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管士光文存 第2卷 唐人大有胡气 智慧的灵光 千古往事千古书 中国文史人物故事 三篇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管士光文存 第2卷 唐人大有胡气 智慧的灵光 千古往事千古书 中国文史人物故事 三篇
  • 管士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7164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60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管士光-文集;社会科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管士光文存 第2卷 唐人大有胡气 智慧的灵光 千古往事千古书 中国文史人物故事 三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唐人大有胡气——异域文化与风习在唐代的传播与影响3

引言3

第一章 人类历史上,有那样一个使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的时代5

第一节 建国与贞观、开元之治5

第二节 长安——一个国际性的都市8

第三节 唐君主——“天可汗”10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与“香料之路”13

第五节 各地“胡人”纷纷来到内地15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25

第二章 唐代社会所存在的异域情调与风气26

第一节 “胡气”——一种社会风尚26

第二节 服饰与饮食31

第三节 建筑、生活器皿及其他38

第四节 马球与双陆46

第三章 反映在唐代文化艺术中的异域情调与风格58

第一节 音乐58

第二节 舞蹈与歌舞戏68

第三节 诗歌、笔记及传奇75

第四节 绘画及其他82

第四章 宗教及宗教文化87

第一节 来自西方的宗教87

第二节 佛教的兴盛93

第三节 与佛教有关的几种社会风俗98

第四节 宗教文化102

最后的几句话111

智慧的灵光——中国古代哲学115

引言115

一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117

(一)孔子117

1.“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仁”的学说118

2.“畏天命”和“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119

3.“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的认识论120

4.“执两用中”和“过犹不及”——孔子的中庸之道121

(二)墨子及后期墨家122

1.“非命”与“天志”、“明鬼”——墨子的世界观123

2.“必以众之耳目之实”——墨子的唯物主义经验论124

3.“兼以易别”——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125

4.墨子思想的修正与发展——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126

(三)老子和庄子128

1.“道,可道,非恒道”与“道”生万物——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129

2.“反者道之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30

3.“物物者非物”——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131

4.“齐是非”、“齐万物”——庄子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132

(四)孟子134

1.“四端”与“四德”——孟子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134

2.尽心、知性、知天——孟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135

(五)惠施和公孙龙136

1.“合同异”——惠施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136

2.“离坚白”——公孙龙的绝对主义哲学思想138

(六)荀子139

1.“明于天人之分”——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40

2.“缘天官”和“征知”——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141

3.“学至于行之而止”——荀子的知行观142

(七)韩非143

1.“道理相应”——韩非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43

2.注重“参验”——韩非的唯物主义认识论144

3.“事有利害,物有生死”——韩非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45

二 独尊儒术: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147

(一)董仲舒148

1.“天人同类”和“天人感应”——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149

2.“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形而上学思想151

(二)王充153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54

2.“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的唯物主义形神观和无神论156

3.“疾虚妄”、“重效验”——王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157

三 玄学及其内部争论: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160

(一)王弼161

1.“以无为本”——王弼唯心主义本体论161

2.“静为躁君” ——王弼形而上学的动静观162

3.“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象”——王弼的唯心主义认识论163

(二)裴頠与欧阳建164

1.“至无者,无以为生”——裴頠的“崇有”论164

2.“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欧阳建的“言尽意”论165

(三)郭象167

1.“万物独化于玄冥”——郭象的唯心主义本体论167

2.“冥而忘迹”和“冥此群异”——郭象的神秘主义认识论168

四 佛学与反佛思潮: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169

(一)佛教主要流派及其思想169

1.“般若”学与“涅槃”学——南北朝时期的佛教169

2.“天台”、“法相”、“华严”、“禅宗”——隋唐佛教四大宗派172

(二)范缜177

1.“盛称无佛”和“日服千人”——范缜与崇佛者的两次大论战177

2.“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神灭论》的主要思想178

(三)韩愈180

1.“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韩愈的“道统”论180

2.“性之品有上中下三”——韩愈的“性三品”说182

3.“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韩愈的“圣人”史观182

(四)柳宗元、刘禹锡183

1.“元气自动”——柳宗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83

2.天与人“不相预”——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185

3.万物“乘气而生”——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86

4.“天与人交相胜”——刘禹锡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87

五 元气本体论:宋明哲学之一190

(一)张载190

1.“虚空即气”——张载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91

2.“一物两体”——张载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92

3.“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张载的认识论194

(二)陈亮、叶适196

1.“道在事中”——陈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196

2.“勉强行道大有功”——陈亮的功利主义社会历史观198

3.“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叶适的唯物主义世界观199

4.“弓矢从的”——叶适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00

(三)王廷相201

1.“理根于气”和“气化”——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辩证法思想202

2.“博于外而尤精于内,讨诸理而尤达于事”——王廷相的认识论204

六 理学唯心主义:宋明哲学之二206

(一)程颢、程颐206

1.“惟理为实”——二程的唯心主义本体论206

2.“致知在格物”——二程的认识论208

(二)朱熹209

1.“理本气末”和“理先气后”——朱熹的唯心主义本体论209

2.“理主动静”和“定位不易”——朱熹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211

3.“即物而穷其理”和“心包万理”——朱熹唯心主义认识论213

4.“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和“存天理,去人欲”——朱熹的人性论和道德观214

