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债务管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公共债务管理
  • 高培勇,宋永明编著;高培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4460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公债-财政管理-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债务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什么是公共债务1

1.1 由政府部门的一个恒等式说起1

1.1.1 政府部门的收支运作1

目录1

专栏目录3

专栏1-1 公债与政府信用3

1.1.2 给公债下一个定义3

1.1.3 进一步的阐释4

1.2 公共债务的形式特征5

1.2.1 自愿性5

1.2.2 有偿性6

1.2.3 灵活性6

1.3.1 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8

1.3 公共债务的功能8

1.3.2 公债与政府的建设性支出9

1.4 公共债务同私人债务的比较10

1.4.1 公债与私债:共性分析10

1.4.2 公债与私债:差异分析11

制度透视 公债的基本功能与财政赤字的口径13

第2章 公债的种类15

2.1 公债的分类方法15

2.1.1 按发行区域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16

专栏2-1 居民≠公民16

表2-1 1992年部分西方国家的内外债结构表18

表目18

2.1.2 按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18

表2-3 部分西方国家的国债(本币)剩余期限结构表20

表2-2 西方各国国家公债的发行期限结构表20

2.1.3 按发行主体可分为国家公债和地方公债21

表2-4 美国各级政府债务在公债总额中的比重22

2.1.4 按流通与否可分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23

专栏2-2 票据贴现与公债券的贴现转让23

表2-5 美国联邦公债的上市状况表24

2.1.5 按举债方法可分为强制公债、爱国公债和自由公债25

2.1.6 公债的其他分类方法26

2.2.1 国库券28

2.2 可转让公债28

表2-6 主要西方国家短期国债发行额占GDP的比例29

2.2.2 中长期债券31

2.2.3 浮动利率债券33

余额中的占比34

表2-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浮动利率债券在公债34

专栏2-3 浮动利率债券的参照利率34

2.2.4 指数化债券35

表2-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指数化债券的发行情况36

专栏2-4 指数化债券的历史与现状36

2.2.5 预付税款券39

2.3.1 储蓄债券40

2.3 不可转让公债40

表2-9 1970年以来储蓄债券在西方各国公债余额中的比例41

表2-10 对储蓄债券提前兑现的限制规定42

表2-11 部分国家的专用债券在公债余额中的占比44

2.3.2 专用债券44

表2-12 经合组织(OECD)国家不上市公债一览表45

2.4 公债种类的设计46

2.4.1 公债的种类设计应力求多样化47

2.4.2 公债的种类结构应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48

2.4.3 公债的种类安排应力争债息成本最小化48

2.5.1 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49

2.5 我国国债的种类49

表2-13 1981~1994年我国发行的除国库券以外的其他国债50

表2-14 1995年以来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表51

表2-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期限结构52

2.5.2 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52

2.5.3 我国发行的浮动利率债券53

表2-16 1999-2001年我国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情况54

制度透视 美国、英国和法国国债的种类57

第3章 公债的应债来源59

3.1 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59

3.1.1 商业银行作为应债来源59

图3-1 商业银行以超额准备金认购公债的账户变动62

图目62

专栏3-1 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62

图3-2 商业银行通过回收贷款认购公债的账户变动63

3.1.2 中央银行作为应债来源63

图3-3 中央银行直接认购公债的账户变动65

图3-4 中央银行间接购入公债的账户变动66

图3-5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入公债的账户变动66

专栏3-2 投资银行在公债市场中的地位67

3.2.1 非银行系统的组成67

3.2 非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67

表3-1 1998年英国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和结构69

