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书成,李后强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647162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218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安全生产-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建立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科技社会背景与重大意义3
第一节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轨迹3
第二节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中涉及的若干基本概念4
第三节 安全科技研究领域的扩展: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泛系安全5
第四节 安全学科体系结构趋向完善: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7
第五节 近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阶段:从经验管理逐步通向系统管理8
一、经验管理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初级阶段8
二、制度管理是通向社会化大生产安全管理的过渡阶段8
三、风险预控管理是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的关键性阶段8
四、安全文化管理是实施当代安全管理的高级阶段9
五、安全系统管理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安全管理的更高阶段9
第六节 “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问世:通向非线性复杂系统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新时代9
第七节 建立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重大意义10
一、理论意义10
二、现实意义11
第二章 建构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理论-实践基础和指导思想13
第一节 强化理论基础:四大理论支柱并举13
一、继承与发展传统安全生产科学的思想精华13
二、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14
三、借鉴现代系统科学与非线性科学的先进创新理念15
第二节 夯实实践基础:系统总结国内国际社会安全生产实践经验17
一、开展范例分析:总结并推广国内外企业维护生产安全的成功经验17
二、开展案例分析:吸取国内外企业爆发重大安全事故的沉痛教训18
第三节 学科的指导思想:体现“五大特色”、坚持“五观”导向23
一、科学发展观与安全发展观24
二、系统整体观与泛系安全观25
三、安全生产系统观是本学科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26
第三章 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框架结构与基本理论27
第一节 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理论与应用体系的框架结构27
第二节 揭示安全生产风险与安全事故特征及其产生根源28
一、各种生产安全风险与事故的共同特征28
二、创新事故致因理论,揭示事故产生总根源28
第三节 生产安全事故(事件)分类及其规律性研究36
一、生产安全事故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37
二、国内外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普遍规律39
第四节 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主要范畴与基本原理40
一、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主要范畴40
二、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普遍公理——“安全第一”绝对性与相对性公理47
三、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基本原理48
第五节 当代安全生产系统科学理论与应用的创新之路49
一、从系统科学体系考察安全生产本质特征与规律49
二、全面运用非线性系统辩证思维方式与系统研究方法49
第四章 安全生产系统的影响因素和敏感性变量分析51
第一节 安全生产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相关概念表述51
一、安全生产系统的宏观影响因素51
二、安全生产相关概念的定性与定量表述51
三、安全与风险的直接因素和敏感性变量研究思路53
第二节 安全生产变量群53
一、安全生产自变量群54
二、安全生产因变量群56
三、安全生产指标群57
四、提取敏感性变量的方法群58
五、重整化群方法62
第三节 安全生产系统的敏感性变量分析68
一、非参数统计法68
二、方差分解法68
第五章 非线性安全生产系统学的人文社会系统观研究69
第一节 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考察安全生产的系统功能69
第二节 企业安全生产模式、发展战略及其战略原则69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安全生产模式69
二、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战略及其战略原则70
第三节 安全生产系统中的三体问题及三体博弈76
一、N体问题与三体问题的相关概念76
二、研究三体问题的方法论及其数学方程77
三、限制性三体问题及其求解方案79
四、三体问题中的混沌现象79
五、安全生产系统中的博弈理论80
第四节 安全生产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与变革研究83
一、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83
二、安全生产系统组织机构建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86
第六章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研究90
第一节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90
一、安全内涵、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概念90
二、我国学者关于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近期研究成果综述91
第二节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指标群的选择92
一、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择92
二、安全生产状态的常用统计指标92
第三节 近年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与安全状态指标的确定92
一、2001—2010年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92
二、安全生产状态度量指标的确定93
第四节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度量指标的确定95
第五节 安全生产状态与经济发展函数关系的量化分析96