七 心学唯心主义:宋明哲学之三217

(一)陆九渊217

1.“万物皆备于我”和“心即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217

2.“切己自反”和“存心去欲”——陆九渊的先验主义认识论218

3.“鹅湖之会”与书信论辩——陆九渊与朱熹哲学之异同219

(二)王守仁220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221

2.“致良知”而“不假外求”——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223

3.“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知行观224

八 旧哲学的总结: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226

(一)王夫之226

1.“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27

2.“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王夫之的辩证发展观228

3.“能必副其所”和“行可兼知”——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30

(二)戴震232

1.“理者,存乎欲者也”——戴震的伦理观232

2.“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戴震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34

千古往事千古书——中国古代历史学239

一 古代史学的童年时期——先秦至汉初239

(一)史学的兴起239

1.远古的神话239

2.最初的历史记载241

3.最早的史官244

(二)春秋战国时的史学246

1.《春秋》:标志着史学著作的正式出现246

2.《左传》和《国语》248

3.先秦时期的其他史书254

(三)诸子百家的史论及其影响256

二 古代史学的发展时期——两汉至唐初263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264

1.《史记》的作者264

2.《史记》是怎样一部书?266

3.《史记》所表现的历史思想270

4.《史记》:一部文学名著274

5.《史记》的续补及注释277

(二)《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77

1.《汉书》的作者277

2.《汉书》的编纂体例278

3.《汉书》的特点和价值280

(三)《三国志》283

1.《三国志》的作者283

2.《三国志》概述283

3.《三国志》的地位与影响286

(四)《后汉书》287

1.范晔其人287

2.《后汉书》概述288

3.《后汉书》的思想特点与影响290

(五)南北朝的三部史书292

1.《宋书》292

2.《南齐书》294

3.《魏书》296

(六)初唐八史299

1.《梁书》299

2.《陈书》300

3.《北齐书》301

4.《周书》302

5.《隋书》302

6.《晋书》304

7.《南史》和《北史》307

(七)刘知几及其《史通》308

1.《史通》的作者刘知几309

2.《史通》论述的主要问题310

3.《史通》的意义与影响314

三 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中唐至元315

(一)《通典》:政书体史书的开山之祖315

1.杜佑与《通典》的编撰316

2.《通典》在体例上的新贡献317

3.杜佑的史学思想318

4.《通典》的影响320

(二)中晚唐时期的几部地理志著作321

1.《元和郡县志》321

2.《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322

3.《蛮书》322

(三)北宋的几部正史323

1.《旧唐书》和《新唐书》323

2.《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327

(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329

1.《资治通鉴》的作者及其编撰过程329

2.《资治通鉴》的编撰特点和历史价值331

3.《资治通鉴》的缺点与不足333

4.《资治通鉴》的影响及注本334

(五)南宋史著:《通志》及其他336

1.《通志》:南宋最著名的一部史书336

2.南宋的其他几部史书339

(六)元代官修史书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341

1.元代的官修史书341

2.马端临的《文献通考》345

四 古代史学的衰落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348

(一)明清官修史书349

1.《元史》349

2.《明实录》350

3.《大明会典》351

4.《明史》——“正史”的殿军352

(二)明清之际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354

1.黄宗羲与《明儒学案》354

2.顾炎武与《日知录》355

3.王夫之与《读通鉴论》356

(三)乾嘉学派:清代三大考史名著358

1.王鸣盛及《十七史商榷》359

2.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359

3.赵翼与《廿二史札记》360

(四)古代史学的句号:章学诚的《文史通义》362

1.研究历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362

2.史学三要素,以“义”为贵363

3.方志为史364

4.“三长”之外,还有史德364

5.其他一些史学观点365

五 尾声:近、现代史学概说366

中国文史人物故事(三篇)371

苏武和李陵371

前言371

一 不眠之夜372

二 出使匈奴377

三 祸从天降382

四 宁死不屈387

五 坚持斗争394

六 北海牧羊399

七 草原春意404

八 祸不单行409

九 李陵被俘412

十 老友劝降418

十一 夜访汉使423

十二 光荣归汉428

十三 尾声432

唐玄宗与杨贵妃434

前言434

一 贵妃入宫435

二 百花园里440

三 将相之间444

四 沉香亭边449

五 宫中饮酒454

六 贵妃被贬459

七 献发表心464

八 七夕之誓471

九 禄山叛乱478

十 玄宗西逃483

十一 马嵬之变489

十二 思念深深495

十三 尾声501

岑参502

前言502

一 草堂松风503

二 献赋京城508

三 生活的转折515

四 边塞之路520

五 塞上风云528

六 长安交游535

七 二入边塞542

八 “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547

九 蜀道难552

十 最后的岁月5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