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
  • 皮明麻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7805284172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6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社会主义信息东渐之始1

1.睁眼看世界1

2.中国人对巴黎公社的目击5

3.《普法战纪》中的巴黎公社11

4.黎庶昌《西洋杂志》中的“平会”13

5.《西国近事汇编》记社会民主党活动16

6.严复略述“均贫富之党”18

7.《万国公报》较早提到马克思、恩格斯20

(二)首知马克思和首入共产国际之谜25

1.李大钊留下的疑窦25

2.谁是最早知道马克思的中国人?27

(三)维新派的“社会主义”思潮35

1.《时务报》报导第二国际伦敦大会35

2.康有为《大同书》中提出去“九界”37

3.梁启超著文谈马克思39

4.中国第一个社会党员41

5.维新派的“社会主义”透视44

(四)留学生译述社会主义著作--中国近代第一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一49

1.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生运动49

2.留日学生中的翻译团体51

3.《社会主义神髓》、《近世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巨著之译介52

4.社会主义之中文译名60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国近代第一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二63

1.孙中山访问第二国际64

2.朱执信概述《共产党宣言》十大要旨66

3.马君武认为马克思高于达尔文72

4.宋教仁、廖仲恺译述国际共运简史74

5.《民报》的社会主义热77

6.中国志士与日本社会党的交谊82

(六)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国近代第一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三85

1.社会主义讲习会和《共产党宣言》之部分译载87

2.李石曾和《新世纪》派93

3.无政府主义者谈论马克思和社会主义的背景95

1.从欧美带回最新社会主义名著101

(七)民初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论--中国近代第二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一101

2.对社会主义各派的取舍102

3.主观社会主义的设计图106

4.列宁评孙中山的社会革命111

(八)鼓荡“三无两各”的中国社会党--中国近代第二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二114

1.江亢虎的个人社会主义114

2.亨利·乔治“单税社会主义”的试验118

3.武昌鼓荡社会主义案122

4.陈翼龙宣传社会主义应“略有记之”123

5.社会党员译过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24

6.与江亢虎离异的社会党125

7.袁世凯对社会党的杀伐126

1.清教徒式的戒约128

(九)刘师复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128

2.刘师复对孙中山、江亢虎的辩难132

3.红荔山庄的泡影134

4.民初无政府主义泛滥的社会原因135

(十)沉寂中的音响138

1.北洋军阀严禁“过激党”138

2.蔡大愚在兰州鼓吹阶级斗争139

3.平民社会党--一人党142

4.中华民国工党的倏起倏落144

(十一)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的旅俄华工146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46

2.震憾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147

3.旅俄华工战斗在十月革命的激流中148

4.国内外反动派防止“赤化”154

5.俄共中国党员中央组织局156

(十二)北方刮来“十月”的风158

1.卑劣的封锁158

2.“过激党来了”的惊呼159

3.《民国日报》率先报道“十月革命”162

4.孙中山、朱执信欢迎十月革命164

5.最先真正理解“十月革命”的李大钊170

(十三)社会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旋律--中国近代第三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一173

1.社会主义思潮注入新文化运动174

2.《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76

3.《每周评论》报导世界革命高潮177

4.《觉悟》--覆盖面最大的社会主义宣传180

5.《晨报》的“马克思研究”专栏182

6.《共产党宣言》在《国民》上刊出半部183

7.“俄国热”的兴起185

8.国际歌之首译188

(十四)南陈北李,群星璀璨--中国近代第三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二192

1.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

2.陈独秀的转变195

3.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李达197

4.陈望道全译本《共产党宣言》问世200

5.半觉醒的郭沫若202

6.不应被遗忘的人204

7.推动高潮到来的历史因素205

(十五)新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好朋友--中国近代第三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三209

1.孙中山的思想飞跃209

2.胡汉民、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涉足215

(十六)问题和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者和胡适的论战218

1.从王揖唐演说社会主义谈起218

2.胡适充当炮手220

3.李大钊的反诘223

4.胡适的答辩和余波225

(十七)和研究系的论战228

1.梁启超、张东荪的伪社会主义229

2.罗素来华讲演基尔特社会主义230

3.初步共产主义者的理论反击233

(十八)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238

1.黄凌霜、区声白充当进攻的急先锋238

2.陈独秀、李达等的回击241

3.清除自身的污毒245

(十九)从兼容并包走向解体的少年中国学会248

1.少年中国学会的派别分野248

2.从南京年会到杭州年会翻起的冲突浪潮251

3.旅欧学生反对国家主义的斗争254

(二十)工读主义的“未来之梦”257

1.工读主义的泛起257

2.互助论258

3.新村主义259

4.工读互助团262

5.未来之梦的幻灭266

(二十一)向着红光走去的中国人271

1.赴俄的无政府党人271

2.孙中山派员访俄272

3.张太雷--中国共产党组织赴共产国际的第一个代表273

4.中国人在共产国际会议上275

5.瞿秋白笔下的苏俄和列宁形象280

6.王维舟的传奇286

7.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287

8.赴俄的中国工人289

(二十二)共产国际和苏俄代表赴华使命292

1.苏俄对华政策的社会主义光芒292

2.远东共和国和优林使团295

3.魏金斯基、马林、越飞297

4.哈尔滨的俄国革命者302

(二十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入传的路径305

1.东线--从日本输入306

2.河上肇著作在中国307

3.西线--从欧洲输入310

4.蔡和森、周恩来的贡献312

5.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领悟和思索316

(二十四)上海320

1.上海党的发起组和党的名称的确立321

2.《新青年》转为党的机关刊物323

3.华俄通讯社及外国语学校324

4.《共产党》月刊和《中国共产党宣言》325

5.上海工运和《劳动界》的创刊327

(二十五)北京328

1.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328

2.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卓有成效的译介工作329

3.富有战斗性的辩论会331

4.到工人中去333

5.蔡元培和北大334

1.新民学会和毛泽东、蔡和森的思想飞跃336

(二十六)长沙336

2.文化书社342

3.俄罗斯研究会343

4.共产主义小组344

(二十七)武汉345

1.《武汉星期评论》345

2.利群书社等新型社团346

3.董必武和武汉中学的创建348

4.武汉共产主义小组349

(二十八)广州353

1.活跃的广州思想界353

2.陈炯明在漳洲、广州的“过激”宣传354

3.广州的无政府主义共产党357

4.陈独秀赴穗和广州共产党的重建358

5.《新青年》迁穗359

6.广州工运和工会360

7.鼓湃在海丰361

(二十九)济南363

1.马克思学说研究会364

2.励新学会364

3.山东党团组织和工人运动365

4.中国最早的布尔什维克之一367

(三十)四川369

1.《星期日》传出巴蜀新声369

2.海外寻求真理的四川人370

3.恽代英、肖楚女入川371

4.四川党组织的建立372

(三十一)天津375

1.党悟社和周恩来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375

2.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377

(三十二)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二大”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80

1.“一大”的理论贡献380

2.“二大”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道路的科学估量383

(三十三)初步共产主义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390

1.初步共产主义者的理论武装水平390

2.俄国社会主义模式396

3.对中国社会主义之路的最初思考404

(三十四)早期社会主义探索的文化心理408

1.社会主义之中国内部文化源409

2.多重的心理障碍415

3.社会主义思想之中西会通和旧传统的决裂417

(三十五)没有完结的传播和探索420

1.人民出版社的三种“丛书”420

2.《向导》创刊和各种刊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422

3.秘密党员和“今日派”424

4.马克思主义进入课堂425

5.纪念马克思的宣传高潮426

6.马克思主义向全国各地辐射427

附录:我国早期介绍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论著要目4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