不全324
一、病理生理325
二、临床表现325
三、诊断325
四、预防和治疗326
第五节 特异性心肌病326
一、酒精性心肌病326
二、围生期心肌病327
三、药物性心肌病327
四、克山病327
参考文献328
第十一章 肺源性心脏病329
第一节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329
一、病因329
二、病理生理330
三、临床表现331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32
五、治疗333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34
一、病因334
二、病理生理335
三、临床表现337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39
五、治疗341
第三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345
一、病因345
二、病理生理346
三、临床表现347
四、诊断347
五、鉴别诊断348
六、治疗349
参考文献352
第十二章 病毒性心肌炎353
一、病因353
二、病理354
三、发病机制354
四、临床表现354
五、诊断355
六、治疗356
七、预后357
参考文献357
第十三章 心源性休克359
第一节 概述359
一、病因359
二、病理生理360
三、临床表现361
四、诊断362
第二节 治疗362
一、一般治疗362
二、病因治疗363
三、补充血容量363
四、血管活性药物363
五、其他药物应用364
六、预防并发症365
七、心源性休克的其他治疗365
参考文献366
下篇 心血管疾病及治疗药物368
第十四章β受体阻滞药368
第一节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及生理效应368
一、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型368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与功能368
第二节β受体阻滞药的分类和药理学特性369
一、分类369
二、药理学特性370
第三节β受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371
一、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371
二、降低血压372
三、抗心肌缺血373
四、调节心力衰竭心肌神经内分泌机制374
五、影响脂质代谢374
第四节β受体阻滞药的药代动力学375
一、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375
二、分布375
三、代谢、排泄376
第五节β受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376
一、心血管系统376
二、呼吸系统377
三、代谢系统378
四、中枢神经系统378
五、影响性功能378
六、撤药综合征378
七、禁用和慎用379
第六节β受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379
一、治疗高血压379
二、在其他高血压急症中的应用383
三、治疗冠心病384
四、治疗心律失常388
五、治疗心力衰竭391
六、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或临床状况396
七、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用药397
第七节β受体阻滞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398
一、药代动力学398
二、药效学399
第八节 各种β受体阻滞药的特征399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399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滞药401
三、兼有扩张血管作用的β受体阻滞药405
四、超短时作用的β受体阻滞药408
参考文献409
第十五章 钙通道阻滞药410
第一节 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410
一、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410
二、苯噻硫?类钙通道阻滞药411
三、苯烷类钙通道阻滞药411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411
一、药理作用411
二、不良反应416
第三节 临床应用416
一、抗高血压416
二、保护缺血心肌417
三、抗心律失常417
四、抗慢性心功能不全417
五、其他应用418
第四节 临床常用的钙通道阻滞药418
参考文献429
第十六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430
第一节 作用机制430
第二节 化学结构及分类432
一、ACEI的化学结构与构效关系432
二、活性药与前药432
第三节 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433
一、药理作用433
二、不良反应433
第四节 临床应用435
一、治疗高血压435
二、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435
三、治疗糖尿病肾病和其他肾病435
第五节 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436
参考文献451
第十七章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453
第一节 作用机制453
第二节 分类454
第三节 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454
一、药理作用454
二、不良反应455
第四节 临床应用455
一、治疗高血压455
二、保护靶器官455
第五节 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456
参考文献465
第十八章 利尿药466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466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466
二、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466
第二节 利尿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468
一、常用的利尿药分类468
二、利尿药的作用机制469
第三节 利尿药的临床应用469
一、消除水肿469
二、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470
三、治疗高血压470
四、尿崩症472
五、特发性高尿钙和钙结石472
六、高血钙472
七、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472
第四节 利尿药的不良反应472
一、电解质紊乱472
二、代谢异常474
三、其他475
四、临床防治措施476
第五节 利尿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478
一、噻嗪类利尿药478
二、袢利尿药478
三、螺内酯和其他保钾利尿药478
第六节 利尿药抵抗479
一、利尿药抵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479
二、利尿药抵抗的临床对策479
第七节 常用的利尿药482
一、高效利尿药482
二、中效利尿药491
三、低效利尿药492
参考文献499
第十九章 硝酸酯类药物500
第一节 概述500
一、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500
二、硝酸酯类药物的分类与特点501
三、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501
四、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503
第二节 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506
参考文献513
第二十章 抗血栓药物514
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机制514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514
二、血小板功能亢进与血栓形成515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与血栓形成516
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与血栓形成517
五、凝血酶与血栓形成518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518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518
二、ADP受体拮抗药521
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521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524
第三节 抗凝血药528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528
二、凝血酶直接抑制药533
三、维生素K拮抗药538
四、Xa抑制药540
第四节 溶血栓药541
第五节 抗血栓药物研究方向546
一、血栓形成和凝血机制研究进展546
二、新型抗栓药物546
参考文献549
第二十一章 调血脂药物550
第一节 概述550
第二节 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552
一、他汀类552
二、胆酸螯合药562
三、胆固醇吸收抑制药563
第三节 主要降低TG和VLDL的药物565
一、贝特类565
二、烟酸类571
第四节 其他调脂药573
一、抗氧化性抗动脉粥样硬化药573
二、多烯脂肪酸制剂574
三、其他574
参考文献575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576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分类576
一、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576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577
第二节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578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578
二、Ⅱ类药——β受体阻滞药584
三、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588
四、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592
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595
参考文献597
第二十三章 强心药物598
第一节 强心苷598
一、药理作用599
二、药动学602
三、几个常用概念602
四、给药方法603
五、制剂的选择603
六、适应证604
七、禁忌证604
八、特殊情况下强心苷的临床应用605
九、强心苷中毒608
十、洋地黄中毒的预防611
十一、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612
十二、各种强心苷类药物617
第二节 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621
一、磷酸二酯酶抑制药622
二、儿茶酚胺类强心药624
参考文献624
第二十四章 用于休克的血管活性药626
第一节 概述626
一、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626
二、药物的应用范围与选用原则627
第二节 常用药物627
一、血管收缩药627
二、血管扩张药638
参考文献643
附录 常用临床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644
一、血液检验644
二、体液、分泌及排泄物检验648
缩略语表650
热门推荐
- 2825636.html
- 163582.html
- 1503285.html
- 1098489.html
- 3778856.html
- 815308.html
- 2282541.html
- 139645.html
- 1915875.html
- 362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7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20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9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2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64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78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5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9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3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