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
  • 李存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487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哲学-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天论部分3

第一章 世界本原论3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阴阳”“六气”和“五行”3

第二节 老庄的“道”“气”思想及其历史延伸8

一 老子的“道”“气”思想8

二 庄子的“道”“气”思想12

三 《淮南子》的“道”“气”思想15

四 《易纬·乾凿度》的“四太”说16

五 葛洪的“玄道”论17

第三节 《中庸》、孟子的道德之“天”18

第四节 先秦气论诸说22

一 《管子·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22

二 《易传》的“太极”“阴阳”说23

三 惠施的“大一”“小一”思想25

四 《管子·内业》等四篇的“精气”思想29

五 阴阳五行家的“气”生“五行”思想30

六 荀子的“阴阳之化”和“水火有气而无生”思想31

第五节 董仲舒的“天”“元”思想33

第六节 汉代的元气论及其历史延伸35

一 汉代的元气论35

二 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和杨泉的元气论39

三 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论40

第七节 魏晋玄学的贵无论、崇有论与独化论41

一 王弼的贵无论41

二 裴頠的崇有论43

三 郭象的独化论44

第八节 佛教的“性空”与“唯心”思想47

一 道安的“本无性空”论48

二 僧肇的“不真空论”49

三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50

四 智顗的“一念三千”说51

五 玄奘、窥基的“唯识”论52

六 法藏、澄观的“四法界”说53

七 慧能的“一切法在自性”思想54

第九节 宋明道学的气本论、理本论与心本论56

一 张载的气本论56

二 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本论58

三 陆九渊、王守仁的心本论62

四 气本论的复兴65

思考题68

第二章 运动观71

第一节 “动”与“静”71

第二节 “变”与“常”76

第三节 运动之原因79

第四节 运动之基本规律84

一 “一阴一阳”与“反复”84

二 渐变与骤变86

三 “化不易气”88

思考题90

第三章 时空观92

第一节 时空之“名”92

第二节 时空之性质94

第三节 时空之无限与有限99

思考题102

第四章 形神观104

第一节 鬼神之有无104

第二节 形神之产生108

第三节 形神之“灭”与“不灭”113

思考题120

第二篇 人论部分125

第五章 天人关系论125

第一节 天人之“分”与“合”125

第二节 “天人合一”128

一 老庄的以“人”合“天”思想128

二 《易传》的“与天地合其德”思想130

三 《中庸》、孟子的“性”“天”合一思想131

四 阴阳五行家的“人与天调”和天人感应思想132

五 董仲舒的天人同类和天人感应思想133

六 魏晋玄学的“名教”出于“自然”思想134

七 佛教的“众生有性”和“无情有性”思想136

八 宋明道学的“性与天道合一”和“良知即天”思想137

第三节 “明于天人之分”140

一 《穷达以时》篇的“察天人之分”思想140

二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思想142

三 王充对天人同类、天人感应的批判143

四 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不相预”“交相胜”思想144

五 王廷相的“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思想145

六 王夫之思想中的“天人之分”因素147

思考题149

第六章 人性论151

第一节 “性”与“习”151

第二节 性无善恶与性有善有恶152

第三节 性善论与性恶论155

第四节 人性自然论162

第五节 “性三品”说165

第六节 “性善情恶”与“性情相应”168

第七节 佛性论172

第八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74

第九节 “心统性情”与“心即性”178

第十节 性气一元论182

思考题187

第七章 价值观189

第一节 “六府三事”与“三不朽”189

第二节 儒家之“贵仁”191

第三节 墨家之“贵兼”203

第四节 道家的“无为”与“逍遥”208

第五节 法家的“尚力”与“任法”218

第六节 杨朱之“为我”与《列子》的享乐主义222

第七节 道教之“成仙”与佛教之“涅槃”225

第八节 新儒家之“贵仁”230

思考题238

第八章 历史观241

第一节 历史的进化与退化241

第二节 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动因252

第三节 道德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62

思考题270

第三篇 知论部分275

第九章 主客关系论275

第一节 主客之“分”与“合”275

第二节 主客合一285

思考题291

第十章 致知方法论293

第一节 “见闻”与“思虑”293

第二节 “渐修”与“顿悟”306

第三节 “致知”与“涵养”316

第四节 “知”与“行”325

思考题333

第十一章 名实观335

第一节 “道隐无名”与“以名举实”335

第二节 “言不尽意”与“言尽意”346

思考题353

第十二章 真理观355

第一节 “是非”与“真知”355

第二节 真知之标准364

思考题372

主要参考书目3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