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程地质手册 第5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工程地质手册 第5版
  • 《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21642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386页
  • 文件大小:179MB
  • 文件页数:1425页
  • 主题词:工程地质-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工程地质手册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1

第一章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1

第一节 地貌单元的分类1

第二节 构造、剥蚀地貌2

第三节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3

第四节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4

第五节 河流堆积地貌5

第六节 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5

第七节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6

第八节 海成地貌6

第九节 冻土地貌7

第十节 岩溶(喀斯特)地貌8

第十一节 冰川地貌9

第十二节 风成地貌10

第十三节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特征11

一、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11

二、主要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12

第二章 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12

第一节 地质构造12

一、沉积岩的原生构造12

二、褶皱13

三、裂隙(节理)14

四、断层14

第二节 岩体结构15

一、结构面和结构体15

二、岩体结构的类型及其特征15

第三章 岩土分类及其鉴别特征16

第一节 岩石的分类16

一、岩石按成因分类16

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19

三、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19

四、岩石按软化程度分类20

五、岩体按完整程度分类20

六、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21

七、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分类21

八、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21

第二节 土的分类21

一、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分类21

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的分类23

三、行业标准《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13的分类25

四、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SL 237—1999的分类26

五、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93—2017的分类28

六、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 40—2007的分类32

第三节 土的野外鉴别36

一、碎石土密实程度的野外鉴别(表1-3-32)36

二、砂土的野外鉴别(表1-3-33)36

三、黏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表1-3-34)36

四、新近沉积土的野外鉴别(表1-3-35)36

五、细粒土的简易鉴别(表1-3-36)36

六、有机质土的野外鉴别(表13-18)36

第四节 岩石的野外鉴别38

一、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划分(表1-3-37)38

二、岩体完整程度等级划分(表1-3-8)38

三、岩体根据结构类型划分(表1-2-4)38

四、岩石按风化程度划分(表1-3-6)38

主要参考文献39

第二篇 工程勘察40

第一章 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40

第一节 工程勘察的基本技术准则40

一、工程重要性等级40

二、场地等级40

三、地基等级41

四、岩土工程勘察等级41

第二节 勘察阶段41

一、勘察阶段的划分41

二、各勘察阶段的勘察目的、方法42

第三节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3

一、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和要求43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43

三、极限状态设计原则43

第二章 工程地质测绘45

第一节 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45

一、测绘范围和测绘比例尺45

二、测绘精度要求46

三、观测点、线布置46

第二节 测绘的准备工作47

一、资料搜集和研究47

二、踏勘47

三、编制测绘纲要47

第三节 测绘方法48

一、像片成图法48

二、实地测绘法48

三、测绘对象的标测方法49

第四节 测绘内容49

一、地貌49

二、地层岩性49

三、地质构造50

四、不良地质作用50

五、第四纪地质51

六、地表水和地下水51

七、建筑砂石料52

第五节 资料整理53

一、检查外业资料53

二、编制图表53

第三章 遥感影像解译53

第一节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53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53

二、遥感的类型53

三、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适用范围54

四、遥感影像在工程地质的应用54

第二节 遥感解译的内容和方法54

一、准备工作55

二、初步解译55

三、外业验证调查与复核解译56

四、最终解译和资料编制57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解译57

一、解译的概念57

二、直接解译标志57

三、间接解译标志58

第四节 地形、地貌和地物的解译61

一、地形、地物解译61

二、地貌的解译62

第五节 岩石和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62

一、岩浆岩解译63

二、沉积岩解译63

三、变质岩解译64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65

第六节 地质构造的解译66

一、水平岩层的解译66

二、倾斜岩层的解译66

三、褶皱的解译67

四、断裂构造的解译68

第七节 不良地质作用的解译69

一、滑坡和错落的解译69

二、危石、落石和崩塌的解译69

三、岩堆的解译70

四、泥石流的解译70

五、岩溶的解译70

六、采空区的解译70

七、液化(喷水冒砂)的解译70

八、风沙的解译71

九、盐渍土的解译71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71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71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72

一、数据的输入、存贮、编辑功能72

二、操作运算(72) 三、数据的查询、检查72

四、应用分析(72) 五、数据显示,结果输出72

六、数据更新72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72

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目标73

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73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实体框架75

四、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75

五、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75

六、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75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勘察行业中的应用75

