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耳穴诊断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黄丽春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4715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耳-穴位-诊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耳穴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7
第一章耳穴诊断学概论7
第一节耳穴诊治源于中国7
目 录7
一、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8
二、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9
三、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9
四、刺激耳廓防治疾病的记载11
五、耳穴的记载12
一、耳穴应用和耳穴分布规律的形成13
第二节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13
二、耳穴数量及耳穴诊断、治疗方法的普及与发展14
三、耳穴向深度研究和拓展15
四、耳穴诊断法的发展和耳医学的形成16
第二章耳廓解剖20
第一节耳廓表面解剖名称20
一、耳廓前面表面解剖名称20
二、耳廓背面表面解剖名称20
二、耳廓的血管分布23
第二节耳廓的结构23
一、耳廓的组织结构23
三、耳廓的淋巴24
四、耳廓的软骨与肌肉24
五、耳廓的神经24
第三章耳穴36
第一节耳穴的定义36
第二节耳穴的分布规律37
一、耳垂38
第三节耳穴定位38
18.智齿39
17.身心穴39
16.低血压沟39
15.上缺齿沟39
14.下缺齿沟39
13.耳鸣沟39
12.心律不齐沟39
11.面颊区39
10.扁桃体39
8.眼39
7.神经衰弱点39
6.上颌39
5.下颌39
4.舌39
3.上腭39
2.下腭39
1.牙39
9.内耳39
6.顶40
13.皮质下40
12.兴奋点40
11.丘脑40
10.睾丸40
9.神经衰弱区40
7.脑垂体40
8.晕区40
4.额40
3.颞40
2.平喘40
1.腮腺40
二、对耳屏40
20.颞颌关节40
19.肿瘤特异区140
5.枕40
1.屏尖41
5.渴点41
4.饥点41
3.外鼻41
2.肾上腺41
1.脑干41
四、耳屏41
2.喉牙41
三、轮屏切迹41
14.癫?点41
外耳42
五、屏上切迹42
12.鼻咽42
11.喉42
10.声门42
8.内鼻42
7.咽42
6.降率穴42
9.耳颞神经点42
9.肩背43
17.甲状腺43
16.腹外43
15.肋缘下43
14.乳腺43
12.骶髂关节43
11.腰肌43
10.肋胁43
13.热穴43
7.胸43
6.颈43
5.尾椎43
4.骶椎43
3.腰椎43
2.胸椎43
1.颈椎43
六、对耳轮43
8.腹43
1.趾44
5.膝关节44
4.髋关节44
3.踝关节44
2.跟44
2.坐骨神经44
八、对耳轮上脚44
3.交感44
1.臀44
七、对耳轮下脚44
3.腕45
4.肘45
5.肩45
6.肩关节45
2.锁骨45
7.过敏区45
8.风湿线45
9.肾炎点45
10.腋下45
11.耳大神经点45
12.股内侧45
九、耳舟45
13.足背45
11.股外侧45
10.股四头肌45
9.足心45
8.腓肠肌点45
7.腘窝45
6.外膝45
1.指45
5.内生殖器、子宫46
10.输卵管46
9.便秘点46
8.腹股沟46
6.附件46
7.宫颈46
3.神门46
2.盆腔46
1.降压点46
十、三角窝46
4.耳肝点46
4.胃47
9.乙状结肠47
8.阑尾47
7.大肠47
6.小肠47
5.十二指肠47
1.口47
3.贲门47
2.食道47
十二、耳轮脚周围47
2.膈47
1.耳中47
十一、耳轮脚47
12.肝肿大区48
11.腹水点48
13.腹胀区48
10.脐周48
9.糖尿病点48
14.下焦48
15.醉点48
十四、耳甲腔48
1.心48
2.肺48
7.胆囊48
6.胰腺48
5.肝48
4.膀胱48
3.输尿管48
2.前列腺、内尿道48
1.肾48
十三、耳甲艇48
8.胆道48
5.脾49
6.三焦49
3.气管49
4.支气管49
5.直肠50
4.尿道50
3.外生殖器50
2.肛门50
1.耳尖50
十六、耳轮50
6.促性腺激素点50
