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新民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12537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72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7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心灵哲学、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学哲学1
第二节 心灵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与难点5
第三节 心灵哲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9
第四节 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演化与最新发展趋势15
第五节 研究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意义32
第二章 本体论问题——心身问题47
第一节 物理主义:从哲学行为主义到取消论的唯物主义49
一 哲学行为主义50
二 同一理论及其演变55
三 功能主义及其变种71
四 还原论的唯物主义81
五 取消论的唯物主义85
六 突现论的唯物主义89
第二节 二元论:实体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与副现象论93
一 实体二元论94
二 属性二元论110
三 感觉性质、“知论论证”与副现象论116
第三节 中立理论:从心身平行原理到工具主义122
一 马赫的心身平行原理123
二 新实在论的心身合一论127
三 罗素的中立一元论130
四 石里克的认识论的平行论133
五 普能语义学的安全方法137
六 梅洛—庞蒂的方面二元论139
七 拉兹洛的双重透视论142
八 塞尔的朴素心理主义与朴素物理主义的并存论147
九 杜拉特的工具主义149
第三章 认识论问题——他心知与自我认识159
第一节 他心知问题160
一 民众心理学、怀疑主义与唯我论160
二 类比论证及其难题与辩护163
三 行为主义:认识他心=认识他人的行为倾向169
四 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及其发挥性解释173
五 归纳论证及其辩护184
六 假说一演绎证明与“云室”痕迹类比189
七 他心知心理谓词的归属192
第二节 内省与自我意识196
一 传统的内省与自我意识理论197
二 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论自我认识199
三 内省的等同论解释与可错性问题208
四 新经验论的自我意识理论211
五 休梅克论自知何以可能215
第四章 知觉与感觉材料222
第一节 内在对象论与直接呈现说224
一 直接呈现说及其争论224
二 感觉材料与内在对象说227
三 “束之高阁”与杰克逊的辩护231
第二节 信念获得理论与感觉性质235
一 信念获得理论的原初形式及其基本内容235
二 信念获得理论的根据与“优点”238
三 信念获得理论的重建与感觉性质240
第三节 副词理论246
一 杜卡斯的“状态理论”247
二 齐硕姆的阐发与杰克逊的批评249
第五章 情绪、认知与情绪的因果结构259
第一节 情绪的概念分析262
一 心理学对有关概念的界定263
二 “情绪”、“理智”与被动性265
三 “情绪”、“情感”、“情态”与“动机”268
四 “情绪”的所指及其特征271
五 “情绪”的所指的种类274
第二节 情绪、感受与感觉性质279
一 情绪的感觉理论及其争论279
二 情绪与感觉性质288
第三节 情绪与认知292
一 认知科学的认知决定论292
二 情绪语句的逻辑结构分析与情绪中的认知因素298
三 维特根斯坦论情绪与思想的关系301
第四节 情绪的对象、原因与形式结构302
一 情绪的对象与原因302
二 情绪语句的形式结构307
三 情绪与行动:事实性情绪与认知性情绪311
第五节 情绪的本质与“情绪”的语义学问题313
一 根据内在显下定义——标准的观点314
二 对标准观点的批判与“意义的网络理论”315
三 行为主义的操作定义319
四 情绪的动机理论321
五 物理主义与“躯体紊乱理论”322
六 情绪状态的因果分析327
七 评价理论与整体论329
第六节 情绪的标准、辨别与命名332
第六章 信念、相信与民众心理学342
第一节 民众心理学与休谟、罗素的信念理论344
一 民众心理学及其信念理论344
二 “意象论者”的信念理论346
三 罗素和普特南论信念是行为的原则349
第二节 倾向理论及其嬗变351
一 赖尔的倾向理论352
二 阿姆斯特朗的“倾向重建论”356
三 “弱功能主义”的信念理论362
第三节 信念的心理语句理论368
一 信念研究的否定之否定369
二 日常信念概念的真实性与特征370
三 信念与内容句子372
四 信念的意向性、因果作用及其根源377
第四节 工具主义战略380
一 “内部原因论”、“句子主义”与“Dere”、“dedicto”信念381
二 民众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与工具主义384
三 对信念概念的工具主义解释388
四 信念的归属与意向战略390
第五节 斯蒂克的心理句法理论392
一 关于功能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信念理论393
二 “描述性概念分析”与民众心理学的信念概念397
三 关于信念的心理句法理论401
四 得失、批评与反批评410
第七章 意向性与心理现象的独特标志417