一、数据管理75

二、工程地质分析及应用76

三、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及可视化76

四、成果生成与输出76

第五章 地球物理勘探77

第一节 电法勘探79

一、电阻率法79

二、充电法85

三、自然电场法86

四、激发极化法87

第二节 电磁法勘探87

一、频率电磁测深法87

二、瞬变电磁法(TEM)88

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89

四、探地雷达(GPR)90

第三节 地震勘探92

一、直达波法(透射波法)92

二、反射波法92

三、折射波法95

四、瑞雷波法97

第四节 声波探测99

一、基本探测方法99

二、声波探测的应用100

第五节 层析成像101

一、弹性波层析成像101

二、电磁波层析成像102

三、电阻率层析成像102

第六节 管波探测103

一、方法的优缺点103

二、基本原理103

三、外业工作方法104

四、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105

五、管波探测法解释成果的应用107

第七节 综合测井107

一、电测井107

二、声波测井109

三、放射性测井110

四、电视测井111

五、其他测井方法112

第八节 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112

第六章 勘探与取样115

第一节 探槽与探井115

一、探槽115

二、探井115

三、编录要求115

第二节 钻孔116

一、钻进方法116

二、钻机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性能117

三、岩石的可钻性及其分类118

四、泥浆性能指标及配制120

五、技术要求及编录121

六、复杂地层钻进要点122

七、水上钻探123

八、冰上钻探124

第三节 取土器和取样技术125

一、取土器的设计要求125

二、取土器的基本技术参数125

三、取土器的种类128

四、不扰动土试样的采取方法132

五、取样质量要求133

第七章 勘探点的测量134

第一节 基本要求134

一、测量内容134

二、测量要求135

第二节 经典测量方法135

一、测量坐标的方法和要求135

二、测量高程的方法和要求137

第三节 卫星导航测量技术139

一、卫星导航系统简介139

二、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与方法140

三、常用的卫星导航测量技术141

四、GNSS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142

主要参考文献142

第三篇 岩土测试145

第一章 室内试验145

第一节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145

一、基本物理性质指标145

二、黏性土的可塑性指标149

三、颗粒组成和砂土的密度指标150

四、透水性指标150

五、土的击实性指标151

六、土的承载比(CBR)指标152

七、土的热物理指标153

第二节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156

一、压缩性156

二、抗剪强度163

三、侧压力系数和泊松比169

四、孔隙水压力系数170

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灵敏度171

第三节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172

第四节 有关土的经验数据174

一、经验数据(表3-1-19~表3-1-26)174

二、土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类178

第五节 土的动力特性试验179

一、试验目的和方法179

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180

第六节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82

一、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182

二、岩石的力学性质183

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184

第二章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89

第一节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应用范围和影响因素189

一、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技术特点189

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影响因素190

三、国内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类型及规格191

四、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适用范围191

第二节 圆锥动力触探的试验方法192

一、试验设备192

二、设备安装192

三、试验技术要点192

第三节 试验资料的整理193

一、触探指标193

二、触探曲线195

第四节 试验成果的应用195

一、利用触探曲线进行力学分层195

二、评价地基土的密实度或状态195

三、评价地基承载力197

四、确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201

五、确定单桩承载力204

六、确定抗剪强度204

七、地基检验和确定地基持力层205

第三章 标准贯入试验206

第一节 标准贯入试验的测试方法207

一、设备组成及设备规格207

二、试验要点207

三、影响因素及其校正208

第二节 试验成果的应用210

一、确定砂土的密实度210

二、确定黏性土的状态和无侧限抗压强度211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212

四、确定土的抗剪强度214

五、确定土的变形参数216

六、估算单桩承载力218

七、计算剪切波速222

八、评价砂土液化223

第四章 静力触探223

第一节 静力触探的贯入设备224

一、加压装置224

二、反力装置224

第二节 探头224

一、探头的工作原理224

二、探头的结构225

三、探头的标定226

四、新型传感器探头227

第三节 量测记录仪器228

一、电阻应变仪228

二、自动记录仪228

第四节 现场试验229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29

二、现场实测工作229

第五节 成果的整理230

一、各种触探参数的计算230

二、划分土层及绘制剖面图231

三、土层的触探参数计算与取值231

四、归一化超孔压曲线绘制232

第六节 成果的应用232

一、应用范围232

二、土层分类232

三、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234

四、确定土的变形指标236

五、确定不排水抗剪强度Cu值237

六、确定土的内摩擦角238

七、估计饱和黏性土的天然重度238

八、确定砂土的相对密实度和确定砂土密实度的界限239

九、判别黏性土的塑性状态239

十、估算单桩承载力240

十一、前期固结压力或超固结比244

十二、检验地基加固效果和压实填土的质量244

十三、判定地震时饱和砂土液化的可能性244

十四、不同探头贯入阻力与端阻换算244

第七节 微型贯入仪244

一、主要技术指标244

二、试验操作要点245

三、测试结果的应用246

第五章 载荷试验246

第一节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246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246

二、试验要求247

三、试验资料整理249

四、成果应用251

第二节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252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252

二、试验要求253

三、试验资料整理254

四、成果应用254

第三节 螺旋板载荷试验255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255

二、试验要求256

三、试验资料整理257

四、成果应用257

第四节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260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260

