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旅游与中国文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旅游与中国文化
  • 范能船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百家出版社
  • ISBN:780656206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旅游-文化-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旅游与中国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旅游与中国区域地理文化1

第一节 中国旅游区划1

一、旅游区划的目的1

二、旅游区划的原则2

三、旅游分区2

第二节 中国各旅游区地理文化特征3

一、东北旅游大区3

二、中原旅游大区5

三、华东旅游大区9

四、华中旅游大区11

五、西南旅游大区12

六、西北旅游大区14

七、华南旅游大区16

八、青藏高原旅游大区18

九、内蒙古草原旅游大区20

十、台港澳旅游大区21

第三节 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1

第四节 中国主要自然保护区23

一、自然保护区的涵义和设立目的23

二、中国主要自然保护区23

第二章 旅游与中国历史文化26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概述26

一、原始社会(前170万年前21世纪)26

二、奴隶社会(前21世纪前476年)27

三、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28

四、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前221年—1840年)29

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949年)40

第二节 中国历史常识44

一、朝代和国号名称的主要来由44

二、帝王、皇族、皇戚称谓44

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年号、陵号45

四、天干、地支、干支46

五、四时、节气、候46

六、阴阳、五行、八卦47

七、生肖47

八、科举制度48

九、十三经、四书五经、三纲五常48

十、避讳49

第三章 旅游与中国名城50

第一节 中国名城在旅游中的地位与作用50

一、名城的古迹、园林为旅游提供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50

二、名城的风物特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证60

三、名城的城市建设是发展都市旅游的必备条件61

第二节 中国主要历史文化名城61

一、北京61

二、南京62

三、西安64

四、广州65

五、成都67

六、昆明68

七、开封70

八、承德71

九、曲阜72

十、拉萨73

[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4

第三节 中国现代主要著名大城市75

一、北京市75

二、天津市77

三、上海市78

四、重庆市80

五、广州市83

六、深圳市83

第四章 旅游与中国民族民俗风情85

第一节 概论85

一、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85

二、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85

三、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85

第二节 民族民俗风情与民族民俗风情旅游86

一、民俗风情的涵义与特征86

二、民俗风情旅游87

第三节 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90

一、汉族90

二、壮族91

三、满族92

四、回族93

五、苗族94

第四节 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95

一、维吾尔族95

二、彝族96

三、土家族97

四、蒙古族99

五、藏族100

第五节 朝鲜族、纳西族、傣族102

一、朝鲜族102

二、纳西族103

三、傣族104

第五章 旅游与中国文学106

第一节 中国著名文学家及其墓地、故居、纪念地106

一、屈原106

二、曹操107

三、陶渊明108

四、王羲之109

五、王勃109

六、孟浩然110

七、李白110

八、崔颢112

九、杜甫112

十、张继114

十一、白居易114

十二、柳宗元115

十三、欧阳修116

十四、苏轼116

十五、范仲淹118

十六、陆游118

十七、元好问119

十八、施耐庵119

十九、罗贯中120

二十、吴承恩121

二十一、袁宏道122

二十二、蒲松龄122

二十三、吴敬梓123

二十四、曹雪芹124

二十五、姚鼐124

二十六、鲁迅125

二十七、郭沫若127

二十八、茅盾128

二十九、老舍129

三十、闻一多130

第二节 中国名胜楹联131

第三节 镌刻在石头上的旅游景观——碑文133

第六章 旅游与中国艺术134

第一节 旅游与绘画艺术134

一、绘画与中国画概述134

二、中国画的种类139

三、中国画的审美特征144

第二节 旅游与书法、篆刻艺术153

一、旅游与书法153

二、书法的产生及书体的演变155

三、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159

四、篆刻163

第三节 旅游与雕塑艺术168

一、雕塑艺术概述168

二、中国雕塑与旅游169

三、雕塑艺术的审美特性171

第七章 旅游与中国宗教文化175

第一节 中国佛教文化175

一、建筑文化175

二、绘画文化180

三、雕塑文化183

四、金石文化185

五、佛教文学185

六、音乐文化187

第二节 中国道教文化189

一、建筑文化190

二、绘画文化192

三、雕塑文化193

四、道教文学194

五、音乐、舞蹈文化195

第三节 中国基督教文化196

一、建筑文化196

二、绘画、雕塑文化197

第四节 中国伊斯兰教文化200

一、建筑文化200

二、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成就203

第八章 旅游与中国古代建筑、园林文化205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园林文化概述205

一、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的营造观念205

二、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的特点206

三、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的源流20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常识215

