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5 法国的优势地位 1648-1688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5 法国的优势地位 1648-1688年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7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5 法国的优势地位 1648-1688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路易十四时代&曾为伦敦大学中欧历史教授 F.L.卡斯滕 主编1

第二章 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剑桥大学经济史荣誉教授 D.C.科尔曼 主编20

17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人口趋势20

瘟疫作为死亡的因素21

战争作为直接与间接的死亡因素21

三十年战争期间和之后蒙受的损失22

谷物歉收和饥荒23

人口的变动23

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的地区24

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的地区24

农业技术的进展;英国的农业著作25

食品贸易25

谷物价格的趋势26

地主与佃户27

意大利、西班牙和西属尼德兰的工业和贸易下降27

战争给帝国经济带来的后果28

瑞典的工业和贸易28

英国和法国贸易的扩张29

印度和美国货物输入欧洲29

贸易公司和对殖民地贸易的争夺30

国内工业;偶见的大企业30

大宗和小宗金融往来31

公共财政问题;多种解决办法31

科尔培尔和“人头税”;英国的逐月估税和炉灶税32

间接税33

荷兰的税收制度33

各国的新间接税34

消费税34

出卖官职和承包税收34

举公债的各种方式35

货币的短缺;增加使用信贷交易和非贵金属造币36

控制贵金属流出国境37

为国际贸易进行斗争;英国的《航海条例》38

法国诸贸易公司的创立39

商务条约40

作为科尔培尔经济政策的工具的关税和贸易禁运;英法对抗41

法国的奢侈品制造商42

科尔培尔对纺织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42

在欧洲其他地区对工业和贸易的促进43

社会政策;救济贫民和限制无业游民44

食品贸易的管控45

重商主义46

有关经济事务的著作47

体现重商主义政策的科尔培尔48

第三章 科学活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科技史学退休教授 A.R.霍尔 主编49

法国科学的卓越贡献;笛卡儿思想的时代49

皇家学会的开端;笛卡儿的影响50

伽利略以后的意大利科学;奇梅托科学院51

早期科学协会的性质51

皇家学会的早期活动;皇家科学院的不同性质52

欧洲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54

替代关于自然定则的旧概念;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55

伽利略和笛卡儿对准确的天文几何学的忽视;望远镜的发展55

确立用数学术语表示星球运动的理论的困难56

惠更斯在力学方面的工作57

开普勒定律:对其意义的认识缓慢58

牛顿的工作;他作为力学哲学家的地位58

英国科学家接受笛卡儿科学的基本原则60

波义耳对笛卡儿某些概念的怀疑;波义耳的化学理论61

有关燃烧的理论63

有关光线和色的构成理论64

笛卡儿和牛顿的机械论65

机械理论扩展到生理学68

对于呼吸和其他生物学问题的研究69

动物学方面的实验;关于物种的不变性的概念70

显微术71

分类学的问题73

约翰·雷的工作74

17世纪科学的生物学和物理学方面75

第四章 哲学&杜伦大学哲学专业高级退休讲师 W.冯·莱顿 主编77

17世纪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之间的紧密关系77

数学方法从科学扩展到其他学术领域,特别是哲学领域77

笛卡儿哲学的统治地位;《沉思录》和对它的《反论》78

笛卡儿哲学的基础;他主张上帝的存在的论点;他的物质理论79

教会对笛卡儿的反对;帕斯卡的态度82

马勒伯朗七:他对笛卡儿理论的观点及其学说和影响82

笛卡儿思想的各流派,与之相对抗的体系83

斯宾诺莎——“陶醉于上帝的人”84

斯宾诺莎关于物质的概念及其伦理学85

莱布尼茨:他的“单子论”学说87

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和不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则88