二、试验要求260

三、试验资料整理261

四、成果应用261

第五节 基准基床系数的测定261

一、直接测定261

二、间接测定261

三、基准基床系数的应用262

四、其他规范的基床系数262

第六章 现场剪切试验264

第一节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264

一、一般规定264

二、现场剪切试验的布置方案及适用条件264

三、法向荷载施加要求和方法265

四、剪切荷载施加方法266

五、资料整理与计算268

六、几种野外剪切试验方法271

第二节 十字板剪切试验276

一、十字板剪切试验的设备276

二、十字板剪切仪的技术性能278

三、十字板剪切试验对探杆的要求278

四、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278

五、电阻应变式十字板剪切试验280

第三节 钻孔剪切试验282

一、试验设备及适用范围283

二、试验方法283

三、法向压力加压级别与固结时间284

第七章 旁压试验284

第一节 预钻式旁压试验284

一、试验原理及目的284

二、适用范围285

三、仪器设备285

四、试验工作及要求286

五、资料整理288

第二节 自钻式旁压试验291

一、试验原理及目的291

二、适用范围291

三、仪器设备291

四、试验工作及要求292

五、资料整理和成果应用294

第八章 扁铲侧胀试验295

第一节 扁铲侧胀试验的设备295

一、扁铲测头295

二、测控箱和率定附件295

三、气—电管路296

四、压力源296

五、贯入设备296

第二节 现场试验296

一、试验原理296

二、现场试验296

第三节 扁铲侧胀试验资料整理及成果应用297

一、试验资料整理297

二、成果应用298

第九章 波速测试303

第一节 单孔法304

一、测试仪器设备304

二、测试方法305

三、资料整理306

第二节 跨孔法307

一、测试仪器设备308

二、测试方法308

三、资料整理309

第三节 面波法310

一、测试仪器设备310

二、测试方法311

三、资料整理312

第四节 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313

第十章 岩体原位测试316

第一节 岩体变形测试316

一、承压板法316

二、钻孔变形法319

第二节 岩体强度测试320

一、现场直剪试验原理320

二、现场试验320

三、资料整理321

第三节 岩体应力测试321

一、孔壁应变法测试321

二、孔径变形法测试322

三、孔底变形法测试323

四、水压致裂法测试323

第四节 岩体原位观测324

一、地下洞室围岩收敛观测324

二、钻孔轴向岩体位移观测325

三、钻孔横向岩体位移观测325

第五节 岩体声波测试326

第十一章 地基动力参数测试326

第一节 地基的动力参数326

一、地基刚度系数327

二、地基土的阻尼327

三、地基土的惯性作用327

四、地基土的能量吸收328

五、地基土的振动模量328

第二节 模型基础动力参数测试328

一、概述328

二、测试方法331

三、数据处理333

四、地基动力参数的换算342

第三节 振动衰减测试345

一、振动衰减测试的应用345

二、测试方法345

三、测试资料分析345

第四节 地脉动测试346

一、概述346

二、测试仪器及方法347

三、数据处理348

第五节 动三轴试验349

一、动三轴试验的基本分类349

二、试验条件的选择350

三、试验的基本步骤351

四、试验成果整理与应用351

第六节 共振柱试验353

一、仪器设备353

二、试验方法353

三、试验成果整理与应用353

第七节 空心圆柱动扭剪试验356

一、设备和仪器357

二、试验方法358

三、数据处理358

第八节 弯曲元法测试360

一、设备和仪器360

二、测试方法361

三、数据处理361

第十二章 土壤氡测试362

第一节 工程分类及有关概念362

一、工程分类362

二、概念362

第二节 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及分析评价362

一、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363

二、氡浓度的分析评价及防氡措施364

第十三章 土、水腐蚀性测试和环境水质量测试365

第一节 土、水腐蚀性测试与评价365

一、取样365

二、测试项目及方法366

三、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评价370

第二节 环境水质量测试与评价379

一、取样379

二、环境水质量分类380

三、环境水试验项目和质量评价380

第十四章 土的热响应参数测试385

第一节 热物性参数385

第二节 查阅手册法388

第三节 室内试验测定390

第四节 岩土热响应现场试验391

一、测试设备391

二、测试原理391

主要参考文献392

第四篇 地基评价和计算396

第一章 设计基本原则和荷载的基本概念396

第一节 设计基本原则396

一、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396

二、设计基本原则396

三、设计表达式397

第二节 荷载的基本概念397

一、荷载分类397

二、荷载代表值397

三、荷载组合及其在地基基础设计中的应用398

第二章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400

第一节 数据分析与统计400

一、统计前的准备400

二、数据分析与统计400

第二节 岩土参数的选定403

一、基本要求403

二、可靠性估计的理论基础403

三、岩土参数的可靠性的估值404

第三节 显著性检验409

第三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410

第一节 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410

一、自重应力410

二、附加应力411

第二节 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411

一、接触压力的分布411

二、接触压力的简化计算411

第三节 应力分布的平面课题413

一、垂直线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413

二、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413

三、三角形分布的条形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414

第四节 应力分布的空间课题414

一、垂直集中力作用下地基土中应力的Boussinesq解414

二、矩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416

三、圆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419

四、荷载作用于地基内部的应力分布421

第五节 非均质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426

一、双层地基426

二、软弱下卧层顶面的应力验算428

第四章 地基变形验算429

第一节 需验算地基变形的建筑物类型及地基变形允许值429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若干规定429