3.2.2 非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的账户变动70

3.3 公债应债来源的选择71

图3-6 社会公众认购公债所引起的银行账户的变动71

3.3.1 应债来源选择的基本原则72

表3-2 部分西方国家公债持有者结构表73

专栏3-3 美国经济政策的变迁和公债应债来源的变化74

3.3.2 我国国债的应债来源74

表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的应债来源结构表75

制度透视 美国的保险机构与公债市场77

第4章 公债的规模79

4.1 公债的负担79

专栏4-1 公债负担:勒纳的观点80

4.1.1 政府举债是否会产生公债负担80

4.1.2 谁是公债负担的承担者81

4.2.1 公债适度规模的理论解释82

4.2 公债适度规模的确定82

图4-1 公债成本—效益示意图83

图4-2 公债边际效益曲线的变化对适度规模的影响84

4.2.2 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体系85

图4-3 公债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化对适度规模的影响85

表4-1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债务依存度86

表4-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国家公债借债率88

表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公债负担率88

专栏4-2 60%和3%是警戒线么?89

4.2.3 公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90

4.3 公债规模的管理模式92

4.3.1 规定公债余额上限93

4.3.2 控制财政赤字93

4.4 我国公债的规模94

4.4.1 我国改革以来国债规模的发展状况94

表4-4 建国初期我国公债的发行规模94

图4-4 改革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走势图95

4.4.2 对我国国债规模指标的分析96

表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公债规模的各项指标97

4.4.3 对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的评价98

4.4.4 我国国债的规模管理99

制度透视 美国和意大利控制债务规模的措施102

第5章 公债的发行104

5.1 公债的发行条件104

5.1.1 公债票面额度的设计105

5.1.2 公债期限的设计106

图5-1 债券期限与市场利率的关系107

5.1.3 公债利率的设计107

专栏5-1 “反常”的公债利率109

5.1.4 公债发行价格的设计110

5.2 公债的发行方式113

5.2.1 公募拍卖方式114

图5-2 价格招标与收益率招标的关系115

图5-3 英国式招标117

专栏5-2 英国式招标和荷兰式招标的比较117

表5-1 多种价格招投标情况表117

图5-4 荷兰式招标118

概况120

表5-2 经合组织国家(OECD)以公募招标方式发售国库券的120

5.2.2 固定收益方式120

专栏5-3 日本公债的财团包销方式122

5.2.3 连续销售方式123

图5-5 公债的连续销售方式对市场利率的调节作用124

5.2.4 直接发行方式124

5.2.5 其他发行方式126

表5-3 近年来西方各国的公债发行方式概况127

5.2.6 各国采用的公债发行方式127

图5-7 公债发行的英国模式129

图5-6 公债发行的美国模式129

图5-8 公债发行的日本模式130

5.3 公债的推销机构130

5.3.1 金融机构130

专栏5-4 金融机构:日本公债和美国公债的承销者131

5.3.3 中央银行132

5.3.2 邮政储蓄系统132

5.4 公债发行的时机和宣传133

5.3.4 财政部门或公债局(署、司)133

5.4.1 公债发行的时机133

表5-4 西方国家公债定期发行的概况134

5.4.2 公债发行的宣传135

5.5 我国改革以来的国债发行制度136

表5-5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演变136

5.5.1 1981~1990年:以行政摊派方式为主导的发行制度137

比较137

图5-9 1981~1990年我国国债发行的计划数与实际完成数的137

5.5.2 1991~1995年:“半市场化”的发行制度138

图5-10 我国公债的行政摊派模式138

5.5.3 1996~2002年:市场化的进一步完善140

表5-6 1996年各期国债发行利率与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比较141

制度透视 美国公债公募招标发行的程序144

第6章 公债的流通转让146

6.1 公债流通转让的意义146

6.1.1 提高公债信誉、促进公债发行147

专栏6-1 公债的流通转让的历史发展147

6.1.2 促进债券发行方式的市场化148

6.1.3 有利于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148

6.2 公债的交易方式149

6.1.4 对宏观经济实施间接调控149

6.2.1 现货交易方式149

专栏6-2 净价交易和全价交易的区别150

6.2.2 回购交易方式151

6.2.3 期货交易方式152

图6-1 期货交易的分类153

专栏6-3 公债期货交易:起源与发展153

表6-1 美国金融市场上部分公债期货合约的标准155

6.2.4 期权交易方式156

图6-2 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的投资成本和收益158