莱布尼茨的逻辑体系;《神正论》的影响;89

莱布尼茨对后来的哲学家们的影响90

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论争91

伽桑狄:英国经验主义者的先驱91

伽桑狄的“哲学体系”92

伽桑狄的学说和影响92

培根:关于“增进学识”的总概念的重要性93

霍布斯:经验主义者、唯物主义者、理性主义者94

剑桥的柏拉图主义者95

洛克:他对知识的性质、根源和范围的研究96

自笛卡儿至洛克时期的哲学的主要特征100

第五章 政治思想&萨尔布鲁根大学近代史教授 史蒂芬·斯卡维特 主编102

17世纪思想的主要特征102

基本政治态度:王权神授说和基于理性的民族论102

路易十四的君主制103

路易十四的《回忆录》;君主专制的概念104

波舒哀:“来自圣经的政策”在圣经上的根据105

霍布斯可能对波舒哀产生的影响106

波舒哀对专制政府和专横政府的区别论证107

《根据经文论政治》一书中的思想矛盾;合法性和传统之间的混乱108

主权在民原则的预兆108

英国的宪章斗争109

霍布斯的《利维坦》;他关于国家的建立与机能的学说;他对王权神授的否定109

在王政复辟后的英国恢复了王权神授说;菲尔默的《家长》110

斯宾诺莎:其思想和霍布斯的思想之间相似与不同之处112

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关于国家的起源和主权的性质的理论113

对《神学政治论》中的理论的修改114

走向政治理论和政治经验的结合115

在德意志诸侯国里关于世俗化的自然法的概念116

普芬道夫:对自然法和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的观点117

帝国和自治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普芬道夫的《德意志帝国状况》118

普芬道夫体现当时的政治思想倾向120

莱布尼茨:他政治思想的不完全的表现121

莱布尼茨的哲学中的本国和世界倾向122

重新联合基督教世界的“和平”斗争123

莱布尼茨认识到基督教与当代科学之间的分歧123

个人的“天赋”权利和主权在民概念的出现124

洛克的《政府论》和“光荣革命”的合拍125

洛克的政治理论和他那时代的气质相协调126

洛克对英国宪法的构想;他在18世纪的影响127

第六章 教会和国家&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夫大学院副院长及导师 安妮·惠特曼 主编12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继续存在宗教分歧128