二、上海等地方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431

第二节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434

一、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确定434

二、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方法计算沉降435

三、按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 08—11—2010方法计算沉降437

四、考虑应力历史的地基沉降计算437

五、大型刚性基础沉降计算438

六、特殊条件下地基沉降计算439

七、有限元法445

第三节 沉降的时间效应445

一、地基变形延续时间的经验关系445

二、按K.Terzaghi单向固结理论计算黏性土地基固结速率445

第四节 计算沉降用表447

第五章 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454

第一节 地基土承载力的基本概念454

一、定义454

二、有关术语的说明454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应考虑的因素454

四、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方法455

第二节 按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455

一、按塑性状态计算455

二、按极限状态计算456

第三节 按查表法确定地基承载力465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465

二、按公路和铁路规范466

三、按港口规范468

四、北京市平原地区471

五、天津市474

六、上海地区476

七、成都地区478

八、湖北省481

九、广东省485

十、广西壮族自治区488

主要参考文献492

第五篇 特殊性土勘察和评价493

第一章 湿陷性土493

第一节 黄土的成因、时代和分布493

一、黄土的一般特征493

二、黄土的地层划分和野外性状493

三、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工程地质分区494

第二节 黄土的基本性质496

一、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496

二、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497

三、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499

第三节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502

一、基本概念502

二、黄土湿陷性评价504

第四节 黄土地基的承载力509

一、影响黄土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509

二、黄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509

三、黄土地基承载力的宽度、深度修正510

四、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承载力511

第五节 黄土地基的变形511

一、黄土地基的变形性质511

二、黄土地基的压缩变形计算512

第六节 黄土的动力特性512

一、黄土动力特性的一般规律512

二、黄土的振陷512

第七节 新近堆积黄土514

一、新近堆积黄土的分布和野外特征514

二、新近堆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514

三、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定515

四、新近堆积黄土的地基承载力515

第八节 饱和黄土516

一、两类饱和黄土516

二、饱和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516

三、饱和黄土的地基承载力517

第九节 黄土地基的勘察517

一、对勘察工作的要求517

二、钻孔内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操作要点519

三、钻探取样时需注意的事项520

四、室内试验要求520

第十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520

一、基本原则520

二、地基处理措施521

三、防水措施521

四、结构措施521

五、建筑物沉降观测521

第十一节 其他湿陷性土521

一、湿陷性评价521

二、湿陷性土场地勘察522

三、湿陷性土的岩土工程评价523

第二章 红黏土523

第一节 红黏土的形成和分布523

一、红黏土的定义523

二、红黏土的形成条件523

三、红黏土的分布规律523

第二节 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特性524

一、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524

二、红黏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525

三、红黏土的厚度分布特征与上硬下软现象526

四、岩土接触关系特征526

五、红黏土的胀缩性526

六、红黏土的裂隙性526

七、红黏土中地下水特征527

第三节 红黏土的岩土工程分类527

一、红黏土的成因分类527

二、红黏土的状态分类527

三、红黏土的结构分类527

四、红黏土的复浸水特性分类528

五、红黏土的地基均匀性分类528

第四节 红黏土的地基勘察529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529

二、勘探工作529

三、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和观测工作530

四、取样与室内试验530

第五节 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和地基处理531

一、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531

二、红黏土的地基处理533

第三章 软土535

第一节 软土的成因类型和工程性质535

一、软土的判别标准535

二、软土的成因类型536

三、我国软土的分布536

四、软土的工程性质537

五、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538

第二节 软土地基勘察542

一、勘察基本要求542

二、勘察工作重点543

三、勘察工作量的布置543

四、试验要求544

第三节 软土地基评价545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545

二、拟建场地和持力层的选择545

三、地基承载力的确定545

四、地基变形评价546

五、地下水与施工546

六、地基处理546

第四章 填土547

第一节 填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547

一、填土的分类547

二、填土的工程性质548

第二节 填土的勘察549

一、勘察工作内容549

二、勘探与测试549

第三节 填土地基的评价550

一、填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550

二、大面积黄土质填土的利用550

三、填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550

四、填土地基的稳定性552

第四节 填土地基的利用、处理与检验552

一、填土地基的利用552

二、填土地基的处理552

三、填土地基的检验552

第五章 膨胀岩土552

第一节 膨胀岩土的判别及类型552

一、膨胀岩土的定义552

二、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征553

三、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555

四、膨胀岩土的判别557

第二节 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557

一、膨胀引起建筑物变形的条件557

二、建筑物变形的特征557

第三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勘察559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559

