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颖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1554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35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43页
-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2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困惑2
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观”的反思2
三、从“授”向“受”思路转变的逻辑必然8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现状10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理论资源28
一、哲学解释学的历史渊源28
二、哲学解释学的主要观点32
三、哲学解释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启示34
四、哲学解释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借鉴和应用39
第三节 运用哲学解释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意义42
一、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理论视野42
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理论层次45
三、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47
四、关于借鉴哲学解释学研究的问题49
第一章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53
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53
一、接受的一般内涵53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应有内涵56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的基本构成58
一、由主观性理解所造成的“传导新质”和“接受新质”58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诸要素及其职能59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中的双向互动结构67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条件和基本过程71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条件71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过程75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目的78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及其生成条件78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及其作用78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与接受需要81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与教育目的的间距82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的生成障碍84
五、目的性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接受目的87
第二节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接受目的形成的因素90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90
二、工具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93
三、“物本”取向的生存境遇的影响96
四、轻视实践和对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98
第三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路径99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精神追求99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104
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主体间性关系108
四、通过对话活动激发接受主体的问题意识110
五、增强接受主体基于个性化存在的理论运用能力113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前理解”115
第一节 “前理解”的客观性存在及影响116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前理解”的客观性存在116
二、“前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117
三、“前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121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前理解”的影响因素127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127
二、市场经济生活的影响136
三、信息社会生活的影响139
四、日常生活的影响143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前理解”的应对146
一、应对接受主体“前理解”的方法论原则146
二、通过对话促进接受主体“前理解”的发展148
三、因势利导地利用接受主体的“前理解”151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传导过程中的“主观诠释”156
第一节 教育者传导过程中的“主观诠释”及客观原因156
一、“主观诠释”的含义及其表现156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诠释”现象的解释学解析158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诠释”现象的实践依据161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诠释”的影响因素163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163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语言属性168
三、理论与现实的张力169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期待171
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诠释性质173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诠释”的引导174
一、坚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74
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关系176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和理论支持177
第五章 家庭社会的诠释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179
第一节 家庭社会的诠释影响179
一、家庭社会理解与诠释的客观存在179
二、家庭社会理解与诠释的影响特点181
三、家庭社会不同诠释主体的诠释影响185
第二节 家庭社会诠释影响的有效引导190
一、弘扬主旋律,积极引导家庭社会的诠释活动191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应对社会的消极诠释影响192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创造性接受”196
第一节 “创造性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然性196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接受”的涵义196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接受”的客观需要197
三、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接受”的主要原因200
四、视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开放性203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接受”的实践意义205
一、“创造性接受”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205
二、“创造性接受”对意识形态发展和完善的启示209
三、马克思主义接受中“创造性接受”的意义212
四、彰显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接受”的价值215
参考文献221
关键词索引231
后记233
热门推荐
- 527453.html
- 1812534.html
- 900097.html
- 1010069.html
- 3478509.html
- 639167.html
- 447724.html
- 2643117.html
- 995790.html
- 6471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92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24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16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5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9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6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1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4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