5.卵巢50
3.目250
2.目150
1.内分泌50
十五、屏间切迹50
9.血液点50
8.脾肿大区50
7.结核点50
4.升压点50
十七、耳背穴51
5.脑后沟51
4.胃肠沟51
3.脊柱沟51
2.坐骨神经后沟51
1.下肢后沟51
8.枕小神经点51
12.肿瘤特异区151
11.动情穴51
10.外交感51
9.肿瘤特异区251
7.轮1~轮651
6.肝阳51
24.网球肘52
23.快活穴52
25.肩三点152
26.肩三点252
22.睡眠深沉穴52
21.聪明穴52
20.多梦区52
27.肩二点352
28.上耳根52
29.中耳根52
30.下耳根52
31.耳背肿瘤特异区152
第四节耳穴类型52
6.耳背尾椎52
19.十二指肠球结节区52
18.胆囊区52
17.坐骨神经三角区52
16.耳背坐骨神经52
15.耳背腘窝52
14.颈后三角区52
13.耳背耳大神经点52
12.颈椎6、752
11.颈椎3、452
10.耳背颈椎52
9.耳背胸椎52
8.耳背腰椎52
7.耳背骶椎52
二、五脏六腑穴位53
一、相应部位穴位53
三、神经系统穴位55
四、内分泌系统穴位57
五、特定穴位58
六、耳背穴位及其他60
第五节耳穴功能62
一、神经系统穴位62
1.神门62
2.枕63
3.额63
4.颞63
5.皮质下63
6.交感64
7.脑干64
8.枕小神经点64
13.神经衰弱点65
12.神经衰弱区65
14.耳颞神经点65
10.丘脑65
9.坐骨神经65
11.兴奋点65
15.脑66
16.顶66
17.耳大神经点66
18.迷走神经点(耳中)66
19.迷走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混合支刺激点66
2.内分泌67
3.肾上腺67
二、内分泌系统穴位67
1.脑垂体67
4.胰腺68
5.甲状腺68
6.卵巢68
7.睾丸68
8.促性腺激素点68
5.腹水点69
4.耳肝点69
7.过敏区69
6.腹胀区69
3.糖尿病点69
2.降压点69
1.升压点69
三、特定穴位69
8.晕区70
9.饥点70
10.渴点70
11.热穴70
12.风湿线70
18.肿瘤特异区171
17.结核点71
16.肾炎点71
15.平喘71
14.降率穴71
13.便秘点71
19.肿瘤特异区272
20.心律不齐沟(冠心沟)72
21.耳鸣沟72
22.上缺齿沟72
23.下缺齿沟73
24.低血压沟73
25.癫癎点73
26.肝肿大区73
27.脾肿大区73
28.身心穴73
34.睡眠深沉穴74
35.聪明穴74
33.快活点74
36.多梦区74
29.动情穴74
32.速听点74
31.血液点74
30.醉点74
四、五脏六腑穴位75
1.心75
2.肝75
3.脾75
7.胆76
6.膀胱76
5.肾76
4.肺76
8.胃77
9.大肠77
10.小肠77
11.三焦77
五、相应部位穴位77
1.口77
6.气管78
4.十二指肠78
5.阑尾78
2.食道78
3.贲门78
7.支气管79
8.咽79
9.喉79
10.声门79
11.内鼻79
12.鼻咽79
13.外鼻79
17.扁桃体80
18.上颌80
15.内耳80
16.眼80
14.外耳80
19.下颌81
20.颞颌关节81
21.上腭81
22.下腭81
23.舌81
24.牙81
25.喉牙穴81
30.附件82
29.盆腔82
31.宫颈82
26.面颊区82
27.腮腺82
28.膈82
32.子宫(内生殖器)83
33.输卵管83
34.腹股沟83
35.前列腺83
36.内尿道83
37.尿道84
38.输尿管84
39.外生殖器84
40.下焦(少腹)84
41.直肠84
42.肛门84
43.颈椎84
48.颈85
47.尾椎85
49.胸85
50.腹85
46.骶椎85
45.腰椎85
44.胸椎85
51.肋缘下86
52.肋胁86
53.腰肌86
54.肩背86
55.乳腺86
56.髋关节86
61.趾87
60.跟87
59.踝关节87
58.膝87
57.膝关节87
62.足心88
63.股四头肌88
64.股外侧88
65.股内侧88
66.骶髂关节88
67.臀88
68.腘窝88
69.腓肠肌点88
70.锁骨88
76.腋下89
77.腹外89
75.指89
78.胆道89
71.肩关节89
73.肘89
72.肩89
74.腕89
79.足背90
80.脐90
81.智齿90
六、耳背及其他穴位90
(一)耳背穴位90
1.下肢后沟90
2.坐骨神经后沟90
3.脊柱沟90
4.胃肠沟90
10.耳背颈椎91
14.颈后三角区91
13.耳背耳大神经点91
12.颈椎6、791
11.颈椎3、491
8.耳背腰椎91
7.耳背骶椎91
6.耳背尾椎91