二、勘察方法及工作量559

三、室内试验560

四、野外测试562

第四节 膨胀土的地基评价566

一、膨胀土场地的分类566

二、膨胀潜势566

三、膨胀土地基的胀缩等级566

四、膨胀土地基的变形量566

五、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568

六、膨胀岩土地基的稳定性571

第五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工程措施571

第六章 冻土574

第一节 冻土的定名和构造574

一、冻土的定名574

二、冻土的结构和构造575

第二节 冻土的分类576

一、按冻结状态持续时间分类576

二、按冻土中的易溶盐含量或泥炭化程度分类577

三、按冻土的体积压缩系数(mr)或总含水量(w)分类578

四、冻土的工程分类578

第三节 冻土的物理力学及热学性质578

一、冻土的物理性质578

二、冻土的力学性质579

三、冻土的热学性质579

第四节 冻土的冻胀性和融沉性580

一、季节冻土和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580

二、多年冻土的融沉性582

第五节 冻土地基的勘察585

一、季节冻土地区的勘察585

二、多年冻土地区的勘察585

第六节 冻土的地基评价586

一、冻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586

二、冻土的地基评价587

第七节 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588

一、季节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588

二、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590

第七章 盐渍岩土590

第一节 盐渍岩土的形成和类型590

一、盐渍岩土的定义590

二、盐渍岩土的形成条件591

三、盐渍岩土的分布591

四、盐渍岩土的分类591

第二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性质592

一、盐渍岩的工程性质592

二、盐渍土的工程性质593

第三节 盐渍岩土的勘察595

一、应着重查明的内容596

二、盐渍土场地勘探点布置596

第四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评价597

一、盐渍岩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准则597

二、盐渍土评价的内容和方法597

第五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防护和地基处理600

一、盐渍岩土工程的防护措施600

二、盐渍土的地基处理600

第八章 混合土602

第一节 混合土的特征和分类602

一、混合土的成因和性质603

二、混合土的分类603

第二节 混合土的勘察603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603

二、勘探和原位测试604

三、室内试验604

第三节 混合土的评价605

一、混合土地基承载力评价605

二、混合土的变形评价605

三、混合土的地基稳定性评价606

四、混合土的边坡稳定性评价606

五、混合土地基的评价和处理606

第九章 污染土607

第一节 污染土的定义及危害607

一、污染土的定义和污染作用过程607

二、污染土的危害607

三、污染土性质607

第二节 污染土的勘察608

一、污染土勘察的目的和内容608

二、污染土场地和地基的勘察方法及要求609

三、污染土的试验612

第三节 污染土地基的评价612

一、污染土的识别612

二、污染土的评价612

第四节 污染土的防治和处理措施614

一、污染土的防治614

二、污染土的地基处理614

第十章 风化岩和残积土615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剖面615

一、风化剖面的划分原则615

二、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风化岩石的划分(表13-6)615

三、深圳地区花岗岩的风化剖面(表5-10-1)616

第二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察616

一、勘察重点616

二、勘探617

三、原位测试617

四、室内试验617

第三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评价618

一、风化岩和残积土岩土工程评价的要求618

二、对风化岩和残积土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618

三、花岗岩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准则618

四、边坡稳定性评价618

五、地基承载性能评价619

六、地基变形620

七、设计施工的准则和措施621

主要参考文献622

第六篇 特殊地质条件勘察和评价623

第一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23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范围和级别623

一、基本要求623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623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和深度要求624

第二节 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628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628

二、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求628

三、地质环境条件分析631

第三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32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632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632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634

第二章 岩溶和土洞636

第一节 岩溶发育的条件、规律和程度636

一、岩溶发育的条件636

二、岩溶发育的规律636

三、岩溶发育的程度637

第二节 岩溶勘察638

一、各勘察阶段的要求638

二、岩溶勘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638

第三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处理措施641

一、地基稳定性评价641

二、工程处理措施645

第四节 土洞646

一、土洞的成因分类、发育规律和形成过程647

二、土洞勘察648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处理措施649

第五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塌陷649

一、塌陷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力作用的关系649

二、塌陷区勘察650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与工程处理措施650

第三章 滑坡和崩塌651

第一节 滑坡651

一、滑坡及其产生条件651

二、滑坡勘查656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664

四、滑坡稳定性评价665

五、滑坡推力计算672

六、滑坡防治原则和措施673

第二节 崩塌676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676

二、崩塌勘查要点676

三、崩塌的工程分类677

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678

五、崩塌的防治681

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681

第四章 泥石流681

第一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681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681

