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延明,吴敏,王宜秋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0760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221页
- 主题词:社会形态-研究-中国-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1
第一节 社会的两种含义1
第二节 社会形式系统的结构3
一、社会形式系统的各个要素3
二、社会形式系统各要素的层次关系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概念12
第四节 社会发展17
一、社会发展或社会进步17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18
第五节 社会发展阶段的衔接——社会发展线索21
一、社会发展的阶段21
二、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及其共同性25
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是自然形成的29
四、交往和同步效应33
五、人类社会发展的汇流趋势35
六、汇流中的分叉37
七、牵引超越原理38
第六节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42
第一编 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49
导言49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52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制度52
一、封建社会末世的生产关系52
二、封建社会末世的交换关系5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政治制度56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56
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57
三、封建国家官僚体系的膨胀和行政能力的减弱58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意识状况59
第四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60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62
第一节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62
一、鸦片战争的根源62
二、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6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66
一、交换关系的变化67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68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阶级构成的变化70
一、地主阶级71
二、农民阶级72
三、资产阶级的前身之一——买办群体74
四、工人阶级75
第四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76
一、半殖民地性质的近代政府机构的设置77
二、清朝地方分权体系的形成78
第五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80
第三章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社会82
第一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82
一、自给经济的瓦解82
二、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85
第二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91
一、资产阶级的来源92
二、资产阶级的组成94
第三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97
一、辛酉政变与晚清的政治格局97
二、维新变法运动99
第四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状况102
一、洋务思潮102
二、维新思潮104
三、进化论105
第四章 清王朝最后10年的中国社会107
第一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108
一、清末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108
二、清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108
第二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111
一、伦理的启蒙112
二、政治的启蒙114
三、民族主义的高涨117
第三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120
一、清末的政治危机120
二、清末的政治制度改革124
三、辛亥革命130
小结134
第二编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135
导言135
第一章 北洋(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1912~1928)137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137
一、生产力状况137
二、生产关系状况139
三、交换关系状况145
第二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146
一、名不副实的民主共和制度146
二、中央政府的权力危机和地方主义的盛行148
第三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149
一、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意识的批判150
二、社会改造思潮中的各种主张151
三、共产主义思想的兴起152
四、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改造153
第四节 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154
一、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54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合作破裂后阶级阵线的分化组合156
第二章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1928~1937)157
第一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与不变157
一、基本上未变的部分:旧式封建剥削关系依旧保存,农业生产和生产力停滞不前157
二、变化之一: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158
三、变化之二:国家垄断资本开始形成158
四、变化之三:中国局部地区出现殖民地性质的经济160
五、变化之四: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162
第二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167
一、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形成168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苏维埃制度171
第三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172
一、法西斯主义思潮的泛滥17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成果173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1937~1945)177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177
一、生产力状况177
二、三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状况178
第二节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186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86
二、国共两党政治力量的消长187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189
一、国民党政权的战时集权体制189
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191
三、沦陷区政权193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194
一、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文化“围剿”194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主张195
三、中间力量的政治思想主张196
第四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社会(1945~1949)198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198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走向覆灭198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取得优势地位200
第二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剧变203
一、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203
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建立204
三、阶级关系的变化206
第三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意识状况207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207
二、自由主义理想的复苏与幻灭208
小结210
后记211
热门推荐
- 2969220.html
- 2249147.html
- 2428626.html
- 1707744.html
- 1657952.html
- 181407.html
- 2105957.html
- 2522092.html
- 1076793.html
- 24519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9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15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57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2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4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08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35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6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12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