图6-3 同价对敲交易的买卖时机159

6.2.5 互换交易方式160

图6-4 公债互换交易原理示意图161

图6-5 公债互换交易的市场风险162

6.3 公债交易的程序162

6.3.1 场内交易的程序163

表6-2 场内交易的程序和种类163

专栏6-4 如何进行口头报价和牌板报价165

6.3.2 场外交易的程序167

专栏6-5 做市商制度:场外市场的灵魂168

图6-6 场外市场代理交易的程序169

6.4.1 公债流通价格的确定169

6.4 公债的流通价格与市场收益率169

专栏6-6 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折现170

6.4.2 公债的市场收益率172

图6-7 公债的理论价格与剩余期限、市场基准利率的关系172

表6-3 不同公式计算附息公债到期收益率的比较176

6.4.3 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解释178

图6-8 即期收益率曲线和到期收益率曲线的比较178

6.5 公债的托管结算体系180

6.5.1 以建立一个统一、多层次的托管体系为目标181

图6-9 美国场外市场的托管体系181

6.5.2 客户资产要与托管机构资产相分离182

6.5.3 钱券对付(DVP)是债券结算的基本方式183

6.6.1 流通规模:市场交易量迅速膨胀184

6.5.4 普遍开展融券业务以提高债券结算的效率184

6.6 我国的国债流通市场184

表6-4 我国国债场内市场的现货交易和回购交易情况185

6.6.2 市场格局:形成较为合理的场内场外市场格局186

6.6.3 中介机构:形成大量专业性的市场中介机构187

6.6.4 交易方式:现货平稳发展、回购迅速扩大、期货交易暂停188

制度透视 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债流通市场191

第7章 公债的偿付193

7.1 公债偿付的方式193

7.1.1 公债的偿本方式194

图7-1 以偿还时间为标准的公债分类方法示意图194

图7-2 公债各种偿还方式划分标准之间的关系195

专栏7-1 公债是否可以延期偿还?198

7.1.2 公债的付息方式199

7.1.3 公债的违约取消200

7.2.1 通过预算列支201

专栏7-2 政府预算·复式预算·经常性预算201

7.2 公债偿付的资金来源201

7.2.2 依赖预算盈余203

专栏7-3 美国财政盈余怎么花?204

7.2.4 利用债务投资收益205

7.2.3 举借新债205

7.2.5 设立偿债基金206

专栏7-4 偿债基金的由来与运作207

7.3.1 公债的调换208

7.3 公债的调换与整理208

7.3.2 公债的整理213

7.4 我国国债的偿付制度215

专栏7-5 苏联国内公债的调整215

7.4.1 国债偿付的方式和资金来源216

表7-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债偿付情况表217

7.4.2 国债偿付业务的办理218

7.4.3 国债偿付资金的调拨与结算219

图7-3 国债兑付资金流程图220

7.4.4 国债偿付的操作程序220

制度透视 西方各国的减债基金制度224

第8章 国外公债的管理226

8.1 对国外公债内涵的进一步理解226

图8-1 国内公债、国外公债和私人外债之间的关系227

8.1.1 外债的概念227

专栏8-1 为什么要定义外债的总额?228

表8-1 主要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外债占公债总额的比重230

8.1.2 政府为什么要举借外债230

表8-2 1995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国外公债231

8.1.3 国外公债口径的选择232

8.2 国外公债的适度规模233

8.2.1 衡量外债适度规模的指标体系233

表8-3 世界银行统计的不同类型国家的债务指标235

8.2.2 影响国外公债适度规模的因素236

8.3 国外公债的结构237

8.3.1 国外公债的来源结构237

表8-4 近年来国际债券市场借款人结构一览表240

专栏8-2 IMF与债务危机241

8.3.2 国外公债的期限结构242

8.3.3 国外公债的利率结构243

专栏8-3 拉美债务危机中的浮动利率外债244

8.3.4 国外公债的币种结构245

8.4.1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借入和偿付248

8.4 国外公债的借入(发行)与偿付248

8.4.2 外国政府贷款的借入与偿付250

8.4.3 国际商业贷款的借入与偿付252

8.4.4 国际债券的发行和偿付255

8.5 我国国外公债的管理256

8.5.1 我国国外公债范围的界定257

表8-5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债规模增长及各项风险指标258

8.5.2 我国外债发展的基本概况258

8.5.3 我国国外公债的发展260

表8-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外公债规模与全口径公债规模一览表261

专栏8-4 我国2001年欧洲债券的成功发行262

8.5.4 我国国外公债的风险263

表8-7 1987年以来我国政府发行的国际债券一览表263

制度透视 日本和德国的政府贷款267

第9章 地方公债的管理269

9.1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借债269

专栏9-1 美国州地公债的产生及发展271

表9-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市政债券的支出总额及结构272

9.2 地方公债的种类273

9.2.1 中长期地方公债273