二、泥石流的分类682

第二节 泥石流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686

一、密度的测定686

二、流速的计算686

三、流量的计算690

四、泥石流流体的黏度和静切力测试691

第三节 泥石流的勘察和防治692

一、泥石流的勘察和评价692

二、泥石流的防治694

第五章 采空区695

第一节 采空区的地表变形特征695

一、采空区的定义695

二、地表变形的特征695

三、地表变形的分类697

四、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698

第二节 采空区的勘察699

一、搜集资料699

二、勘察阶段划分699

三、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700

四、采空区场地的适宜性评价705

五、防止地表移动和建筑物变形的措施710

第三节 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和评价712

一、小窑采空区的地表特征712

二、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工作712

三、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712

第六章 地面沉降713

第一节 地面沉降规律、特点和危害713

一、地面沉降的规律和特点713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715

第二节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715

一、地面沉降调查715

二、地面沉降监测716

第三节 地面沉降预测和防治719

一、预测地面沉降量的估算方法719

二、地面沉降的防治721

第七章 地震721

第一节 强震区地震效应与抗震设防721

一、强震区的地震效应721

二、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722

三、抗震设防的“双轨制”722

四、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725

五、地震影响系数726

第二节 场地与地基728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728

二、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728

三、卓越周期731

四、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732

五、地基土与震害的关系732

六、强震区的岩土工程勘察735

第三节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震动液化735

一、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735

二、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736

三、液化势的宏观判别与初判737

四、液化势的微观判定738

五、液化指数与液化等级742

六、抗液化措施743

第四节 断裂的地震效应745

一、概述745

二、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745

三、断裂勘察746

四、断裂的地震效应评价746

主要参考文献747

第七篇 各类工程勘察和评价749

第一章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749

第一节 一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749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749

二、初步勘察749

三、详细勘察750

第二节 高层建筑752

一、高层建筑的分类752

二、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754

三、高层建筑的荷载特点755

第三节 高层建筑勘察方案布设755

一、天然地基755

二、桩基757

三、复合地基758

四、基坑工程758

第四节 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758

一、室内试验758

二、原位测试760

第五节 高层建筑地基评价和计算760

一、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760

二、地基承载力计算和评价760

三、高层建筑地基沉降计算762

四、高层建筑整体倾斜预测分析762

第二章 动力机器基础763

第一节 动力机器种类及其扰力对地基土的作用763

一、动力机器的种类及其扰力763

二、动力机器扰力对地基的作用763

第二节 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和勘察要求765

一、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765

二、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要求765

三、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内容765

第三节 动力机器基础的地基评价767

一、地基强度的评价767

二、基岩地基的评价768

三、动力机器基础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768

第三章 地下工程775

第一节 人工洞室的勘察776

一、洞室位置的选择776

二、勘察工作776

第二节 人工洞室的围岩稳定性评价783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783

二、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783

三、几类特殊洞室稳定性评价中的注意事项812

第三节 天然洞室的勘察814

一、天然洞室的勘察814

二、天然洞室的稳定性评价814

第四章 水上工程816

第一节 水上工程的分类及特点816

一、水上工程的分类816

二、水上工程的特点819

第二节 水上工程勘察819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要点820

二、初步设计阶段勘察要点821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要点824

四、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注意问题826

第三节 水上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827

一、稳定性评价827

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评价828

第四节 珊瑚礁829

一、地形地貌830

二、岩土性质831

三、岩土工程勘察834

四、地基方案835

第五章 核电厂837

第一节 概述837

一、核电厂物项重要性分类837

二、核电厂勘察设计阶段的划分838

三、核电厂厂址选择准则838

四、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主要问题839

第二节 核电厂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839

第三节 核电厂的勘察要点840

第四节 核电厂厂址和地基评价846

一、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846

二、可行性研究阶段846

三、设计阶段846

第五节 几个专门问题的评价851

一、能动断层851

二、设计地震动851

三、地基土液化判别852

第六节 核电工程勘察的质量保证要求853

第六章 线路、机场飞行区和桥涵854

第一节 线路地基勘察854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854

二、铁路路基勘察863

三、公路路基勘察867

第二节 机场飞行区地基勘察875

一、机场飞行区设计要求875

二、飞行区勘察要求877

第三节 桥涵地基勘察883

一、桥涵的设计要求883

二、桥涵地基的勘察884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堆场887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及主要岩土工程问题887