第六节 安全生产投入的非线性优化模型98
一、安全生产投入-事故损失模型99
二、安全投入非线性优化模型的建立99
第七节 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实证分析101
一、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的涵义101
二、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的实证应用103
三、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演变的规律性110
第八节 结论:全面协调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115
第七章 安全生产系统工程与系统管理实践研究117
第一节 安全生产系统工程及其创新研究117
一、安全生产系统工程的“四维结构”117
二、安全生产系统工程的“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119
第二节 安全生产系统管理模式与原理原则121
一、安全生产系统管理新模式121
二、安全生产系统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相应原则122
第八章 安全生产新技术开发与安全产业概论133
第一节 安全生产的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133
一、开展安全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极端重要性133
二、安全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133
第二节 安全生产新技术开发分论135
一、煤矿安全生产新技术135
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新技术137
三、石油化工安全生产新技术137
四、消防安全新技术138
五、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新技术139
六、道路交通安全新技术140
七、建筑施工安全新技术141
八、职业危害防治新技术142
第三节 建构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联网络143
一、物联网(传感网)的定义与内涵143
二、物联网概念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前景144
三、物联网技术原理及其用途146
四、建构安全生产领域的物联网体系148
五、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156
六、推动安全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的诸种模式与对策措施158
七、简要结论163
第四节 大力培育与发展我国的安全产业164
一、安全产业的内涵和分类164
二、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68
三、国外安全产业发展的启示168
四、我国发展安全产业的机遇和挑战169
五、对我国大力发展安全产业的对策建议170
第九章 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176
第一节 国内外安全生产评价研究现状176
第二节 安全生产评价创新性研究领域177
一、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系统评价177
二、安全生产体系的事故发生机理分析177
三、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的空间格局分析177
四、安全生产与经济耦合发展的综合评判178
五、安全生产状态-隐患耦合评价方法178
第三节 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178
一、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79
二、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179
第四节 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80
一、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181
二、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181
三、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181
四、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183
第五节 安全生产评价指标的具体说明183
一、安全生产压力183
二、安全生产状态184
三、安全事故响应184
第六节 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的确立184
一、权重确定方法选择184
二、层次分析法(AHP)的原理和步骤185
三、主成分分析法原理与步骤186
四、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的结合187
第七节 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187
第十章 安全生产预防体系与保障体系研究190
第一节 安全生产预测与预报的基本概念190
一、预测与预报的科学涵义190
二、未来状态的可预测性191
三、预测结果的不准确性191
四、现有预测建模原理192
五、预测目标193
第二节 预测方法群194
一、预测方法分类194
二、常用定性预测方法评述195
三、常用定量预测方法196
第三节 非线性混沌预测203
一、混沌现象203
二、混沌现象的特性与本质203
三、混沌理论的预测观205
四、混沌预测建模原理205
第四节 预测方法选择与预测结果评价206
一、预测方法的选择206
二、预测误差的评判206
三、预测精确性的衡量指标207
四、预测监控与追踪信号208
五、预测结果的评价准则208
第五节 国内外生产安全风险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9
一、定性预测方法群209
二、定量预测方法群210
第六节 建构安全生产预防体系,强化风险预控管理210
一、目标定位210
二、主攻方向210
第七节 建立与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213
一、我国现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3
二、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及其研究内容与方法214
第十一章 全面建构安全生产保险制度体系217
第一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科学判定217
一、安全生产217
二、工伤保险217
三、安全生产责任保险217
四、安保互动218
第二节 安全生产工伤保险218
一、发达国家推行工伤保险制度的概况218
二、国外工伤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221
三、我国实施与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概况222
第三节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226
一、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目标定位及其重大意义226
二、推行“高强险”制度的理论基础229
三、国外高危行业责任保险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235