图9-1 1970年以来美国地方中长期公债的结构变化图275

9.2.2 短期地方公债275

表9-2 美国州地公债中的短期债券的构成情况276

9.3 地方公债的发行、流通与偿付276

9.3.1 地方公债的发行277

表9-3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州地公债的规模及结构277

9.3.2 地方公债的投资者278

表9-4 美国州地公债发行方式的变化278

专栏9-2 税法怎样限制了银行进行州地债券投资279

图9-2 美国州地债券持有人结构变化图279

9.3.3 地方公债的偿还方式280

9.3.4 地方公债的税收管理281

表9-5 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的发行情况282

9.4.1 我国地方公债的历史282

9.4 我国地方公债的历史与现状282

9.4.2 我国地方公债的现状283

制度透视 日本地方公债的管理287

10.1 公债评级的概念与作用288

第10章 公债的评级288

专栏10-1 债券评级的产生与发展289

10.1.1 公债评级的概念289

之间的关系290

图10-1 债券的票面利率与预期到期利率、违约风险升水290

10.1.2 公债评级的作用291

10.2.1 世界上主要的公债评级机构292

10.2 公债评级机构292

10.2.2 评级机构的执业原则295

专栏10-2 纽约市政府债券的违约与评级机构的评级295

10.2.3 公债评级机构的收费297

10.3.1 公债的信用等级及含义298

表10-1 美国穆迪公司的公债评级费用298

10.3 公债评级制度298

表10-2 世界主要评级机构等级对照表302

10.3.2 公债评级的程序303

图10-2 公债评级流程图304

10.3.3 公债评级的材料分析305

制度透视 债券等级的决定与公布308

第11章 公债管理政策309

11.1 公债管理与公债管理政策309

11.1.1 公债管理310

11.1.2 公债管理政策311

11.2 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公债管理政策311

11.2.1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311

专栏11-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历史演变312

11.2.2 公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314

11.2.3 公债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315

专栏11-2 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316

11.2.4 公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317

图11-1 公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318

11.3 相对独立的公债管理政策318

11.3.1 公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差异性319

图11-2 相对独立的公债管理政策传导过程319

11.3.2 公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320

11.3.3 公债管理政策的利息率效应322

图11-3 公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作用机制示意图322

11.4.1 拓宽公债的发行和分配范围324

图11-4 公债管理政策的利息率效应作用机制示意图324

11.4 直接目标下的公债管理政策324

11.4.2 确保政府债券的顺利推销327

11.4.3 维持政府债券市场的稳定328

11.4.4 如约履行公债偿付义务330

11.4.5 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331

11.5 多层次公债管理政策的实施原则333

制度透视 美、英两国公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336

第12章 公债管理体制338

12.1 国内公债管理体制338

12.1.1 内债发行偿还管理体制338

专栏12-1 法国和德国的公债管理体制339

表12-1 专职部门型公债管理体制下各部门的主要职能及分工342

12.1.2 内债流通管理体制342

图12-1 美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343

专栏12-2 美国、英国和德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345

12.2 国外公债管理体制346

12.2.1 外债管理系统指挥中心346

12.2.2 外债控制管理系统347

12.2.3 外债操作管理系统348

12.2.4 外债分析管理系统349

12.2.5 外债信息反馈管理系统350

12.3 我国的国债管理体制351

12.3.1 我国内债的发行偿还管理体制351

12.3.2 我国内债的流通管理体制352

12.3.3 我国的外债管理体制353

制度透视 经合组织国家的债务管理办公室356

附录1 公债债券的管理358

附图1 公债券的发行偿还流程图359

附图2 国库券印制流程图362

附录2 建国以来我国公债统计资料371

附录3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381

主要参考文献3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