一、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887

二、固体废弃物堆场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888

三、固体废弃物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889

第二节 垃圾填埋场889

一、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和组成889

二、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890

三、垃圾填埋场的主体工程893

四、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勘察894

五、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评价897

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897

第三节 工业废渣堆场898

一、工业废渣堆场的组成和规模898

二、坝址和堆场(库区)的选择原则898

三、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899

四、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评价903

五、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04

第八章 既有建筑物904

第一节 既有建筑物的特点904

一、结构特点904

二、地基特点905

第二节 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增层)、纠倾和加固的勘察905

一、勘察要求905

二、资料搜集906

三、现场调查906

四、勘察工作布置原则907

五、勘探方法及技术要求907

六、室内土工试验要求907

第三节 资料整理及地基评价计算908

一、资料整理908

二、地基承载力评价908

三、承载力计算909

四、地基变形分析910

第九章 罐、塔、仓等构筑物910

第一节 罐类构筑物910

一、罐类构筑物的特点910

二、岩土工程勘察911

三、储罐地基的变形分析913

四、沉降和位移观测919

第二节 塔类构筑物920

一、塔类构筑物的特点920

二、岩土工程勘察920

三、地基变形分析921

第三节 仓类构筑物和卫星地面站923

一、仓类构筑物923

二、卫星地面站924

第十章 造地工程924

第一节 概述924

一、造地工程分类924

二、造地工程主要岩土工程问题925

第二节 造地工程测量926

一、控制测量要求926

二、施工测量要求927

第三节 造地工程勘察928

一、勘察阶段及要求928

二、勘察手段930

三、勘探工作布置931

四、室内试验932

五、水文地质勘察932

六、料源勘察933

七、造地工程岩土工程评价933

第四节 造地工程地基设计934

一、原场地地基处理设计934

二、填筑地基设计936

三、边坡工程设计938

四、排水工程设计939

第五节 造地工程检测与监测941

一、质量检测941

二、工程监测942

第六节 变形计算及工后沉降预测943

一、地基变形分析943

二、工后沉降预测944

主要参考文献945

第八篇 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948

第一章 浅基础948

第一节 地基及基础的主要类型948

一、地基的主要类型948

二、基础的主要类型948

第二节 各类浅基础的适用条件及建筑物浅基础类型选择949

一、各类浅基础的适用条件949

二、建筑物基础类型的选择951

第三节 浅基础设计952

一、设计步骤952

二、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的设计952

三、扩展基础的设计955

四、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的设计956

五、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956

六、岩石锚杆基础的设计958

第二章 深基础960

第一节 深基础的分类960

一、深基础的类型960

二、桩的分类960

三、桩型选择960

第二节 桩基勘察要点963

一、勘察基本要求963

二、勘察工作的布置原则963

三、勘察方法的选择964

四、勘察评价964

第三节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964

一、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964

二、桩基水平承载力984

三、桩的抗拔承载力986

四、桩的负摩阻力988

第四节 桩基沉降计算989

一、桩基沉降验算要求989

二、桩基沉降计算方法989

第五节 成桩可能性和成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990

一、预制桩990

二、灌注桩992

第六节 单桩静载荷试验992

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992

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999

三、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1001

四、自平衡法静载试验1003

第七节 基桩检测1007

一、低应变反射波法1007

二、高应变法1011

三、声波透射法1015

四、钻芯法1018

第八节 沉井1022

一、沉井勘察要点1022

二、沉井下沉验算和沉井基础稳定性验算1022

三、沉井施工可能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024

第三章 基坑工程1025

第一节 概述1025

一、基坑开挖的分类、工作内容和程序1025

二、基坑工程基本要求1025

三、支护结构的类型与适用条件1030

四、信息化施工法和监理1037

第二节 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1037

一、勘察准备阶段1037

二、勘察应解决的主要问题1037

三、勘察工作布置1037

四、室内试验项目1038

五、水文地质勘察1038

六、周边环境调查内容1038

七、勘察报告内容1039

第三节 基本计算1039

一、作用于支护结构的荷载1039

二、土压力1039

三、基坑稳定性1045

第四节 支护结构设计1053

一、放坡开挖、坡面保护与坡体加固1053

二、土钉支护1056

三、水泥土重力式挡土结构1061

四、桩墙支护结构1064

五、围筒式支护结构1067

六、锚杆1068

七、内支撑1074

第五节 基坑监测1078

第六节 基坑变形与防治措施1079

一、基坑变形控制与报警值1079

二、对基坑变形控制的不利因素1082

三、基坑变形控制的技术措施1083

四、应急措施1083

第四章 边坡工程1083

第一节 概述1083

一、边坡工程分类1083

二、边坡工程安全等级1084

三、边坡力学参数取值1086

第二节 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1088

一、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1088

二、边坡破坏的基本形式1089

三、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1089

四、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校核1102

五、边坡稳定性评价标准1103

第三节 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计算1104

一、侧向土压力计算1104

二、侧向岩石压力计算1104

三、岩土边坡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侧向岩土压力计算1105

第四节 边坡支护设计1106

一、重力式挡墙1107

二、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1109

三、锚杆(索)1110

四、锚杆(索)挡墙1112

五、岩石锚喷护面1114

六、加筋土挡墙1114

七、抗滑桩1115

八、边坡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123

第五节 边坡变形的控制与工程监测1124

一、边坡变形的控制1124

二、边坡工程监测1125

第五章 地基处理1126

第一节 换填垫层法1132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32

二、设计计算1133

三、质量检验1135

第二节 预压法1136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36

二、设计计算1136

三、质量检验1144

第三节 夯实地基1145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45

二、设计计算1146

三、质量检验1148

第四节 振冲法1149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49

二、设计计算1150

三、质量检验1152

第五节 砂石桩法1153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53

二、设计计算1153

三、质量检验1155

第六节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1156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56