专制主义的增长:教会被视为国家的一个部门128

重新统一分裂了的教会的计划129

世俗统治者的野心和严格的宗教生活之间的斗争130

各派宗教势力的力量有所不同130

《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在德意志产生的后果131

德国教会和国家的各种问题132

在德意志的新教与天主教的政治领导133

宗教狂热下,西班牙教会的财富和权力受到限制134

西班牙政府与罗马教廷的关系135

政治危机的葡萄牙教会135

威尼斯与罗马教廷之间的麻烦136

法国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各种斗争137

限制教皇权力运动的各种不同解释137

不赞成限制教皇权力运动的教派:耶稣会和托钵修会;精神改革的各中心和它们的“虔信者”138

《奥古斯丁书》的出版:扬森主义139

对五条主张的谴责和制定反对扬森派教义的仪式书140

路易十四获得罗马教皇的协助,强迫在仪式书签字141

关于世俗特权和宗教特权的斗争142

路易十四再次敌视扬森主义:与英诺森十一世日益敌对142

路易十四召集教士大会;“四项条款”;英诺森十一世关于特权的敕书143

法国和罗马对“四项条款”的反应144

特许权事件;将拉瓦尔丹开除教籍;路易入侵阿维尼翁145

英诺森十一世逝世;在亚历山大八世之下采取和解步骤;在英诺森十二世之下达成妥协145

在路易亲政之前的胡格诺派教徒146

对新教徒特权的限制;对教堂的破坏146

设置“改宗基金”147

路易的迫害政策147

反对胡格诺派教徒的措施;枫丹白露敕令148

欧洲突然转而反对路易的政策149

西欧新教诸国的教会与国家149

荷兰共和国对宗教的宽容150

王政复辟后在英国重新建立圣公会教义150

反对非国教教徒的措施151

尽管查理二世同情天主教,却仍执行反天主教政策152

苏格兰对主教制度的反抗152

重新统一教会的运动:莱布尼茨、波舒哀和斯宾诺莎的努力153

赞成对宗教采取宽容态度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论点154

反对已有教会的形式主义和排他性的反应;国家对教会的责任日益减少155

第七章 艺术和建筑&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 R.威特考尔 主编157

罗马作为巴洛克艺术的中心;巴洛克艺术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代艺术家们157

罗马作为欧洲艺术之都的衰落;在威尼斯、热那亚、皮埃蒙特和那不勒斯的艺术活动增加158

巴黎的挑战;贝尔尼尼为卢浮宫的设计而作的无结果的访问159

17世纪的倾向: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160

贝尔尼尼、普桑和伦勃朗作为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161

“巴洛克古典主义”的出现162

1650年以后的巴洛克壁画;高利和波佐的作品163

马拉蒂将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融合在一起163

意大利的个人主义者164

贝尔尼尼派的雕塑164

法国对罗马雕塑的影响165

罗马作为雕塑的国际中心165

贝尔尼尼将雕塑和建筑融合在一起166

贝尔尼尼的革命形式的宫殿设计;圣彼得广场166

博罗米尼和科尔托纳的作品167

贝尔尼尼、博罗米尼和科尔托纳对建筑史的影响168

雷纳尔迪和古阿里尼169

路易十四以前时期的法国艺术家170

科尔培尔控制了法国艺术活动;各个学院贝洛里的理论和普桑的方法成为17世纪后期艺术的基础171

路易十四风格173

花园和城镇设计173

法国雕刻的复活:吉拉尔东、科伊瑟福和皮热174

西属尼德兰艺术和荷兰艺术之间的对比175

在绘画的各个领域里出现高度的专门化176

风格所给予的限制;彼得·德·霍什和其他人的发展177

南北尼德兰的雕刻和建筑179

王政复辟后的英国艺术180

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的统治地位181

罗杰·普拉特爵士、休·海和其后的英国建筑家182

英国雕塑家缺少杰出人才183

肖像画183

在英国的外国画家183

三十年战争之后在德意志和奥地利艺术的恢复缓慢184

德意志和奥地利在复兴雕塑和建筑中所得到的意大利的影响和本国的贡献184

十七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绘画的衰落185

西班牙的后期巴洛克建筑186

罗歇·德皮莱领导的对法兰西学院所强加的国际古典主义的运动187

第八章 国家的社会基础&曾为牛津大学万圣学院研究员 已去逝乔治·克拉克爵士 主编189

欧洲的“军事革命”189

陆军和海军的规模扩大,吸收更大一部分人口189

人口统计的状况和战争的起因190

军事革命中的变化因素;科学运动191

科学运动和技术的社会影响191

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行政工作中:德·维特对终身年金的改革192

埃德蒙·哈雷和威廉·佩第爵士的工作;全面、系统地收集事实193

英国和法国通过调查了解社会情况193

路易十四在政府工作中的作用194

将宫廷移至凡尔赛;法国君主制的工具195

法国的贵族,特权地位;佩剑贵族196

贵族和教会的联系196

穿袍贵族197

资产阶级的发展;追求特权和地位的恶果198

法国社会分裂为有特权者和无特权者198

中央政府和个人之间缺乏联系199

广泛采用路易十四的君主制方法199

殖民地体现出的法国和英国政府制度之间的不同200

英格兰与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关系201