5.脑后沟91
9.耳背胸椎91
17.坐骨神经三角区92
18.胆囊区92
19.十二指肠球结节区92
16.耳背腘窝92
15.耳背坐骨神经92
20.多梦区93
21.聪明穴93
22.睡眠深沉穴93
23.快活点93
24.网球肘点93
25.肩三点193
26.肩三点293
34.耳背脾94
33.耳背肝94
31.肿瘤特异区194
32.耳背心94
29.中耳根94
28.上耳根94
27.肩三点394
30.下耳根94
2.屏尖95
6.轮1~轮695
5.肝阳95
3.目195
4.目295
1.耳尖95
(二)其他穴位95
36.耳背肺95
35.耳背肾95
中篇 总 论99
第四章耳穴诊断总论99
第一节耳穴诊断的特点99
一、安全无创伤99
二、适应证范围广99
三、简便易学易掌握99
四、诊治相结合100
第二节耳穴诊断依据100
二、耳穴诊断法与阳性反应的相关性101
第三节耳穴阳性反应点与耳穴诊断方法的形成101
一、阳性反应点定义101
第四节耳穴诊断方法104
一、视诊法104
二、压痛法104
三、压痕法104
四、触诊法104
五、耳穴电测法105
六、耳穴染色法105
七、计算机耳穴诊断法105
一、耳穴视诊法106
(一)视诊的方法106
八、耳穴综合诊断方法106
第五节耳穴诊断操作方法106
(二)视诊阳性反应的类型、特征及临床意义107
(三)阳性反应类型与疾病反应规律125
(四)耳穴视诊注意事项126
二、耳穴触诊法129
(一)耳廓指摸法129
(二)耳穴探触法131
(三)耳穴压痛法134
(四)耳穴压痕法137
(一)耳穴的电学特征139
(二)耳穴电测仪种类139
三、耳穴电测法139
(三)良导点判断标准140
(四)良导点在诊断中的意义142
(五)良导点反应规律142
(六)良导点与疾病定位诊断的关系144
(七)双耳导电量不平衡145
(八)良导点与临床症状及病程关系145
(九)耳廓前与耳背导电量关系146
(十一)探测方法和手法147
(十)耳穴电测操作方法147
四、其他诊断方法175
(一)染色法175
(二)日光反射法176
五、辨证177
(一)相应部位分析177
(二)根据阳性反应点的变化规律分析178
(三)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分析180
(四)中医理论脏象经络学说进行分析180
(五)各种疾病诊断要点参考穴位分析181
(一)胃炎185
一、消化系统疾病185
下篇 各 论185
第五章耳穴诊断各论185
第一节内科疾病185
(二)胃溃疡186
(三)十二指肠溃疡187
(四)十二指肠球炎188
(五)食管炎188
(八)急性胃肠炎189
(九)腹泻189
(七)反酸恶心189
(六)食管癌189
(十)便秘190
(十一)肠功能紊乱190
(十二)消化不良190
(十三)肝炎191
(十四)肝肿大191
(十五)肝硬化192
(十六)脂肪肝192
(十七)肝癌193
(十九)脾肿大194
(十八)胰腺炎194
(二十)胃癌195
(二十一)结肠和直肠癌195
二、呼吸系统疾病204
(一)感冒204
(二)气管炎204
(三)支气管炎204
(四)支气管哮喘204
(六)肺气肿205
(五)支气管扩张205
(七)肺炎206
(八)肺结核206
(九)肺癌207
(十)胸闷、胸痛207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207
(一)高血压207
(二)低血压211
(三)心律失常211
(四)冠心病213
(六)心脏扩大214
(五)风湿性心脏病214
(七)心肌炎215
(八)肺源性心脏病215
(九)脑血管疾病220
四、神经系统疾病220
(一)头痛220
(二)头晕222
(三)神经衰弱222
(四)多梦223
(五)三叉神经痛224
(七)疲劳综合征229
(六)忧郁、焦虑、神经紧张229
五、泌尿系统疾病230
(一)肾小球肾炎230
(二)肾盂肾炎230
(三)肾癌231
(四)肾结核231
(五)膀胱炎235
(六)膀胱癌235
(七)尿频235
(一)糖尿病236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236
六、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236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237
第二节外科疾病237
(一)软组织损伤237
(二)关节炎237
(三)痛风239
(四)腰肌劳损239
(五)腰椎骨质增生239
(九)腰棘间韧带、椎旁韧带劳损240
(八)肾虚腰痛240
(七)骶髂关节炎240
(六)腰椎间盘突出240