第一节 “布伦塔诺问题”与当代意向性研究418
第二节 意向性的基本标志或逻辑特征422
一 所谓“成问题”的意向性标准423
二 齐硕姆论意向性的标准425
三 J·塞尔论意向性的特征429
第三节 意向性的归属、形式与种类431
一 塞尔对传统观点的否定与超越432
二 戴维斯的五分法434
三 非人系统的意向性的根据以及与人的意向性的差异436
一 意向性结构与意向行为441
第四节 意向性结构441
二 从言语行为结构到意向性结构443
三 从信息结构到意向性结构446
第五节 意向性的主体与客体450
一 意向对象:内在的存在451
二 意向对象:言语实在与句子453
三 关于意向对象的其他理论举隅454
第六节 意向性与语言455
一 意向性与言语行为456
二 意义与意向性:意义根源于意向性459
三 意义与意向性:塞尔论意义何以可能460
四 意义与意向性:普特南对“指称魔力论”的批判462
五 意义与意向性:齐硕姆的否定之否定466
第七节 意向性的地位、本质与作用470
一 意向性的地位与本质470
二 意向性的作用474
第八章 思维、心理表征、思维语言与心理语义学480
第一节 “思维”一词的用法与含意482
一 “思维”的多态性483
二 理论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484
三 作为过程的思维与作为内容的思维485
第二节 思维的本质与特点486
一 现代思维本质理论的历史渊源486
二 赖尔的概念分析与类似理论488
三 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探讨”490
四 W·塞拉斯的言语行为主义497
五 齐硕姆论恢复思维的内在性501
六 史密斯等人对思维的因果分析502
七 思维的计算理论506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的对象509
一 传统观点:思维的对象是观念或符号510
二 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观点的批判511
三 “Dere”思维及其争论512
第四节 思维与自然语言517
一 纯粹的语言与纯粹的思维518
二 思维决定论与语言决定论524
第五节 思维内容与心理表征529
一 从思维的意向性理论到“思维的表征理论”529
二 心理表征的结构与本质特征533
三 心理表征的种类538
四 心理表征与思维的关系543
第六节 思维语言与心理语义学547
一 思维语言的本质特征、作用与根据547
二 心理语义学553
三 质疑与思考562
第九章 意识、心理与内省573
第一节 意识的语义和语法分析574
一 维特根斯坦和马尔科姆论“意识”的及物和不及物用法576
二 赖尔:“意识”指的是人的一种倾向580
三 史密斯与琼斯:日常意识概念的重建582
四 意识:“自扫描装置”的“扫描”活动586
五 罗森塔尔:打破意识神秘性的新战略589
第二节 意识的要素及其内在关系592
一 新实在论的要素分析593
二 调解、批评与探新596
第三节 意识与心理600
一 问题与三百年前的争论600
二 弗洛伊德与维特根斯坦论意识与心理603
三 罗森塔尔描绘的“新图画”604
第四节 意识与内省606
一 赖尔对传统观点的概括与批判606
二 罗森塔尔论意识与内省608
三 意识的认识与主观特性问题609
一 第三人称和第一称解释611
第五节 意识的解释与现象学性质611
二 还原论、反还原论与意识的现象学性质614
第十章 自由意志与行动哲学628
第一节 行动的特征、种类与结构629
一 根据内在心理因素对行动的说明630
二 维特根斯坦和赖尔对传统观点的否定638
三 塞尔对行动的折中说明642
四 新近的趋势645
第二节 行动的解释:决定论650
一 物理决定论:论证、争论与广义功能主义的辩护652
二 心理决定论:心理理由与心理原因659
第三节 行动的解释:非决定论673
一 物理非决定论674
二 意志自由论679
三 自由行动论683
第四节 行动的解释:折中主义战略688
一 相容论或兼容论689
二 执行理论692
三 背景主义693
四 整体主义694
第五节 行动的评价问题696
一 无责任论696
二 有责任论697
三 折中主义观点699
主要参考文献707
后记727
热门推荐
- 2537074.html
- 748106.html
- 1815931.html
- 2250376.html
- 3128368.html
- 1943912.html
- 3427716.html
- 2499638.html
- 243930.html
- 1483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61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03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0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94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0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5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77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79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0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4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