英国缺乏政府机器202

英国的贵族202

教会的地位203

城镇内外的独立地方政府203

各种职业的发展;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204

荷兰共和国的社会组织及其影响205

在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思想自由、文化和公共精神206

东欧和西欧的农民地位的不同207

德意志的行政措施;对官员的法律训练207

德意志诸侯国的中央集权政府208

勃兰登堡—普鲁士;大选侯的统治209

第九章 欧洲舞台上的法国外交和对外政策&已去逝的曾任索邦大学近代史荣誉教授 G.策勒 主编211

常驻外交使团的建立 路易十四的使节们211

路易十四的外交政策;付给友邦和盟国的津贴的作用212

取得国际均势的想法213

国际法的开端;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213

海上战争及其实践214

法国、荷兰和英国对海上礼仪问题的关心214

与西班牙舰队的关系215

关于海上礼仪的规定;和热那亚人发生的事件215

在奥斯曼和北非伊斯兰教国家的关系;终于放松礼仪上的要求215

在早期海洋法中的沿海水域和邻近水域的概念216

对战时产生的其他国际问题的解决216

领事馆的设置217

确定中立地位217

拉丁文作为外交语言失去地位218

关于路易十四外交政策的中心思想的意见219

路易十四对“荣耀”的追求;他对外交官的错误选择和对宣传的忽视219

马扎然的外交;与西班牙达成和平约定并收复敦刻尔克221

路易十四掌握了控制权;同洛林的查理签订蒙马特尔条约221

路易十四加给西班牙政府和罗马教廷的屈辱222

王位转让问题;关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的推测222

路易十四为王位转让战争而进行的外交准备工作223

路易十四对西属尼德兰的入侵;约翰·德·维特试图调解224

英国、联合省和瑞典之间的三国同盟225

埃克斯—拉—夏佩勒条约225

法国和荷兰之间的商业战226

路易十四对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的态度226

对联合省的入侵227

德意志日益敌视法国的扩张;美因茨大主教的活动228

法荷战争初期法国取得的成功229

反法联盟的成长:英荷之间的和平230

和平谈判和尼曼根条约231

“收复属地”231

土耳其对维也纳的威胁:扬·索比斯基进行干预;雷根斯堡停战协定231

南特敕令的废除;奥格斯堡联盟232

路易十四统治时代中期的法国的地位233

第十章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曾担任杜伦大学法语教授 J.洛 主编234

路易十四未成年时期的法国的状况234

路易执掌政权后留任利奥内、勒泰利埃和富凯234

光辉的军事成就和经济萧条形成对照235

法国社会分裂为贵族和平民236

教士之间的贫富两极237

贵族之间财富与地位的差别;佩剑贵族和穿袍贵族237

社会声望和官职的获得238

贵族和财政家之间相互通婚239

出卖官职的经济后果239

贸易和工业的组织239

城镇和乡村的人口240

农民、教士和贵族的土地所有制241

地租:农民的致富和贫穷242

成为农民重担的封建赋税242

原始的耕作方法和歉收的风险带来更大的负担243

农民暴动243

路易十四的性格244

他和他的大臣们的关系245

他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亲政246

逐渐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官僚机构246

地方行政长官的职权247

三级会议和最高法院被剥夺权力,但未被取消247

各省省长的权力被缩小248

城镇的地方政府248

限制“国中之国”的特权248

建立绝对专制249

教会的独立受到限制249

佩剑贵族的变化250

贵族完全依赖国王;竞相表现得殷勤和顺从以获得赏赐251

科尔培尔对财政和经济的指导251

科尔培尔的“重商主义理论”251

科尔培尔恢复财政状况的努力252

科尔培尔重新组织和扩大工业的尝试253

科尔培尔利用关税253

科尔培尔建立贸易公司254

科尔培尔的成就254

法国官方路易十四的绝对专制主义;与政府的传统决裂255

法国社会未发生根本变化255

法国官方对路易十四的极度的公开赞扬;暗中的不满256

路易统治时期法国在欧洲的优越地位;路易时代中期256

第十一章 法国在艺术、思想和文学方面的成就&已逝的牛津大学新学院的荣誉研究员 大卫·奥格 主编258

在路易十四统治时代前半期文学达到全盛258

艺术受到中央控制258

戏剧免受监督259

建造凡尔赛宫259

凡尔赛的影响;法国绘画的潮流260

从蒙田、笛卡儿和扬森主义得到影响261

帕斯卡的《论思想》262

口头语言;传神263

妇女在社会上的影响;沙龙264

哲学家264

法国语言更加丰富,进一步发展265

法文代替拉丁文成为国际语言266

莫里哀266

拉辛268

波舒哀271

布瓦洛272

宫廷芭蕾舞发展成为歌剧274

拉罗什富科275

拉封丹275

塞维尼夫人278

费奈隆279

从幻想的成就转变到对政治制度的批判280

妇女在路易统治时代早期的影响281

欧洲对路易的反感281

王政复辟的英国除外:查理二世的影响282

法国对英国文艺批评的影响282

法国和英国天才的折中;德莱顿283

第十二章 荷兰共和国&格罗宁根大学近代史教授 E.H.考斯曼 主编285

17世纪下半叶是巩固时期而不是变动时期285

各省之间的基本差别;荷兰的社会结构285

荷兰的资产阶级286

出卖官职;这种做法在荷兰和法国的不同根源286

