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气图预测气候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汤懋苍,赵红岩,张存杰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4279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32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141页
- 主题词:气候变化-预测-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气图预测气候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1
1.1.1 全球气候系统的基本特征1
1.1.2 运转地球系统的能源2
1.2 气候变化时序的自然分段3
1.3 关于气候系统行为的三个猜想5
1.4 短期气候预测的历史回顾6
1.4.1 经验方法(“物理统计”方法)7
1.4.2 大型天气学方法7
1.4.3 数学统计方法7
1.4.4 气候模式方法8
1.4.5 地气图方法9
参考文献11
第2章 地球系统运转的动力源——宇地磁耦合假说13
2.1 地球系统动力源的研究历史回顾13
2.1.1 热13
2.1.2 力13
2.1.3 磁14
2.2 地球系统的“变压器效应”15
2.2.1 核幔边界(CMB)特性15
2.2.2 辐射带特性17
2.2.3 变压器耦合效应17
2.3 地球系统的总能量守恒假定与外核环流的总枢纽作用18
2.4 宇地磁耦合假说的证据之一——地球系统巨旋回(108年)的原因20
2.4.1 地质构造巨旋回的事实分析20
2.4.2 银地磁耦合的3亿年周期分型21
2.4.3 全球地内强经向环流型在地表层的表现22
2.4.4 全球地内强纬向环流型在地表层的表现23
2.4.5 弱耦合型与联合古陆24
2.5 宇地磁耦合假说的证据之二——青藏高原的升降与季风气候突变(107~105年)25
2.5.1 高原隆升数学模型的建立25
2.5.2 资料及求解26
2.5.3 计算结果的验证27
2.5.4 “模式曲线”所揭示的季风气候突变28
2.5.5 海平面升降与地磁极性反转31
2.6 宇地磁耦合假说的证据之三——米氏周期的成因(104年)32
2.7 大尺度地气运动的平均特征34
2.7.1 资料与计算方法35
2.7.2 土壤导温率K的计算35
2.7.3 土壤热流值Q的计算36
2.7.4 岩石圈中全球尺度热量水平输送量级的初步估算38
参考文献39
第3章 103~100年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原因42
3.1 1.5万年来△14C浓度的“双千年波”42
3.2 2600年来黑子周长的变化43
3.3 用太阳活动拟合2000年来的温度变化44
3.3.1 资料处理和数学模型44
3.3.2 事实分析45
3.4 黑子周长的年代际变化与中国气候48
3.4.1 “好、坏天时”的划分标准及划分结果48
3.4.2 好坏天时代与中国旱灾的统计相关49
3.4.3 “好(坏)天时纪”的划分及气候“暖(冷)期”的对比50
3.5 “好(坏)天时”与历史上的“顺(乱)世”52
3.5.1 “顺世”与“好天时纪”的统计相关53
3.5.2 “乱世”与“坏天时纪”的统计相关53
3.5.3 “好天时纪”中“坏天时代”的影响54
3.5.4 “坏天时纪”中“好天时代”的影响56
3.5.5 周朝好坏天时纪的初步划分57
3.6 近500年地球各子系统年代际演变的相关分析58
3.6.1 近600年的SCL距平累积值与北半球气温和地磁能量的统计相关58
3.6.2 日强(弱)段与我国汛期主雨带位置的关系59
3.6.3 日强(弱)段全球≥7级地震的统计分析60
3.6.4 黄河龙头水库水量丰枯的年代际变化61
3.6.5 高低纬反向变化的可能原因63
3.7 近百年黑子周长(SCL)对我国天灾的操控作用64
3.8 100年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66
3.8.1 西北太平洋强震活动概况66
3.8.2 “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标准及划分结果66
3.8.3 “强震活跃期”与El Nino67
3.8.4 “强震活跃期”与地球自转69
3.8.5 关于三者基本同步的可能原因70
3.8.6 小结71
参考文献71
第4章 制约短期气候变化的地面气候系统74
4.1 何谓地气和地气图74
4.2 地形变场与地温距平场的准等价性75
4.2.1 地形变场的分析原理和方法75
4.2.2 地形变场的统计特征77
4.2.3 地凸区的移动特征79
4.2.4 地形变场与地温场的相关分析79
4.3 地面气候系统主要成果之一——地热涡81
4.3.1 “地热涡”的定义81
4.3.2 “地热涡”的时空特征82
4.3.3 “地热涡”中心的地理分布83
4.3.4 “地热涡”的水平移动85
4.3.5 “地热涡”时空尺度与地震强度86
4.3.6 地震出现地点与“地热涡”的关系87
4.4 地面气候系统重要成员之二——地冷涡90
4.4.1 大地冷涡的标准及统计结果90
4.4.2 冬季大地冷涡与春夏季干旱的统计相关91
4.4.3 大地冷涡与其东面干旱区的统计相关92
4.5 关于地(地壳、上地幔)气耦合的概念模式93
4.6 短期气候预测地气图方法的7条预报规则94
4.6.1 地气图方法的基本原理94
4.6.2 能量频散规则94
4.6.3 相干共振规则95
4.6.4 下游阻塞规则96
4.6.5 侧向抑制规则96
4.6.6 驻波不频散规则96
4.6.7 风吹雨斜规则97
4.6.8 准半年重现规则(准半年韵律)97
参考文献99
第5章 地震、地热涡与降水101
5.1 我国的4条地热涡列与地震和降水101
5.2 冬季亚洲强震与夏季我国东部主雨带的准同纬性105
5.2.1 冬季亚洲的中强震105
5.2.2 与中强震相伴的地热涡和东部地热涡的中心纬度106
5.2.3 表5.1上4组纬度数列之间的统计分析109
5.2.4 特例分析110
5.3 全国性旱、震、涝关系的统计分析111
5.3.1 全国多雨区面积比的年变化特征111
5.3.2 特干月——开端强震的前兆信号112
5.3.3 强震活跃期与多雨区面积比的统计相关113
5.3.4 全国性连续多雨时段与强地震的相关统计114
5.3.5 “旱震涝”关系的原因探讨115
5.4 西北太平洋强震与中国大陆降水116
5.4.1 西北太平洋强震与我国东部旱带116
5.4.2 冬春台湾板缘强震与大陆夏季旱涝分布119
5.4.3 台湾弱震年与江淮洪涝121
5.5 中阿巴热点强震与我国北方干旱123
5.6 中印缅热点强震与我国南方多雨125
5.6.1 热点强度的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125
5.6.2 热点强度的101年变化及与天文、地球因素的相关125
5.6.3 热点强度的年内变化及其气候响应126
5.6.4 热点及周边≥6.5级强震与我国南方多雨季127
5.6.5 热点区强震与全国性多雨的个例分析129
参考文献131
热门推荐
- 1227627.html
- 1073712.html
- 3767009.html
- 2708820.html
- 2711220.html
- 3695974.html
- 100647.html
- 779220.html
- 10809.html
- 17728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47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47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03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29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7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48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0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4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43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3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