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化之动力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城市化之动力
  • 钟秀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7418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3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化之动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摘要1

导言1

第一章 城市化理论的回顾12

第一节 城市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12

一、城市化的定义12

二、城市化的相关概念16

第二节 城市化的区位理论20

一、农业区位论21

二、工业区位论23

三、城市区位论25

第三节 二元结构理论26

一、古典主义学派——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27

二、新古典主义模型29

三、二元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30

四、发展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31

第四节 人口产业转换理论32

一、人口迁移转变假说32

第五节 非均衡增长理论33

二、配第—克拉克定理33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34

二、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34

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理论35

四、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37

第六节 生态学派理论38

一、田园城市论39

二、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论40

三、有机疏散论45

五、山水城市论46

四、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46

第七节 城市化理论的简单评价47

一、劳动力收入的差距是决定乡—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47

二、城市制造业部门的集聚所形成的综合优势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48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的阶段性描述具有一定的意义49

第二章 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56

第一节 人口乡—城转移与城市化56

一、城市的出现与人口迁移56

二、产业转移与城市的扩张57

第二节 个人乡—城转移的动力模型59

三、个体迁移对城市化的贡献59

模型Ⅰ:微观个体的效用模型60

第三节 城市化的推力与拉力模型64

模型Ⅱ 宏观城市化的拉力模型64

模型Ⅲ 宏观城市化的推力模型65

第四节 对模型的进一步说明67

第三章 产业转换与城市化70

第一节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演进的基础70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70

二、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73

第二节 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力75

一、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的推动7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生产要素76

三、农业发展对城市的产品与市场贡献78

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79

第三节 工业化的扩张是城市化的主要拉力81

一、空间要素的集聚——工业规模的扩张81

二、工业化形成的拉力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83

三、工业化在城市化动力系统中的地位86

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88

第四节 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发动力90

一、第三产业的“吸引力”是城市化的后发动力90

二、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的作用机理91

三、新兴产业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91

第四章 制度安排与城市化93

第一节 制度及其作用93

一、制度的本质和作用93

二、城市化的进程演变——从制度角度看问题96

第二节 城市化动力机制中的制度变迁97

一、制度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98

二、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动力机制的影响99

三、制度创新与城市化的调适101

第三节 城市化中的具体制度安排102

一、“扩张工业化”的制度安排102

二、“促进城市化”的制度安排104

第四节 城市化动力机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106

一、政府干预与调控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设置107

二、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与调控的主要内容109

三、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及调控的方式110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114

第一节 影响个人乡-城转移的主要因素114

一、迁移者的个体特征114

二、经济因素117

三、非经济因素122

第二节 结构转换中的劳动力流动124

一、工业扩张对劳动力的绝对吸收125

二、工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26

三、第三产业的性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128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中的劳动力流动129

一、技术进步下的经济扩张类型130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132

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34

四、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35

五、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总效应136

第四节 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累积效应137

一、理论基础:极化效应137

二、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扩张效应138

三、劳动力流入——城市增长的循环累积关系140

第六章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与对策142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142

一、城市化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142

二、城市化的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7年)143

三、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7年)144

四、城市化的全面推进时期(1998年至今)144

一、城市产业与农业之间比较利益的驱动145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效应145

二、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所产生的扩张147

三、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剩余的推动149

四、制度变迁的影响:一般性描述150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制约因素152

一、工业化拉力不足152

二、制约工业化的制度因素155

三、城乡要素流动障碍157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164

一、加快非农产业发展的步伐164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166

三、建立高效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167

四、扩大城市化的制度创新领域168

五、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169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模式170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城市化战略的基础171

二、中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选择172

三、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匹配176

第七章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178

第一节 河南省城市化的历史回顾及动力机制分析178

一、河南省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79

二、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历程中的动力机制演进183

第二节 河南省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86

一、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体系趋于合理186

二、城市布局不均衡状况正在逐步改善187

三、城市功能的特色已逐步显现188

第三节 河南省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189

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190

二、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城市化发展190

四、城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191

三、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弱191

五、城市聚集效益比较低192

六、城市综合实力不够强192

七、乡村城市化缺乏规划194

第四节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动力194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工业化进程195

二、不断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197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壮大了第三产业198

四、大力改善就业环境,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199

第五节 河南省未来城市化的路径选择204

一、促进中心城市扩张,构建中原城市群205

二、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小城镇208

三、河南省选择区域的城市化209

第六节 河南省小城镇建设模式案例分析214

一、产业联合推动的城镇化—镇平模式214

二、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文留模式216

三、体制创新推动的城镇化——竹林模式220

参考文献225

后记2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