联合省议会和省议会的组成和作用287

省议会议长和执政的职务;奥兰治家族的地位287

荷兰省议会和执政之间的紧张关系288

威廉二世去世后的政府288

约翰·德·维特政权289

各宗教派别对共和制的广泛支持289

新教的荷兰共和国里存在多种宗教信仰290

复杂的宗教派别是政府常常更迭的原因290

反对这一政权的各种因素290

奥兰治派总督的影响日益增大291

德·维特政权和经济发展减缓之间的偶合291

英国和奥兰治家族的问题成为德·维特下台的原因292

英国和荷兰在经济上的对立;第一次英荷战争292

《排斥法案》;威斯敏斯特和约(1654)294

德·维特派得到巩固;在其他省份里的影响295

他的外交政策296

法荷同盟297

第二次英荷战争;布雷达条约298

三国同盟299

废除《排斥法案》299

德·维特计划由荷兰省议会教育威廉三世300

永久条令300

德·维特的权力达到顶点;衰落的开始300

荷兰未察觉外国对它的敌视301

多佛条约中表现出的反荷感情301

英国和法国对荷兰共和国的进攻302

威廉三世被选为只指挥一次战役的陆军统帅302

路易十四在乌得勒支的司令部;降服或占领其他省份302

罗马天主教的解放302

奥兰治派攻击德·维特;荷兰省议会和法国谈判303

废除永久条令;威廉被宣布为荷兰执政,陆军统帅和海军统帅303

与法国的谈判中断303

德·维特的辞职和被刺303

德·维特派的总督被奥兰治派取代;民众骚乱结束303

法国的撤军;英荷威斯敏斯特和约(1674)304

威廉三世的婚姻;英荷防御同盟(1678)305

在尼曼根的谈判;威廉三世反对荷兰和法国单独媾和305

威廉对1683年法西战争的态度;雷蒂斯堡停战协定306

废除南特敕令后的反法联合306

威廉三世前往英国(1688)306

1674年以后的威廉的政策307

在威廉统治之下,德·维特曾采用的寡头政治变质308

1680年以后荷兰文明逐渐衰落308

第十三章 王政复辟后的英国&大卫·奥格 主编310

法国和英国处于君主个人统治的初期310

导致查理二世继承王位的种种事件310

王政复辟后的各种态度和期望311

议会未能为查理强行规定一些条件312

给查理提供的岁收;他后来财政独立的原因312

废除监护法庭313

1660年之后土地不动产持有者的有利地位314

为了填补王位空白时期和君主制之间的空隙而进行的立法工作314

骑士党议会;《市政机关法》;《信仰划一法》314

处罚不信奉国教者;《克拉伦登法典》315

查理的加冕典礼和婚事315

王政复辟后在爱尔兰实施的解决方案;解决土地问题的困难316

斯图亚特王朝在苏格兰的严厉统治316

查理与路易十四的关系317

第二次英荷战争造成外交上的困难;多佛秘密条约319

《免罪宣言》;第三次英荷战争320

约克公爵詹姆士和摩德纳的玛丽之间的婚姻320

《宣誓法》的各种规定321

公众对天主教的怀疑日益增加;约克公爵不受欢迎322

天主教徒阴谋案322

泰特斯·欧茨的假指控323

近代政党制的起源;辉格党和托利党323

拒绝《排斥法案》;拉依豪斯阴谋案326

反对自治市政机关的措施;实施反对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的法律326

查理二世去世: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大陆”政治制度327

英国的法律程序327

查理二世统治时期对法令全书所作的增添328

习惯法;议会中下议院的作用329

地方政府329

伦敦市和威斯敏斯特市的区别330

伦敦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331

自然资源;耕作的增加;工业332

对外贸易的扩大;各贸易公司335

海洋政策;《航海条例》336

日益富裕繁荣(1675—1688)336

税收制度;过时的会计制度337

尽管有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英国仍取得进展338

第十四章 欧洲和北美&已故的剑桥大学帝国史教授及圣凯瑟琳学院教师 E.E.里奇 主编339

法国和英国殖民政策的不同339

英国殖民地缺乏内在联系339

王政复辟时期的殖民政策339

法国和英国共同奉行的反荷殖民政策;1675年以后的对立竞争340

重新颁布英国的《航海条例》;枢密院下属各委员会管理不善341

沙夫茨伯里的殖民地行政管理341

贸易委员会的政策;防止逃避《航海条例》的努力342

贸易委员会对西印度群岛的态度344

在新英格诸多殖民地中马萨诸塞的支配地位344

新英格兰各殖民地地位的变化时期345

康涅狄格,它的繁荣和领地扩张345

罗得岛获得皇家特许状346

马萨诸塞不遵守《航海条例》;议会派出委员会进行调查346

约克公爵詹姆士给新尼德兰颁发特许状;荷兰的投降347

第二次英荷战争之后英国殖民地边界的变化348

在新泽西发生的麻烦349

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中新尼德兰的变迁349

詹姆士作为领主的态度349

教友派的居留地350

威廉·佩恩劝说詹姆斯350

纽约的几任总督:尼科尔斯、安德罗斯和唐甘351

卡罗来纳的领地特许状352

巴巴多斯殖民地353

卡罗来纳的《基本法》;有关《航海条例》的麻烦353

创建宾夕法尼亚;佩恩的行政措施355

在弗吉尼亚的骚动和反叛356

巴尔的摩勋爵及其子治理下的马里兰358

在马萨诸塞的印第安人战争;特许状被宣布为无效358

各殖民地走向联合的动向;短命的自治领361

法国在北美洲的势力范围362

法国与易洛魁人的斗争363

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法国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斗争364

