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
  • 马国钧著 著
  • 出版社: 中央党校
  • ISBN:978750353754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篇3

第一章 “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3

第一节 指导思想的现代化3

一 建党理念的重大转变3

二 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6

三 治理方式的深度调整8

第二节 队伍素质的时代化11

一 队伍素质的重要作用11

二 承担执政职责的必然要求15

三 功能强化的重要途径17

第三节 党内生活的民主化19

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所系20

二 践行建党理念的本质规定24

三 党内运行机制必须民主化27

第四节 执政方式的法制化31

一 为什么必须改革党的执政方式31

二 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性保证33

三 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35

第二章 党的建设与党的现代化37

第一节 现代政党及其主要功能37

一 现代政党的特点38

二 现代政党的功能40

第二节 政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43

一 为什么提政党的现代化43

二 政党现代化的概念界定47

三 政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51

第三节 世界政党现代化的走势54

一 政党现代化的客观依据55

二 政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57

三 当代政党现代化的趋向63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67

一 革命党建设的显著成就68

二 领导党建设的跌宕起伏74

三 执政党建设的全面启动78

队伍素质篇87

第三章 素质时代化的必然性87

第一节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87

一 应对世界多极化挑战的要求87

二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要求89

三 迎接新科技革命时代的要求93

第二节 执政使命的本质规定96

一 对领导能力提出了急切要求97

二 对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01

三 对统领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104

第三节 优化队伍的现实需要107

一 文化素质偏低108

二 理想信念动摇111

三 脱离群众严重112

第四节 队伍素质的宏观预测114

一 政治信念的坚定性115

二 知识占有的高层性116

三 业务素质的综合性116

四 个性心理的健康性117

第四章 继续强化科学理论武装119

第一节 理论武装的特殊重要性119

一 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119

二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121

三 党自身建设现代化的重大举措123

第二节 彰显意识形态的包容性125

一 把握指导思想的丰富内涵125

二 解析意识形态的巨大张力128

三 创新宣传工作的运行机制131

第三节 着重解决各种实际问题133

一 在武装思想上取得新成效133

二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35

三 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37

第五章 努力提高党的队伍素质140

第一节 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新知识培训140

一 新知识培训的主要内容140

二 新知识培训的方式方法141

三 加强各级党校师资队伍建设148

第二节 不断增强全党的整体执政能力149

一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而迫切149

二 积极提高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151

三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154

第三节 加强对党的队伍的管理和监督156

一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156

二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158

三 加强对党的队伍的严格管理160

第六章 积极优化党的队伍构成162

第一节 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过程162

一 公开选拔各级党政领导干部162

二 对企事业干部实行契约管理165

三 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167

第二节 让群众民主选择自己的负责公仆170

一 当前选拔干部的薄弱环节170

二 构建干部工作的民主机制172

第三节 增强吸纳社会优秀分子的能力175

一 社会阶层变化是调整党的队伍构成的客观依据176

二 新的社会阶层的特点及其与党的现代化的关系177

三 积极提高各级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资源的能力179

第四节 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对策182

一 不称职干部难下的危害183

二 确认不称职干部的标准184

三 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机制188

第五节 加大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力度190

一 不合格党员的主要特征及出现的新变化190

二 不合格党员不能及时出党的原因及危害191

三 建立畅通党员队伍出口和自我纯洁机制192

党内民主篇197

第七章 党内民主的特殊重要性197

第一节 执政环境的客观要求197

第二节 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201

一 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

二 人民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203

三 保持先进的重要制度保证205

四 固本强基的重要战略举措206

第三节 执政活力的必然要求213

一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活力之源213

二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正气之源216

三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能力之源217

第八章 党内领导体制的民主化221

第一节 改革党内的领导体制221

一 现行党内领导体制分析221

二 党内领导体制的新格局225

三 改革党的代表大会制度232

第二节 完善党内的选举制度237

一 扩大差额比例238

二 改进提名方式240

三 引入竞争机制242

四 完善相关制度243

第三节 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246

一 党员民主权利的本质属性246

二 党员民主权利的基本内容248

三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251

第九章 党内民主运行的程序化255

第一节 程序民主的特殊重要性255

一 民主二元分化及其困境256

二 程序民主的功能与作用258

三 推进党内民主的程序化261

第二节 党内关系协调的程序化266

一 处理上级与下级关系的程序建设267

二 协调班子与成员关系的程序安排274

第三节 党内重大决策的程序化280

一 调整大政方针的程序化要求280

二 决定重大问题的程序化路径283

三 明确干部任免的程序化规定285

执政方式篇291

第十章 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化291

第一节 政党执政方式的价值分析291

一 执政方式与合法性基础293

二 执政方式与执政的能力296

三 执政方式与政治民主化30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沿革301

一 战争时期的有益尝试301

二 建国初期的初步实践304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大曲折306

四 发展时期的科学选择308

第三节 执政方式改革的目标模式314

一 影响执政方式的基本因素315

二 西方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模式317

三 新形势下党的执政方式构架319

第十一章 担起领导人民执政的重任326

第一节 人大制度的地位与作用326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与地位327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与优势328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执政党的关系331

第二节 执政党主张的有效转化334

一 转化的内容和形式335

二 转化的前提和条件337

三 转化的程序和要求340

第三节 重要干部的推荐与选举342

一 正确把握推荐与选举的关系342

二 认真坚持干部的德才标准345

三 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办事347

四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356

第四节 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357

一 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357

二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360

三 帮助人大加强自身建设361

第十二章 推进党政职能分开的改革364

第一节 科学定位政党与政府职能364

一 我国传统党政关系的困境365

二 西方发达国家的党政关系370

三 新型党政关系的发展目标374

第二节 新型党政关系的制度安排377

一 建立新型党政关系的原则377

二 新型党政关系的制度安排379

三 新型党政关系的运行机制387

第三节 执政党控制政府的诸形式390

一 通过人大的立法和监督实施控制390

二 通过参政党参与和监督实施控制392

三 通过党的系统发挥作用实施控制393

第十三章 发展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395

第一节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395

一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分析395

二 我国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400

三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403

第二节 新型政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406

一 我国新型政党关系形成的原因406

二 我国新型政党关系的形成过程410

第三节 创新我国政党制度的大思路413

一 抓紧颁布《政党法》413

二 尽快完善《组织法》418

三 健全多党合作机制420

第十四章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24

第一节 党群关系的性质与地位424

一 党获得执政权力的重要基础425

二 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核心根据427

三 党寻求有效执政的基本条件428

第二节 党群关系和谐化的任务430

一 建立和谐化党群关系的任务430

二 建立和谐化党群关系的途径435

第三节 革新党领导群众的方式444

一 改进党对群众的领导445

二 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446

三 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450

参考书目452

后记4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