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组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8910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85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中华民族-民族历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华各族的居住环境与多源多流1

第一节 中华地域1

一、半封闭型地理环境2

二、黄河、长江流域——中华大地的腹心5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多源多流11

一、汉民族的多源多流12

二、诸少数民族的多源多流18

第二章 各民族的经济交流,相互促进,彼此依存31

第一节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32

一、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形成与分布32

二、我国古代农业民族的形成和农业区域的分布格局35

三、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经济结构及彼此相互需求39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经济交往41

一、尧舜时期及夏商周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经济交流41

二、春秋战国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45

第三节 秦汉统一把各族经济交流推向新的发展阶段48

一、秦朝的统一为各族经济交流创造有利条件48

二、两汉时期把各族经济交流推向新的发展阶段50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各族经济相互依存61

一、三国两晋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61

二、南北朝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65

第五节 隋唐时期各族经济交流的大发展67

一、隋唐时期中原与东北及北方各族的经济交流68

二、唐代中原与西域诸族的经济交流73

三、隋唐时期中原与南方及西南各族的经济交流76

第六节 宋辽金对峙时期各族经济交往不断83

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时期各族经济相互依存83

二、南宋与金分立时期各族经济交往不断88

三、两宋时期回鹘、吐蕃及其他周边民族与内地的经济交流89

第七节 元明清时期各族经济交流空前繁荣93

一、元代各族经济交流93

二、明代各族经济交流101

三、清代各族经济交流110

第三章 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交融119

第一节 中华远古人类及其文化120

第二节 先秦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融125

一、华夏民族的形成125

二、华夏文化与四夷文化的混融126

第三节 秦汉时期大一统文化格局的形成129

一、秦汉大统一与汉族的形成129

二、新儒学的建立与汉文化的传播131

三、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135

四、佛教传入与道教创建137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胡文化交汇140

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及“汉化”140

二、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145

三、“三教同源说”与儒、释、道相互融会148

第五节 盛极一时的隋唐中华文化153

一、中原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154

二、隋唐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纳161

三、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相互影响168

四、唐代“三教共弘”的发展大势170

第六节 宋辽夏金元时期文化的冲突与融会175

一、中原汉文化的播散175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补益186

三、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儒释道191

第七节 明清时期多民族文化的融合202

一、少数民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吸收202

二、明清时期宗教文化的流变217

第四章 各民族迁徙杂居,相互融合227

第一节 先秦各族的迁徙与融合227

一、三苗西北徙和西戎内迁后的变化227

二、周人、秦人由戎狄认同华夏229

三、东夷、北狄的华化231

第二节 匈奴、鲜卑等族的大迁徙与大融合234

一、匈奴的迁徙与消失234

二、乌桓南下、西迁及去向238

三、鲜卑西迁、南下及演变240

四、氐、羌西迁、东徙、南下及去向244

五、百越的迁徙与流向248

六、柔然的迁徙与解体251

第三节 回纥、女真诸族的迁徙和流向254

一、突厥族的迁徙与解体254

二、回纥、沙陀的迁徙及演变257

三、吐谷浑、党项的迁徙与流向264

四、高句骊、渤海人的迁徙与消失270

五、契丹族的迁徙与去向277

六、辽金时期女真人的迁徙及与汉等族的融合282

第四节 蒙古、回、满诸族的迁徙与变化287

一、蒙古族的迁徙及元明清时期的分布287

二、回族的迁徙与分布292

三、满族的迁徙与分布变化297

第五节 汉族迁居周边地区和融入诸少数民族302

一、汉人被俘掠至周边地区302

二、避乱世、天灾或反叛等逃入少数民族境内的汉人304

三、驻防、实边、流放周边地区的汉人306

四、战斗中降没少数民族中的汉人308

第五章 历代民族政策日臻完善310

第一节 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两重性311

一、阶级关系和民族观决定民族政策的性质311

二、民族政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14

三、“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是民族政策的精髓318

第二节 增进国家统一的羁縻州制322

一、羁縻州制的形成和演变322

二、羁縻州的特征328

三、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开明政策332

第三节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土司制度339

一、元代土官制维护了大一统局面340

二、完善于明代的土司制度349

三、改土归流使土司辖区纳入国家统一发展轨道357

第四节 有利于民族交流和发展的和亲政策374

一、和亲是历朝民族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375

二、和亲增进国家的统一和民族间的交流386

第六章 主体民族的历史作用400

第一节 主体民族的来源401

一、主体民族先世——华夏族起源401

二、夏族的兴衰405

三、华夏族的兴盛408

第二节 华夏族的聚合与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416

一、华夏族的分裂与统一416

二、汉民族的形成425

第三节 汉民族的发展432

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汉族433

二、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汉族441

第四节 汉民族成为中华各民族的凝聚核心445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稳定的共同地域445

二、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发达的社会制度447

三、人口众多,经济先进450

四、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457

第五节 汉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62

一、在开发祖国边疆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462

二、在国家分裂时期起稳定作用465

三、对周边兄弟民族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466

四、在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斗争中发挥主力军作用475

第七章 大一统思想和中华整体观念的形成480

第一节 夏商周大一统思想的萌芽480

一、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与夏商周的兴起480

二、大一统思想的萌芽483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丰富与发展489

一、春秋“尊王”与“华夷之辨”489

二、战国大一统理论的发展492

第三节 秦汉大一统政治的实现与大一统思想的确立498

一、秦汉大一统498

二、汉代公羊学说的发展与大一统思想的确立502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正统之争与文化认同508

一、政权兴替与正统之争508

二、北族的汉化与南北文化认同513

第五节 隋唐宋辽金大一统思想的发展520

一、隋唐大一统与“华夷一体”思想520

二、两宋“春秋学”与“正统论”526

三、辽夏金北族王朝的汉化与认同529

第六节 元明清大一统思想的发挥与中华整体观念的形成536

一、元朝大一统与中华整体观念536

二、明代的“天下一统”、“华夷一家”540

三、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总结与中华整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543

第八章 各族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形成血肉相连的关系551

第一节 各族同胞早期反抗殖民者的斗争552

一、台湾与大陆同胞联合反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552

二、东北人民抵抗沙俄入侵555

第二节 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发端556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557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560

第三节 各族同胞共御外侮、生死相依561

一、西北各族人民保卫新疆的斗争562

二、各族同胞共同保卫台湾的英勇斗争563

三、西南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565

第四节 在反分裂斗争中中华一体观念进一步升华569

一、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570

二、各族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斗争572

第五节 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生存浴血奋战574

一、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575

二、内蒙古人民的抗日斗争578

三、为保卫祖国独立而战的回族人民580

四、南方和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和救亡运动581

后记5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