法国不支持加拿大行政长官塔隆365

西印度公司366

法国毛皮商人和传道士的远征367

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探查367

由于路易在欧洲进行战争,法国的扩张受到限制368

英国的哈得孙湾公司;法国在这一地区的活动368

取消西印度公司的特许状;毛皮贸易369

法国向南和向西推进;法国国内对进一步扩张的反对371

设立“哈得孙湾公司”和“北方公司”372

法国对易洛魁人的不成功的作战374

在哈得孙湾成功地打击了英国人;由于1686年的条约英国人的地位受到损害374

法国人遭到易洛魁人的屠杀375

第十五章 西班牙及其殖民帝国&巴伦西亚大学近代史教授 胡安·雷格拉 主编377

从经济萧条中缓慢恢复(1648—1688);中央集权倾向遭到挫折377

西班牙不再是一个强大国家377

人口趋势378

社会的两极分化;贵族和教士的增多378

贵金属的进口减少;相继发生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379

1656—1680年的货币灾难379

贵族作为统治集团的失败;对荣誉的过分崇拜380

教士的人数过多381

贸易的萧条382

加泰罗尼亚的经济恢复;与王国的合作382

在西班牙的外国居民;宗教宽容态度的缓慢成长383

英国和荷兰商人的活动383

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状况384

贫困;驱逐摩尔人对农业的打击384

对外籍人士贸易上的让步带来不利后果385

国王的财政困难385

西属美洲的经济衰退386

西印度群岛的社会结构386

出卖官职387

农业上的困难;贸易垄断被打破;走私增加387

西班牙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387

西班牙的君主制388

菲利普四世的晚年388

母后摄政时期:卡洛斯二世的统治389

比利牛斯和约;法国的收获和西班牙的损失390

同法国又进行战争;西班牙又遭到的损失390

西班牙在艺术、文学和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391

第十六章 葡萄牙及其殖民帝国&里斯本海外研究院经济社会史教授 V.M.戈迪尼奥 主编394

葡萄牙帝国的版图;非洲和巴西作为其基础394

从巴西向葡萄牙出口货物的价值394

巴西和西属美洲之间的贸易395

葡萄牙在非洲沿海领地的脆弱地位395

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395

葡萄牙的出口396

物价的动向和货币政策397

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挑战397

巴西贸易公司的建立398

对公司的反对;它最终改变为皇家委员会398

恢复独立398

议会的作用和组成399

在由各委员会和最高法院领导政府还是由国王领导政府这二者之间摇摆399

国务秘书处;国务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400

“三级会议”400

司法制度401

大贵族、教会上层人士和法官控制国家机器401

王政复辟的背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关系401

与荷兰人的关系;在欧陆停战,但在海上继续战争;荷兰在巴西投降402

与西班牙的战争403

与法国和英国的关系403

若奥四世的继承人问题404

母后的摄政404

卡斯特洛·梅略尔使阿丰索掌权;重新组织葡萄牙军队404

葡西战争尾声405

卡斯特洛·梅略尔的失败;阿丰索让位给佩德罗406

葡萄牙王朝复辟后的政治406

第十七章 欧洲和亚洲408

一 欧洲与亚洲的联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南亚史讲师 J.B.哈里森 主编408

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在16世纪扩大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408

1650年以后贸易的扩大409

英国、荷兰共和国和法国进口咖啡和茶叶;咖啡馆409

亚洲棉布受到欢迎409

法国和英国制造商敌视进口亚洲纺织品410

金银通货主义者、重商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对亚洲贸易的反对412

在亚洲的新教传教活动较少413

荷兰的传教活动414

英国和丹麦的传教士415

法国、意大利和天主教德意志的传教活动416

罗马教廷给予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特许引起的麻烦;关于教皇派遣名誉主教问题同罗马发生的争执417

各教派之间的对立;对耶稣会的攻击417

东方的陶瓷和漆器受到欢迎;为了适应欧洲的要求而改变样式419

对植物学和动物学研究的促进421

地理学和制图法进步;游记422

传教士成为把亚洲介绍给欧洲的人424

对各种亚洲文明的不同程度的了解424

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开始425

对孔子和印度教道德的兴趣426

欧洲和亚洲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之间的比较426

二 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南亚史教授 C.D.考恩 主编427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强大地位427

开设在亚洲独立国家管辖区域之内的贸易商站428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地位429

荷兰公司的资源、组织和权力430

英国公司的权力、领导和章程430

荷兰公司取得巩固地位431

苏门答腊的亚齐和望加锡被征服;荷兰在爪哇的势力扩张431

在印度的英国殖民地里清教徒和保皇党之间的斗争434

在维持英国殖民地中军事因素日益变得重要435

乔赛亚爵士和约翰·柴尔德爵士的政策;和奥朗则布达成的协议436

1688年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衰落;“英国东印度贸易商人联合公司”的建立437

18世纪的英国和荷兰的公司438

第十八章 三十年战争之后的神圣罗马帝国&F.L.卡斯滕 主编440

1648年之后帝国内部的和平年代440

和约的条件带来外国的干涉440

莱茵同盟440

皇帝的地位441

帝国内部缺乏统一;诸侯的权力没有明确限度441

1648年之后宗教疆界变得稳定442

吸收雇佣兵的问题;经济状况危急442

三十年战争期间农村人口减少444

人口减少在巴伐利亚造成的后果444

各种形式的农奴制445

与东北部相比,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农民生活得到改善446

当时对农民和贵族的描写447

贵族的衰落449

帝国自由市和诸侯国内的城镇的衰落449

沉重的通行税和货物税450

诸侯控制城镇的权力的后果451

由于国内的衰落,外国商人和金融家获得机会452

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历史进程的影响453

帝国的体制得以保存453

帝国议会的构成;三个议院453

1654年的议事总结;诸侯们施加压力要对其三级会议采取法律措施455

议会成为常设机构;它的工作456

移归权战争时期议会的态度456

帝国的军队457

帝国法院;宫廷会议和帝国最高法院458

德意志诸侯日益增长的专制主义;凡尔赛的魅力459

巴拉丁的衰落460

在中央集权政府统治下巴伐利亚的发展461

三十年战争之后萨克森的发展;波兰问题462

汉诺威;选侯们专心关注英国463

荷尔斯泰因和巴登—杜拉赫:三级会议失去其影响464

在梅克伦堡和符腾堡发生的公爵和三级会议之间的斗争465

德意志宪政的发展表现多样466

第十九章 三十年战争后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历史教授 乔治·斯皮尼 主编467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在意大利历史上的根本重要性467

