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肖效钦,王幼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 ISBN:7810143948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0——1956.8)1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1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6
三、中国各级政权和民族自治区域的建立7
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10
第二节 深入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13
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13
二、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反动统治基础16
三、开展反帝斗争,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20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开展20
二、建立与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23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27
第四节 恢复国民经济的成就和经验29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巨大成就29
二、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经验及其问题31
第二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6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3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36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43
三、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教育45
第二节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46
一、全国普选的展开和宪法起草工作的完成46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4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特点50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人民政协的作用与任务52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54
一、“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54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55
三、国家机关内部的肃反斗争56
四、国家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58
第三章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62
第一节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2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62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69
第二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3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73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步骤77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8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和经验教训84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84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87
三、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问题和教训89
第二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1956.9——1966.4)91
第四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91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91
一、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的形势和任务91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94
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二个五年计划99
第二节 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07
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继续探索107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111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新关系的确立114
第三节 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115
一、中国共产党整风运动的开始115
二、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118
三、全党全民整风运动的开展及其反思122
第四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努力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125
一、生产关系的若干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尝试12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128
三、努力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131
第一节 国民经济建设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133
一、“左”倾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双反运动”的开展133
第五章 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的重大曲折133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38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140
第二节 经济建设在纠正“左”倾错误中的重大曲折148
一、“左”倾错误被初步察觉和开始纠正148
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54
三、中共的庐山会议和“反右倾”的斗争158
第六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6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和经济形势的开始好转167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及其初步贯彻167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172
三、经济形势的开始好转179
第二节 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左”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180
一、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和中苏两党的论战180
二、全歼美蒋武装特务和中印边界的自卫战争184
三、“左”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186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193
一、继续调整国民经济的决策及其特点193
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提出197
三、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胜利完成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9
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教训202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20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酝酿204
第三编 十年大动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66.5——1976.10)204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酝酿和全面发动204
二、“文化大革命”的准备209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212
一、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212
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219
第三节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224
一、红卫兵运动“大破四旧”和“横扫一切”224
二、全国掀起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225
三、全国“夺权”大动乱227
一、诬陷、迫害党、政、军的高级领导人233
第四节 “迫害狂”与“武斗风”233
二、罗织罪名,冤狱遍全国236
三、煽动武斗,“全面内战”239
第八章 粉碎林彪集团的反革命政变241
第一节 林彪篡权的阴谋活动241
一、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的错误决定241
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43
第二节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武装政变246
一、九届二中全会与批陈整风246
二、林彪集团的武装政变阴谋250
三、粉碎林彪的反革命政变252
一、各方面工作的转机255
第三节 在周恩来主持下,各方面工作的转机255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61
第九章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264
第一节 “四人帮”的“组阁”及其失败264
一、“四人帮”的组合及其阴谋264
二、江青“组阁”阴谋的破产268
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271
第二节 “四·五”抗议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280
一、“四人帮”的反扑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280
二、“四·五”群众抗议运动284
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28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295
一、“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错误295
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297
第四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6.11——1989.10)299
第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299
第一节 安定团结局面的开始实现,步履艰难中前进299
一、揭批“四人帮”的斗争299
二、国民经济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恢复301
三、解放思想,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3
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306
第二节 伟大的转折经济建设新方针的提出306
二、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309
三、“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31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31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的颁布317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19
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322
第十一章 全面改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24
第一节 八十年代世界改革的历史潮流324
一、改革是八十年代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324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特点325
第二节 经济体制和科教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326
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326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行和推广328
三、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334
四、科技体制的改革337
五、教育体制的改革34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4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确立及其贯彻342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发展344
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科学构想的提出346
第四节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和实施346
二、香港、澳门主权的收回347
三、台湾回归、和平统一祖国的重大步骤350
第五节 “六五”计划的完成,“七五”计划的制定351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格局351
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转变352
三、“六五”计划全面胜利完成和“七五”计划的制订354
第十二章 加快、深化改革,为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奋斗35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58
一、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概况358
二、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和历史贡献359
三、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意义363
第二节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364
一、七届全国人大的概况364
二、李鹏代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365
三、七届全国人大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功绩367
第三节 贯彻“以改革总揽全局”的方针369
一、以深化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改革369
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实施371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374
四、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1989—1990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375
热门推荐
- 2886461.html
- 3807934.html
- 1715292.html
- 3668507.html
- 3896520.html
- 1328131.html
- 2916903.html
- 1656826.html
- 3147341.html
- 2639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71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72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9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70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35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05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