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交通工程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交通工程学
  • 姜桂艳,丁同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5058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交通工程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交通工程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1

一、交通运输系统1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1

三、交通运输工程学2

四、道路交通系统2

第二节 交通工程学3

第三节 交通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4

一、交通工程学的产生4

二、交通工程学的发展4

三、交通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5

第四节 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7

一、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7

二、交通工程学的主要贡献9

三、交通工程学的相关学科9

第二章 交通要素特性10

第一节 人的交通特性10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10

二、乘客的交通特性15

三、行人的交通特性15

第二节 车辆的交通特性16

一、车辆的分类16

二、自行车与摩托车的交通特性18

三、汽车的主要交通特性20

第三章 交通流特性24

第一节 概述24

一、交通流的分类24

二、交通流的参数24

第二节 交通量特性24

一、交通量和交通流率24

二、交通量的表达方式25

三、交通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特性27

四、交通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性30

第三节 速度特性31

一、速度的基本概念31

二、时间平均速度和区间平均速度32

三、地点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34

第四节 交通流密度特性35

一、交通流密度35

二、车道占有率36

三、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36

第五节 连续流特性37

一、概述37

二、速度与密度的关系38

三、流量与密度的关系39

四、流量与速度的关系40

第六节 间断流特性40

第四章 交通调查与分析44

第一节 交通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内容44

一、交通调查的目的与意义44

二、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44

第二节 交通量调查与分析44

一、交通量调查的目的44

二、交通量调查的准备工作45

三、交通量调查的方法46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49

第三节 行车速度调查与分析51

一、行车速度调查的目的51

二、车速调查的方法52

第四节 交通流密度调查与分析59

一、密度调查的目的59

二、密度调查的方法59

第五节 交通延误调查与分析62

一、延误63

二、延误调查的方法63

第五章 交通流理论68

第一节 概述68

第二节 交通流特性参数的统计分布68

一、离散型分布68

二、连续型分布72

第三节 排队论75

一、基本概念75

二、基本排队系统76

第四节 交通波理论79

一、交通流连续方程79

二、交通波80

第五节 跟驰理论简介82

一、线性跟驰模型83

二、非线性跟驰模型84

第六章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86

第一节 概述86

一、通行能力概述86

二、服务水平概述89

第二节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92

一、高速公路的定义及其组成93

二、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93

三、高速公路交织区的通行能力98

四、高速公路匝道的通行能力108

第三节 双车道公路路段通行能力分析116

一、双车道公路路段车流运行特性116

二、双车道公路服务水平117

三、双车道公路路段通行能力117

四、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118

第四节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119

一、概述119

二、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120

三、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122

四、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124

第五节 城市干道通行能力分析132

一、基本通行能力的确定132

二、可能通行能力的确定134

三、设计通行能力的确定134

第七章 道路交通规划136

第一节 概述136

一、交通规划的定义136

二、交通规划的意义136

三、交通规划的分类136

四、交通规划的内容与程序137

第二节 交通规划调查138

一、交通小区划分138

二、交通规划基础数据调查138

三、起讫点调查139

第三节 交通需求分析及发展预测146

一、概述146

二、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预测146

三、出行分布预测149

四、出行方式划分154

五、交通分配156

六、城市货运交通需求发展预测158

第四节 道路系统规划159

一、概述159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59

三、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内容160

四、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60

第五节 交通规划评价161

一、评价原则和依据161

二、经济效益评价162

三、技术性能评价162

四、社会环境影响评价163

第六节 公路网规划方法163

一、概述163

二、交通调查164

三、交通运输需求预测164

四、公路网络规划方案制定165

五、公路网规划方案评价165

六、公路网规划的实施计划166

第八章 道路线形与交叉口设计168

第一节 道路线形设计的依据和准则168

一、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168

二、设计车辆170

三、设计速度172

四、设计交通量172

第二节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173

一、圆曲线174

二、缓和曲线177

三、曲线上的超高和加宽180

四、行车视距182

五、道路平面设计图184

第三节 道路纵断面设计187

一、概述187

二、纵坡设计187

三、竖曲线设计190

四、道路平纵线形组合192

五、道路纵断面图的绘制193

第四节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194

一、平面交叉口的类型与交通分析194

二、平面交叉口的视距196

三、平面交叉口转弯处缘石半径的确定197

四、平面交叉口的车辆交通组织198

五、平面交叉口的非机动车道和行人过街横道的设置200

六、环形交叉口的几何设计201

七、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202

第五节 立体交叉设计203

一、立体交叉的组成、分类及选型203

二、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置依据206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主线线形设计208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设计209

第九章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214

第一节 概述214

一、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214

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分类214

第二节 车道管理215

一、单向交通管理215

二、变向交通管理216

三、专用车道管理217

四、禁行交通管理217

第三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管理217

一、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的目的218

二、全无控制交叉口的交通管理218

三、优先控制交叉口的交通管理219

第四节 其他管理219

一、行人管理219

二、驾驶员管理220

三、车辆管理221

四、交通需求管理222

五、交通系统管理222

第五节 单点信号控制223

一、交通信号及其基本参数223

二、信号周期设计228

三、有效绿灯时间与最佳绿信比设计229

第六节 干线信号协调控制231

一、概述231

二、干线协调控制系统的参数计算232

第七节 区域信号控制236

一、概述236

二、定时脱机式区域交通控制系统237

三、联机感应式区域交通控制系统238

第十章 城市公共交通242

第一节 概述242

一、城市公共交通的含义和结构242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与作用243

三、城市公共交通的特性244

第二节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45

一、城市居民出行特征246

二、城市客运交通结构247

三、公共交通客运量预测248

四、公共交通客流调查249

五、公共交通线路网和线路250

第三节 公共交通客运能力252

一、公共交通客运能力252

二、轨道交通客运能力253

第四节 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管理254

一、公交车辆专用线254

二、公交车辆专用道255

三、交通信号的公交车辆优先控制255

第五节 轻轨交通256

一、概述256

二、轻型轨道交通线路选择256

三、轻轨交通车站布设257

第六节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257

第七节 新型公共交通259

第十一章 交通安全261

第一节 概述261

一、国内外交通安全概况261

二、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261

三、交通安全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263

第二节 交通事故处理263

一、交通事故处理程序263

二、道路交通事故智能处理系统266

第三节 交通事故统计268

一、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268

二、交通事故的特征分析271

三、交通事故的统计报告与档案管理272

第四节 交通事故预测及预防273

一、交通事故的预测273

二、交通事故成因分析275

三、交通事故的预防方法282

第五节 交通安全评价283

一、交通安全评价的目的与分类283

二、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84

三、交通安全评价的常用方法285

第十二章 智能交通系统292

第一节 概述292

一、智能交通系统的兴起292

二、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内容293

第二节 国外的智能交通系统296

一、日本的智能交通系统296

二、欧洲的智能交通系统297

三、美国的智能交通系统298

第三节 国内的智能交通系统300

一、我国ITS研究概况300

二、我国ITS的体系结构301

三、我国ITS发展的战略目标302

第四节 智能交通系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303

第五节 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304

一、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的目标304

二、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的功能304

三、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的构成306

参考文献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