在意大利的西班牙势力遭到法国势力的反对468

与法西对立相关连的意大利的内部斗争468

黎塞留和马扎然治理时期在意大利的法西关系469

屠杀瓦尔登西安教派教徒事件(1655年)的反应470

意大利的政治停滞状态;罗马教廷的衰落470

威尼斯和土耳其进行的干地亚战争471

罗马教皇的威信下降473

法国和罗马教廷之间不友好的关系474

三十年战争造成的政治停滞和人口减少476

城镇的衰落476

不善经营的贵族地主使农业的发展受到挫折477

到16世纪末期经济进展缓慢478

不能保持过去的知识水平478

统治家族的衰败479

皮埃蒙特和查理·埃曼努尔公爵的野心479

西班牙的行政管理不力;墨西拿的命运480

路易十四对卡萨列和热那亚的企图480

英诺森十一世的神圣同盟的成就481

路易对萨伏依的统治;维克托·阿马戴乌斯的政变企图481

派卡蒂纳前往皮埃蒙特,再次迫害瓦尔登西安派教徒482

维克多·阿马戴乌斯对法国的蔑视483

第二十章 哈布斯堡诸领地&已逝的伦敦大学中欧历史教授 R.R.贝茨 主编484

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的兴起484

哈布斯堡王朝的特征484

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对责任和皇帝的权利的看法485

1648年时斐迪南三世的领地范围486

圣文采斯拉斯王室的领地;波希米亚成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试验场地486

斐迪南以圣斯蒂芬王室的名义拥有的各种称号;匈牙利的行政管理487

三十年战争期间造成的破坏和人口减少488

贵族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出租而自己经营490

城镇的衰落491

文学和艺术的状况492

“反宗教改革”的成功492

哈布斯堡帝国的中央机构495

斐迪南对继位问题的关心;利奥波德一世在普雷斯堡和布拉格加冕496

瑞典和波兰之间的战争,斐迪南三世去世497

利奥波德一世继位;作为波兰的盟国和瑞典作战;在法兰克福加冕497

在穆罕默德·柯普律吕领导下土耳其重新开始入侵498

土耳其人征服特兰西瓦尼亚499

为了保卫奥地利而进行援助;圣戈特哈德战役和沃什堡和约501

利奥波德对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的兴趣502

匈牙利的民族主义阴谋的失败;奥地利的占领503

匈牙利强制重新信奉天主教505

利奥波德缔结反法同盟505

波希米亚的“黑暗时代”;1680年的农民叛乱506

匈牙利流亡者企图解放匈牙利北部地区507

英诺森十一世为和解作出的努力;利奥波德恢复了匈牙利的自由权利508

乔凯伊和卡拉·穆斯塔法征服匈牙利508

维也纳被土耳其包围,被扬·索比斯基解救509

维也纳胜利之后奥地利的地位上升;英诺森的神圣同盟509

驱逐出土耳其人之后匈牙利降到行省的地位510

驱逐出土耳其人之后特兰西瓦尼亚的宪法地位511

第二十一章 穆罕默德四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安卡拉大学历史教授 A.N.库尔特 主编513

穆罕默德四世的帝国的人口和版图513

农业和贸易514

陆军和海军514

庄严的苏莱曼之后政府机构的衰落515

宰相、总法典官和法官的职务515

各省政府;某些省份的特殊地位516

制度和社会的腐败517

废黜易卜拉欣苏丹;幼儿穆罕默德登基517

穆罕默德的母亲图尔汉掌握政权517

宰相塔尔洪丘·艾哈迈德帕夏恢复经济的企图518

民众的担忧;柯普律吕·穆罕默德被任命为宰相519

柯普律吕对政府官员的清洗;在小亚细亚镇压叛乱519

在爱琴海恢复支配地位520

争夺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的斗争520

柯普律吕作为宰相的成就;法泽尔·艾哈迈德·柯普律吕继任521

法泽尔·艾哈迈德·柯普律吕的对内政策522

对外政策;在克里特岛的成功;对维也纳的威胁522

圣哥特哈德战役和沃什堡和约523

土耳其在乌克兰的影响524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成为宰相;他对维也纳的企图524

土耳其拒绝重订沃什堡和约;土耳其向维也纳进军525

基督教统治者们援助奥地利;利奥波德和约翰·索比斯基结盟526

土耳其军队在维也纳城外的溃败527

卡拉·穆斯塔法被处决529

穆罕默德四世被废黜;苏里曼二世继位;奥斯曼帝国的衰落529

第二十二章 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地区&隆德大学历史教授 雅克·罗森 主编531