四、我国高危行业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现状分析235
五、对我国高危行业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对策建议237
第四节 巨灾保险制度240
一、巨灾风险、巨灾保险与巨灾风险管理概述240
二、我国巨灾危害与巨灾保险的现状分析242
三、国外推行巨灾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244
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可持续的巨灾保险体系245
第十二章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创造性运用248
第一节 一般系统科学之兴起及其方法论意义248
一、安全生产系统论248
二、安全生产信息论250
三、安全生产控制论253
四、安全生产耗散结构论258
五、安全生产协同论260
六、安全生产突变论262
第二节 安全生产定性研究的非线性新论与自组织方法264
一、非线性科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264
二、安全生产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268
三、系统自组织理论方法及其应用270
第三节 安全生产定量研究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群271
一、混沌—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271
二、突变理论模型研究276
三、人的行为事故分析模型283
四、人工神经网络安全评价模型288
五、时间序列分析模型292
六、突发事件连锁反应网络模型296
七、安全生产管理分析模型301
八、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管理308
第十三章 安全生产的系统决策与综合对策研究311
第一节 追求“五大安全”,促进“五大发展”311
一、指导思想与决策对策创新:安全生产胜利之本311
二、全面追求安全生产的“五大安全”312
三、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五大发展”313
第二节 狠抓安全生产“十大要素”,落实安健环质系统管理313
一、健全安全法制314
二、完善安全政策314
三、提高安全投入314
四、创新安全科技314
五、加强安全教育314
六、弘扬安全文化315
七、创新安全体制机制315
八、坚持安全预测预报315
九、推行安全责任制315
十、完善安全监管制度316
第三节 软硬两手并举:多种维护生产安全手段的综合应用316
一、创造性运用行政手段316
二、狠抓安全科技手段与信息手段318
三、充分运用安全教育手段318
四、经济手段与法制手段相辅相成318
第四节 大力提升安全发展协调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建设319
一、大力提升安全发展协调度319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建设320
三、推进安全生产“软实力”建设:力求变检查为监控、变惩办为引导320
第五节 切实推进安全生产“五大体系”建设,加速建成安全健康型社会321
一、狠抓生产事故预防体系建设321
二、优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321
三、强化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323
四、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323
五、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325
六、未来安全生产总目标:加速建成安全健康型社会327
第六节 普遍推广应用企业安全生产的“人体系统管理模式”328
一、柴里煤矿“人体系统管理模式”的基本点及其实施佳绩328
二、柴里煤矿全面创新的系统管理模式329
三、实施内部市场化监管机制333
四、构建企业学习型组织336
五、推行准军事化管理339
六、强化自主管理341
七、构筑企业文化,狠抓安全文化344
八、大力坚持多元发展理念346
第十四章 国内外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范例-案例分析348
第一节 国外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与系统管理模式的范例分析348
一、美、英、法、俄等国安全生产体制与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348
二、日本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并开展相关活动的成功经验350
第二节 国内外企业维护生产安全成功经验的若干范例分析351
一、南非NOSA公司的NOSA五星安健环综合管理系统352
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HSE系统管理的创新实践356
三、中国神华集团NOSA安健环管理体系的创新实践361
四、智利圣何塞铜矿营救受困矿工的成功实践及其启示381
五、科学救援创造生命奇迹——四川威远八田煤矿抢救被困矿工的成功实践383
第三节 国内外企业爆发重大安全事故沉痛教训的若干案例分析386
一、山西省襄汾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根源与深刻教训386
二、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特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根源与深刻教训387
三、华晋公司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的沉痛教训389
四、大连中石油公司“7·16”管道爆炸火灾事故的沉痛教训391
五、近几年来我国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沉痛教训393
六、日本丰田牌汽车召回事件的深刻教训396
七、墨西哥湾深海钻井平台爆破沉没和严重漏油事件的深刻教训402
八、河南禹州煤矿矿难事件“悲剧重演”的深刻教训405
主要参考文献408
后记415
热门推荐
- 3377325.html
- 1887991.html
- 543487.html
- 2114315.html
- 3259275.html
- 919046.html
- 1843615.html
- 1114688.html
- 2186871.html
- 2674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17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11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72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7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36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7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8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11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73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9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