一、中国古代建筑常识215

二、中国古代园林常识221

第三节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的专著226

一、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226

二、关于中国古代园林的专著227

第四节 现存著名中国古建筑和古园林228

一、中国现存著名古建筑228

二、中国现存著名古园林235

第九章 旅游与中国饮食文化240

第一节 旅游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关系240

一、旅游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240

二、“吃”是旅游的重要环节241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始烹饪阶段242

一、人类学会利用自然火由生食到熟食242

二、种植业的出现为原始烹饪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43

三、养殖业的产生大大促进原始烹饪的发展243

四、制陶业的诞生为原始烹饪提供了器具244

第三节 中国古代四大菜系的形成245

一、四大菜系的共性245

二、四大菜系的特色246

第四节 地方菜和特色菜系247

一、京菜247

二、浙菜248

三、徽菜248

四、素菜菜系248

五、清真菜系249

六、食疗菜系249

第五节 中国烹饪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250

一、中国烹饪的现状250

二、中国烹饪与西方烹饪的比较251

三、中国烹饪的发展趋势252

第六节 中国茶文化252

一、茶文化的形成252

二、茶文化的发展253

三、茶文化的兴盛255

四、茶的分类和品牌257

第七节 中国酒文化259

一、酒的起源与发展260

二、酒的品类与名称262

三、古代的酒俗与酒令263

第十章 旅游与中国风物特产267

第一节 中国风物特产在旅游中的作用267

一、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267

二、旅游带动了商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268

三、保持风物特产的特色,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268

第二节 中国的陶瓷268

一、陶瓷器的区别268

二、陶瓷的欣赏与选择269

三、各地名特陶瓷270

第三节 中国的丝绸与刺绣271

一、丝绸与丝绸之路271

二、丰富多彩的中国刺绣273

第四节 中草药275

一、中草药的形成与发展275

二、各地名贵中药277

第五节 雕塑、金属、工艺品、漆器和编织工艺品279

一、雕塑279

二、金属工艺品281

三、漆器282

四、编织工艺品282

第六节 文房四宝、风筝、扇子、年画和盆景283

一、文房四宝283

二、风筝285

三、扇子285

四、年画286

五、盆景287

第十一章 旅游与中国游览文化289

第一节 多功能的游览价值观念289

一、怡神养性,愉悦情怀289

二、发展个体人格的理想手段290

三、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开阔眼界,增进学问290

四、从政的重要方式290

五、科技考察的必由之路291

第二节 追求真善美的观赏心理291

一、以求真而著称于世291

二、以仁为发端的求善292

三、很早注意对客观山水美的追求292

第三节 比德山水、顺应自然的游观气质293

一、比德山水的游观气质294

二、顺应自然的游观气质294

第四节 人杰地灵的游览心态295

一、山以贤称,境缘人胜295

二、山川景物因文章而传296

三、崇气的永恒心态297

第五节 “游亦有道,游道如海”的游览艺术298

一、强调游览品评艺术299

二、强调物我合一的游览境界299

三、强调各领所见而不雷同299

四、强调有所取必有所失的游览艺术300

五、强调在变化中游览观赏300

六、强调审美主体自身水平的提高301

第六节 重视资源的保护301

一、儒、道所倡导的保护资源的哲学思想——“不违农时”和“天而不人”301

二、历代重视资源的保护302

第七节 重视史料的保护304

一、介绍全国范围内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及历史沿革的专书304

二、各个地区性的山经地志更是不胜枚举304

三、专以某山某水为记述对象的旅游志304

四、学者们学术考察所留下的旅行记录304

五、宗教徒探险求法的旅行记录304

六、帝王们留下的旅行记录304

七、古代外交人员留下的旅行记304

八、文人们留下的诗文305

第十二章 旅游与中国礼仪文化306

第一节 中国礼仪文化概述306

一、礼仪概念306

二、中国礼仪的产生与发展307

三、中国礼仪文化的特点309

四、中国礼仪的基本原则310

第二节 礼仪文化常识311

一、中国礼仪文化常识311

二、涉外礼仪常识319

三、我国少数民族礼仪与禁忌325

第十三章 旅游与中国节庆文化326

第一节 旅游与民俗节庆文化326

一、民俗节庆活动的文化探源327

二、民俗节庆活动的主要特点与类型329

三、重大的民俗节庆活动329

第二节 旅游与现代节庆文化337

一、现代旅游节庆活动产生的文化背景337

二、现代旅游节庆活动的主要特点和类型338

三、主要的现代旅游节庆活动举例340

第三节 旅游与其他节庆文化343

一、港、澳的节庆文化344

二、台湾的节庆文化347

三、中外交流带来的节庆文化349

第十四章 旅游与中国台、港、澳地区文化351

第一节 台湾省地区文化351

一、概述351

二、文化特色353

三、主要旅游景点357

第二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360

一、概况360

二、文化特色365

三、主要旅游景点368

第三节 旅游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370

一、概况370

二、文化特色373

三、旅游业简况与旅游景点375

第十五章 旅游与中国国际交往381

第一节 旅游与中外文化交流381

一、旅游的文化特性381

二、旅游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地位383

第二节 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述384

一、日本384

二、韩国387

三、新加坡388

四、泰国389

五、马来西亚391

六、菲律宾392

七、印度尼西亚394

八、法国395

九、英国398

十、德国401

十一、俄罗斯403

十二、美国405

十三、加拿大408

十四、澳大利亚410

十五、埃及411

十六、南非共和国413

主要参考书目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