二、设计计算1157

三、质量检验1159

第七节 夯实水泥土桩1160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60

二、设计计算1160

三、质量检验1162

第八节 水泥土搅拌法1162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62

二、设计计算1163

三、质量检验1166

第九节 高压喷射注浆法1167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67

二、设计计算1167

三、质量检验1169

第十节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1170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70

二、设计计算1170

三、质量检验1173

第十一节 柱锤冲扩桩法1174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74

二、设计计算1174

三、质量检验1175

第十二节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1176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76

二、设计计算1177

三、质量检验1179

第十三节 石灰桩法1179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79

二、设计计算1180

三、质量检验1180

第十四节 组合型地基处理1181

一、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1181

二、组合型复合地基的设计1181

三、组合型复合地基的检验1183

第十五节 桩网复合地基1183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1183

二、设计计算1183

三、质量检验1186

第六章 现场检验与监测1187

第一节 概述1187

一、现场检验的目的与内容1187

二、现场监测的目的与内容1187

三、现场检验与监测方法1188

第二节 基槽(坑)检验1188

一、基槽检验的一般要求1188

二、基槽的防护处理1189

三、基槽的局部处理措施1189

第三节 沉降观测1190

一、建筑沉降观测1190

二、基坑回弹观测1192

三、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1193

四、建筑场地沉降观测1194

第四节 位移观测1195

一、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1195

二、建筑物水平位移观测1197

三、建筑物裂缝观测1199

四、建筑场地滑坡观测1200

第五节 土中孔隙水压力观测1201

一、观测设备1201

二、埋设方法1202

三、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利用1203

第六节 深基坑工程监测1203

一、监测内容、对象与方法1203

二、监测范围与监测项目的选择1203

三、监测工作的要求1204

主要参考文献1206

第九篇 地下水1209

第一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1209

一、水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1209

二、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1210

三、泉的类型及其特征1211

第二章 地下水的性质及分析评价1213

第一节 地下水的性质1213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1213

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1214

第二节 地下水水质分析1214

一、水质分析种类1214

二、水质分析表示方法1215

三、水质分析审核1217

四、取水试样要求1218

第三节 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1219

一、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环境因素1219

二、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评价1220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1220

一、地下水污染的概念1220

二、污染源与污染物1220

三、地下水的污染途径1222

四、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监测1223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试1230

第一节 地下水流向流速的测定1230

一、地下水流向的测定1230

二、地下水流速的测定1230

第二节 抽水试验1233

一、抽水试验的目的、方法和要求1233

二、抽水试验资料整理1234

三、水文地质参数计算1235

四、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1235

五、抽水试验的设备仪器1240

第三节 压水试验1240

一、压水试验的目的1240

二、压水试验的方法和类型1240

三、压水试验的主要参数1240

四、钻孔压水试验现场试验1244

五、压水试验成果整理1245

六、压水试验设备及要求1247

第四节 注水(渗水)试验1247

一、钻孔注水试验1247

二、试坑注水(渗水)试验1250

第四章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1253

第一节 渗透变形及其防治1253

一、流土(砂)1253

二、管涌1255

三、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失1257

四、渗透变形的防治1258

五、基坑突涌1259

第二节 地下水对边坡和基坑工程的影响1260

一、对支护结构物上的土压力和水压力的影响1260

二、地下水对支护体系中整体稳定性的影响1263

第三节 地下水对结构的上浮作用1264

一、抗浮设计基本原则1264

二、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1265

三、地下水对基础浮力的确定1266

第五章 地下水控制1267

第一节 概述1267

第二节 工程降水设计1267

一、工程降水设计的一般规定1267

二、工程降水方法设计与施工1268

三、降水设计计算1277

四、降水出水量估算1278

五、降水水位预测1281

第三节 止水帷幕1283

一、止水帷幕设计的原则、依据和主要内容1283

二、止水帷幕的设计与施工1284

第四节 降水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1292

一、降水影响范围与地面沉降1292

二、防止降水不利影响的措施。1293

三、水土资源保护1293

主要参考文献1293

附录1295

附录Ⅰ 地层符号1295

1.地层与地质年代表1295

2.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1296

附录Ⅱ 岩层倾角换算表1296

1.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不一致时的倾角换算表1296

2.纵横比例尺不同时的倾角换算表1297

附录Ⅲ 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1298

1.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1298

2.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1300

附录Ⅳ 国内外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主要相关技术标准目录1305

1.国家标准1305

2.建筑工程行业标准1317

3.城市建设行业标准1321

4.电力工程行业标准1322

5.水利电力工程行业标准1323

6.冶金、有色冶金行业标准1328

7.铁道行业标准1330

8.交通(公路)行业标准1332

9.交通(水运)行业标准1333

10.煤炭行业标准1334

11.石油行业标准1334

12.石化行业标准1334

13.化工行业标准1334

14.其他行业标准1335

1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1336

16.我国地方标准1337

17.国外岩土工程技术标准(部分)1357

索引1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