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健壮,叶峥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754262569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
1.2 研究产业集群政策的理由12
1.3 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13
1.4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径16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21
第二章 产业集群政策理论综述和实践回顾22
2.1 产业集群政策的理论综述23
2.1.1 产业集群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及其有效性23
2.1.2 产业集群政策的定义和特征25
2.1.3 集群政策的层次和分类27
2.1.4 基于企业的集群政策研究:集体效率和企业技术能力的整合31
2.2 世界各国产业集群政策的实践35
2.2.1 集群政策的可学习性35
2.2.2 世界各国集群政策的实践36
2.3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回顾:成功和挑战40
2.3.1 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40
2.3.2 浙江产业集群政策的回顾45
2.3.3 浙江产业集群政策的简单评价53
2.4 案例研究: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56
2.4.1 浙江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56
2.4.2 浙江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61
2.4.3 引起浙江省产业集群主要问题的深层次成因的分析65
2.4.4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措施68
2.5 本章小节71
第三章 基于资源观和演化理论的产业集群政策的理论重构74
3.1 资源观理论的回顾和启示75
3.1.1 资源观的简单回顾75
3.1.2 资源观对于产业集群政策的理论启示79
3.2 经济学的回顾和启示82
3.2.1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82
3.2.2 经典经济学中的演化思想87
3.3 经济演化思想综述88
3.3.1 经济演化思想的来源之一:生物进化理论89
3.3.2 经济演化思想的来源之二:协同学(Synergertios)93
3.3.3 经济演化思想的来源之三: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96
3.3.4 经济演化思想的来源之四:演化经济学99
3.4 产业集群政策重构的理论分析103
3.4.1 集群政策就是自组织的被组织化103
3.4.2 集群的形成和路径分析106
3.4.3 集群演化的动力及其动力机制114
3.4.4 集群演化的形式119
3.5 本章小节121
第四章 基于传统资源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124
4.1 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传统资源124
4.1.1 资源:经济资源及传统资源124
4.1.2 自然资源及其特征125
4.1.3 人力资源及其特征126
4.1.4 资本资源及其特征127
4.1.5 基于资源的浙江产业集群形成模型128
4.2 自然资源型产业集群政策的研究130
4.2.1 自然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含义及特征130
4.2.2 自然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障碍134
4.2.3 自然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政策机理136
4.3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政策的研究138
4.3.1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含义及特征138
4.3.2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瓶颈143
4.3.3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政策机理145
4.4 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政策的研究147
4.4.1 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分类147
4.4.2 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148
4.4.3 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的政策机理150
4.5 浙江市场拉动型产业集群政策的研究151
4.5.1 市场拉动型产业集群的含义、特征151
4.5.2 市场拉动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瓶颈156
4.5.3 市场拉动型产业集群的政策机理157
4.6 本章小结159
第五章 基于知识转移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161
5.1 知识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61
5.1.1 集群环境有利于缄默知识的扩散和共享161
5.1.2 缄默知识的扩散和共享有利于集群的创新和发展163
5.2 知识转移的理论综述164
5.3 外部知识向集群内部转移以及在集群内部扩散的主要途径167
5.3.1 知识由集群外部向集群内部转移的主要途径167
5.3.2 集群内部知识扩散的主要途径170
5.4 影响知识引进和扩散(转移)的主要因素172
5.4.1 影响知识在集群内外转移的层面因素172
5.4.2 影响知识在集群内外转移的权变因素173
5.5 提高知识在集群中有效扩散的对策178
5.5.1 加强集群企业在知识扩散中的作用178
5.5.2 加强行业协会在知识扩散中的作用181
5.5.3 加强政府在知识扩散中的作用183
5.6 本章小结185
第六章 企业家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研究186
6.1 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性研究186
6.1.1 企业家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资源186
6.1.2 集群发展对企业家成长的重要作用188
6.2 企业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研究189
6.2.1 企业家对于集群形成的作用研究189
6.2.2 企业家对于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研究195
6.3 企业家对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机理研究199
6.3.1 集群环境对于企业家行为形成的影响199
6.3.2 企业家行为对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机理研究200
6.4 对策研究204
6.4.1 适当控制企业家效仿性204
6.4.2 促进企业家创新205
6.4.3 积极应对“抱团外迁”206
6.5 本章小结208
第七章 基于不同产业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209
7.1 前言209
7.1.1 集群政策与产业政策差异209
7.1.2 基于集群产业类型的政策分类211
7.2 传统产业集群的特征、政策及机理213
7.2.1 传统产业集群的特征213
7.2.2 传统产业集群的政策及机理216
7.3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政策及机理219
7.3.1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219
7.3.2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政策及机理223
7.4 两类产业集群政策解决“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的比较226
7.5 案例分析:海宁经编产业集群和杭州软件产业集群229
7.5.1 传统产业集群——海宁经编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229
7.5.2 高技术产业集群——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236
7.6 本章小结240
第八章 基于不同集群结构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243
8.1 集群结构及其特征243
8.1.1 内部市场结构的集群结构划分及相应特征243
8.1.2 企业网络的集群结构划分及相应特征246
8.2 基于集群结构的浙江产业集群分类研究249
8.2.1 浙江产业集群结构的演化发展249
8.2.2 原子型集群分析——以诸暨大唐袜业集群为例251
8.2.3 中卫型集群分析——以温州乐清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为例254
8.3 原子型集群的主要政策及其机理257
8.3.1 基于价值链的集群政策257
8.3.2 基于领先企业的集群政策260
8.3.3 原子型集群政策的机理研究263
8.4 中卫型集群的主要政策及其机理266
8.4.1 基于产业链的集群政策266
8.4.2 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政策268
8.4.3 中卫型集群政策的机理研究270
8.5 本章小结273
第九章 基于不同寿命周期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276
9.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综述276
9.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282
9.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285
9.3.1 集群萌芽阶段的风险286
9.3.2 集群成长阶段的风险286
9.3.3 集群成熟阶段的风险288
9.3.4 集群衰退阶段的风险289
9.4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政策290
9.4.1 基于未形成集群的政策290
9.4.2 基于已有集群的政策293
9.5 案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298
9.5.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99
9.5.2 绍兴纺织业集群各阶段的集群政策299
9.6 本章小结307
第十章 基于集群品牌的传统制造业集群政策研究308
10.1 问题的提出308
10.2 集群品牌的理论概述310
10.3 浙江传统制造业集群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318
10.4 本章小结326
第十一章 集群政策的实证研究:以孝丰竹工机械产业集群为例328
11.1 安吉竹产业的概况328
11.2 安吉竹工机械产业的基本情况330
11.3 安吉孝丰竹工机械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331
11.4 安吉孝丰竹工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与建议338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346
12.1 研究的结论:关于集群及其政策的十大认识346
12.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351
12.3 本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352
参考文献354
后记370
热门推荐
- 2347936.html
- 851760.html
- 1950794.html
- 3419232.html
- 3685898.html
- 3876360.html
- 1678751.html
- 3226220.html
- 634457.html
- 17328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4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64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86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37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37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2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13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87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