三十年战争后瑞典在国内和国外的地位531

波罗的海的制海权531

赋税的负担;民众的骚动;等级之间的不和532

克里斯蒂娜女王让位,查理十世即位533

查理十世的扩张主义外交政策;在波兰的战争533

瑞典战胜丹麦;罗斯基勒和约534

丹麦丧失东部各省的后果534

弗雷德·里克三世即位后丹麦王室的财政困难日益增加535

财政和宪法改革;采用世袭君主制535

弗雷德里克被宣布为君主;新宪法535

进一步的行政、财政和司法改革;有力的贸易政策536

改变了的贵族的地位537

农业方式的变化;农民的状况537

瑞典的查理十世去世;母后摄政538

与波兰和俄国达成和议;瑞典的国力达到顶峰538

丹麦和瑞典之间经常的对立539

瑞典在费尔贝林被勃兰登堡击败;丹麦在隆德的战败540

隆德条约;传统的丹麦与瑞典的对立得到缓和541

查理十一世未成年时期的瑞典政府542

查理掌握政权;军事改组543

对摄政政府成员的判决;查理被赋予无限的立法权544

恢复王室土地和农民地位的改善545

丹麦和瑞典的专制主义之间的不同与相似之处546

瑞典国王和波罗的海各省之间的关系547

立窝尼亚和爱沙尼亚的瑞典化548

北方大战之前的查理的专制主义549

阿勒费尔特治理时期的丹麦外交政策;取消同瑞典的同盟549

瑞典—荷兰和平条约;海牙条约(1681年)549

路易十四对北方的和平条约以及同丹麦和勃兰登堡的谈判的态度550

瑞典参加奥格斯堡同盟;与勃兰登堡结盟551

丹麦的侵略政策;查理十一世和吕内堡的公爵们结成防御同盟551

解决荷尔斯泰因—哥托普争端的谈判552

英国和荷兰两国间的同盟给斯堪的纳维亚带来的后果;丹麦和瑞典缔结的武装中立条约552

瑞典和法国;在里斯维克和议中进行调停552

第二十三章 勃兰登堡的兴起&F.L.卡斯滕 主编554

16世纪时勃兰登堡的情况554

三十年战争前后霍亨索伦家族获得的领地555

大选侯腓特烈·威廉;他的目标是将分散的各个领地连接成为一个国家555

为他的军队获得补给金同等级会议进行谈判556

在北方战争期间选侯和等级会议之间关系的变化558

腓特烈·威廉在普鲁士的主权得到承认558

他在克莱沃和马克建立了统治地位559

在勃兰登堡摧毁了等级会议的势力560

军事官僚制的发展;勃兰登堡贵族对此默认560

在普鲁士对反对派采取严厉措施560

征收城市货物税,出现军事权力机构,削弱各等级561

作战总部和它的活动561

常备军及其管理563

腓特烈·威廉的经济、海军、殖民和外交政策564

他的成就566

腓特烈三世继位;没有进一步获得领地567

利奥波德一世承认普鲁士王国的建立;腓特烈在柯尼斯堡加冕567

腓特烈仿效路易十四;他对艺术的支持568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不同政策569

第二十四章 扬·索比斯基去世前的波兰&波恩大学东欧历史教授 霍斯特·雅布伦斯基 主编570

十七世纪中叶的波兰—立陶宛的版图和人口570

社会结构;贵族的领导作用570

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对波兰竞相给予的影响;米哈伊尔·维什涅维茨基被选为国王571

选举扬·索比斯基572

自由否决权在议会中起了破坏作用572

为了阻碍改革而进行的外部干涉573

扬·卡西米尔试图进行宪法改革574

反对扬·索比斯基的改革企图575

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575

东正教会的地位576

经济、社会和政治的衰落576

1654年俄国对波兰—立陶宛的入侵;哥萨克人的反叛577

瑞典的干预和占领;波兰又起而反抗577

通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调解,波兰和俄国达成和议578

在波兰国土上建立亲波兰和反波兰的联盟的斗争;波兰和勃兰登堡结盟578

重新同俄国开战;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579

1672年土耳其的入侵;布贾克条约;索比斯基在霍廷赢得胜利580

索比斯基和其他基督教国家结盟;他在维也纳的胜利,但未能对土耳其取得进一步胜利581

第二十五章 俄国:欧化的开端&柏林自由大学东欧史教授 维尔纳·菲利甫 主编582

阿列克塞·米海伊洛维奇即位时俄国的状况582

在赫梅尔尼茨基的领导下乌克兰哥萨克反对波兰统治的起义583

1654年哥萨克和莫斯科的联合的性质584

对波兰的战争:瑞典和俄国之间的斗争585

在伊万·维戈夫斯基的领导下哥萨克人加入波兰;在尤里·赫梅尔尼茨基的领导下回到俄国586

多罗森科宣誓哥萨克效忠于克里米亚的可汗587

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之后的波兰、乌克兰和俄国:“永久的和平”587

莫斯科的政治视界扩大588

军队的现代化589

专制主义的增长;强迫社会为国家服务590

贸易和商业,外国商人591

教士592

行政机构592

民众对重税和官僚主义增长的不满;城市起义595

降低硬币成色引起的危机595

斯杰潘·拉辛的叛乱596

新法典597

“骚乱”之后专制主义倾向日益增长598

尼康企图使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力之上599

尼康被剥夺大主教职权599

俄国教会的亲希腊改革600

教会分裂:旧信徒601

俄国的虔诚传统和西方的独立思想格格不入;旧俄国的结束602

索引6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