(十)臀肌膜炎(臀部纤维织炎)241
(十一)坐骨神经痛242
(十二)腓肠肌痉挛242
(十三)跟痛、跟骨骨质增生242
(十四)颈椎病243
(十五)肩背肌纤维炎243
(十六)肩关节周围炎244
(二十一)阑尾炎245
(二十)足底痛245
(十八)腕管综合征245
(十九)板机状指245
(十七)网球肘245
(二十二)胆结石、胆道系统感染246
(二十三)痔疮248
(二十四)肛裂248
(二十五)慢性前列腺炎249
(二十六)前列腺肥大249
(二十七)前列腺癌249
(二十九)泌尿系结石250
(二十八)尿道炎250
(三十)睾丸炎、附睾炎253
(三十一)乳腺炎253
(三十二)乳腺纤维瘤253
(三十三)乳腺癌253
(三十四)静脉曲张254
(三十五)静脉炎254
(三十六)静脉血栓形成255
(三十七)外伤255
(三十八)肋软骨炎256
(三十九)肋间神经痛256
(一)月经不调263
第三节妇科疾病263
(二)痛经264
(三)闭经264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265
(五)盆腔炎265
(六)附件炎266
(七)子宫颈炎266
(八)子宫内膜炎267
(九)子宫肌瘤268
(十)子宫颈癌268
(十三)卵巢囊肿270
(十四)月经周期270
(十一)输卵管炎270
(十二)卵巢炎270
(十五)绝经期症候群275
第四节皮肤病275
(一)荨麻疹275
(二)皮肤划痕症276
(三)脂溢性皮炎276
(四)皮肤瘙痒症276
(六)神经性皮炎277
(五)牛皮癣277
(八)外阴瘙痒278
(九)肛门瘙痒278
(十)湿疹278
(七)结节性痒疹278
(十一)鱼鳞癣279
(十二)玫瑰糠疹279
(十三)痤疮279
(十五)带状疱疹280
(十六)黄褐斑280
(十四)酒渣鼻280
(十七)白癜风281
(十八)盘状红斑狼疮281
(十九)扁平疣281
(二十)瘢痕疙瘩282
第五节五官科疾病282
(一)近视282
(二)远视282
(三)散光282
(四)青光眼283
(七)内耳眩晕症284
(六)麦粒肿284
(五)急性结膜炎284
(八)听力减退、耳鸣285
(九)耳聋285
(十)中耳炎286
(十一)耳痛286
(十二)鼻炎287
(十三)过敏性鼻炎288
(十四)副鼻窦炎288
(十六)咽炎289
(十七)喉炎289
(十五)扁桃体炎289
(十八)咽部异物感290
(十九)复发性口腔溃疡290
(二十)颞颌关节综合征290
(二十一)牙周病291
(二十二)龈炎291
(二十二)龋齿291
(二十四)缺齿291
附录一耳穴常见病治疗取穴表298
1.内科疾病298
2.外科疾病302
3.妇科疾病305
4.皮肤病306
5.五官科疾病307
附录二耳穴诊治疾病原理的探讨309
第一节耳穴与经络的关系309
第二节耳穴与脏腑的关系310
(一)观察仪器312
(二)观察对象312
(三)观察部位312
(四)刺激部位312
(五)观察结果313
第三节耳穴与神经的关系314
一、耳廓与中枢神经的关系315
二、耳廓与自主神经的关系316
第四节耳穴与神经体液的关系317
第五节耳针作用原理与其他学说319
一、生物电学说319
二、生物控制学说320
三、生物全息律学说322
四、闸门控制学说325
五、免疫学说326
参考文献329
热门推荐
- 1082424.html
- 3644563.html
- 1109925.html
- 2495307.html
- 3417872.html
- 611732.html
- 3638145.html
- 3140543.html
- 636921.html
- 4043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6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59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7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2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92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6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40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0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