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 郭家骥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05498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487页
  • 主题词: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展理论探讨1

第一节 主流发展理论述评2

一、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发展理论3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5

三、文化价值观与发展8

四、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理论13

五、现代化理论16

六、世界体系理论22

七、全球化理论24

八、可持续发展理论26

九、以自由看待发展29

十、科学发展观31

第二节 人类学发展理论探讨34

一、发展是以文化为中心和目的的人类全面发展39

二、发展是由文化主体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过程44

三、发展是文化与环境持续调适的过程53

四、发展是文化主体自愿选择变迁模式的过程57

五、发展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60

六、发展是国家权力正确领导、帮助和干预的过程67

第二章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认识云南省情74

第一节 传统的云南省情认识论回顾74

一、从社会发展阶段视角认识云南省情的理论74

二、从云南固有特点视角认识云南省情的理论76

第二节 云南省情认识新论78

一、生态环境多样性79

二、生物多样性82

三、民族文化多样性84

四、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三多一体”92

第三章 澜沧江流域——云南基本省情的典型缩影96

第一节 澜沧江流域的基本特点96

一、生态环境多样性96

二、生物多样性98

三、民族文化多样性99

第二节 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118

一、发展成就118

二、存在问题120

第四章 澜沧江上游的农牧商文化及其变迁——以迪庆州及其明永、雨崩两村藏族为例132

第一节 生产方式133

一、格桑家的农业、牧业与商业137

二、洛茸旺堆家的农业和商业138

三、央宗家的畜牧业139

第二节 生活方式141

第三节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状况144

一、明永村和雨崩村概况145

二、社区资源利用现状148

第四节 宇宙观166

一、神山、神湖、圣地崇拜167

二、神山、神湖、圣地崇拜中所蕴涵的生态知识173

三、田野调查中的神山崇拜与生态保护见闻174

第五节 自然资源管理机制182

一、传统资源管理机制182

二、当代资源管理机制185

第六节 婚姻家庭模式189

一、尼玛家的一妻多夫191

二、边宗家的一妻多夫192

三、鲁茸家的一妻多夫193

第七节 香格里拉落户迪庆与旅游业的崛起196

第八节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看迪庆藏族的发展199

第五章 澜沧江中游的水电建设与移民的生活变迁——以漫湾三村为例202

第一节 坝村:城镇非农移民及其生活变迁205

一、坝村概况205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与移民大事记206

三、电站建设对坝村的影响210

四、电站建设对坝村不同群体的影响214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221

六、评估与对策223

第二节 江村:就地后靠移民及其生活变迁226

一、江村概况226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与移民大事记227

三、电站建设对江村的影响232

四、电站建设对江村不同群体的影响236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243

六、评估与对策246

第三节 岩村:远迁他乡移民及其生活变迁249

一、岩村概况249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251

三、电站建设对岩村移民的影响252

四、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对岩村不同群体的影响257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267

六、评估与对策271

第四节 初步结论273

一、对漫湾三村移民模式的评价273

二、从人类学发展理论认识水电建设移民问题277

第六章 澜沧江下游的稻作文化及其变迁——以西双版纳州曼远村傣族为例279

第一节 曼远村概况279

第二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自然环境282

第三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技术系统287

一、传统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288

二、传统技术的变迁与新型技术系统的建立296

第四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资源管理制度311

一、传统资源管理制度312

二、当代资源管理制度326

第五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340

一、稻米生活方式340

二、以稻谷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及其变化343

第六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信仰与习俗347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观347

二、稻作农耕礼俗348

三、水的信仰与习俗355

四、传统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中的稻作文化因素381

第七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385

一、民族认同与内聚传统中的稻作文化因素386

二、以稻作文化为纽带的优长互补的山坝民族关系388

第八节 稻作文化式微与橡胶文化兴起390

一、橡胶种植面积扩大391

二、橡胶收入占据主导地位393

三、橡胶文化初见端倪395

四、橡胶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98

第九节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看西双版纳傣族的发展402

第七章 走向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全面发展406

第一节 树立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人类学发展理念406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地位和作用407

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408

三、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创造性411

四、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的稳定性412

五、文化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413

六、开创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多样化发展模式417

第二节 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419

一、提高对文化保护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419

二、制定和完善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420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筛选与评估标准422

四、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村(区)423

五、发展民族文化产业426

六、确保少数民族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权益432

七、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的参与式社会文化影响评价机制432

第三节 运用国家权力认真做好水电移民工作433

一、移民安置的基本类型和模式434

二、外迁移民影响评估435

三、就地后靠移民影响评估441

四、移民安置与发展对策建议445

主要参考文献451

后记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