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
  • 杨达源,张永战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6979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1

1我国大地得天独厚与人口众多1

1.1 深部上来的物质与能量1

1.1.1 板块运动2

1.1.2 地震活动2

1.1.3 地热3

1.2 地表物质与能量的汇3

1.2.1 太阳辐射能4

1.2.2 大气环流与水汽通量5

1.2.3 强风雨土和沙尘暴6

1.2.4 大江大河的输水输沙8

1.2.5 台风雨9

1.3 丰厚的产出11

1.3.1 宽阔的高原11

1.3.2 大片的黄土分布12

1.3.3 开阔的沿海平原12

1.3.4 淤长特别快的三角洲14

1.3.5 宽阔的大陆架15

1.3.6 美丽富饶的大地15

1.4 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9

2人类活动造福与致灾20

2.1 都江堰工程的效益20

2.2 历史上重大生态灾害的真实原因21

2.3 古城的湮灭22

2.3.1 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古城22

2.3.2 甘肃秦安县的大地湾古“市”23

2.3.3 浙江余杭县的良渚古城24

2.3.4 夏、商、(西)周都城24

2.4 老城的困扰25

2.4.1 洪水困扰武汉25

2.4.2 江苏古泗州城被淹又被埋27

2.5 新城的尴尬28

2.5.1 城市缺水28

2.5.2 城市内涝29

2.5.3 城市地面沉降30

3最早干扰自然过程的人类活动32

3.1 《山海经》中的故事32

3.2 大禹治水33

4最早的探索35

4.1 包牺氏始作八卦35

4.2 夜观(在)天(成)象36

4.3 观“在地成形”37

4.4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8

4.5 古代的算术40

4.6 农历与二十四个节气41

5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43

5.1 “气候变暖”的祸首43

5.2 要改进思想方法44

6“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研究46

6.1 外国研究者观念的变化46

6.2 中国学者的研究48

6.2.1 汉代治河48

6.2.2 宋代的福寿沟48

6.2.3 现在与过去的不同49

7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1

7.1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51

7.2 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效应53

7.3 “濒临失衡的地球”54

7.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7

第二篇 山地篇59

8“山”的要义60

8.1 河出昆仑虚60

8.2 《山海经》之《山经》62

8.3 《周官》之“镇山”62

8.4 《周易》中与山有关的卦象63

8.5 《诗经》中的“山”64

8.6 《禹贡》中的界山与导山65

8.7 “五岳”65

8.8 封禅67

8.9 唐诗中的山68

8.10 徐霞客笔下的“山”68

8.11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70

9山地的成因72

9.1 山的成因73

9.2 岩石山地73

9.3 构造山地74

9.3.1 水平构造山地74

9.3.2 单斜构造山地75

9.3.3 褶皱山76

9.3.4 断块山76

9.3.5 活动构造山地77

9.3.6 大面积隆升与其周边的侵蚀山地77

9.4 侵蚀剥蚀山地78

9.4.1 侵蚀切割78

9.4.2 剥蚀速率79

9.5 甘肃平凉崆峒山地貌特征的形成80

10山地地貌过程83

10.1 截顶过程83

10.2 岸坡地貌过程86

10.3 山麓地貌过程88

10.4 鄂西山区的剥夷(地貌)面88

11山地的功能与贡献91

11.1 河湖水源地92

11.2 沙源地93

11.3 育林与生物多样性94

12山地降水与灾害95

12.1 冰崩与雪崩95

12.2 水土流失96

12.3 山洪97

12.4 泥石流98

12.5 暴雨与滑坡99

13坡地物质运动与灾害100

13.1 坡地物质运动类型100

13.2 云南恩子坪滑坡103

13.3 地震与崩塌滑坡104

13.4 滑坡的预测预报与治理105

14人类活动与山地灾害106

14.1 土地开发与缓坡地蠕移速率增大107

14.2 与采矿有关的崩塌107

14.3 与采矿有关的滑坡108

14.4 小水库大滑坡109

14.5 水库蓄水与岸坡物质的蠕动111

14.6 大水库蓄水与滑坡112

14.7 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害113

第三篇 黄河篇116

15黄河的特性117

15.1 “九曲黄河”117

15.2 中游为侵蚀性峡谷河段118

15.3 下游“地上河”120

15.4 流量小、变率大、多洪灾121

15.5 大量泥沙来自黄土分布区122

15.6 河道多变易变122

15.7 中华“母亲河”123

15.8 几番修改设计的黄河三门峡工程124

15.9 独特的黄河三角洲发育模式125

15.10 黄河断流127

16黄河中游的贯通128

16.1 古水系129

16.2 太行山的隆起130

16.3 中游上段的袭夺贯通132

16.3.1 汾河倒流132

16.3.2 “三门湖”形成133

16.3.3 晋陕峡谷的袭夺贯通133

16.4 三门峡河段的贯通134

17黄土与泥沙输出134

17.1 厚层黄土在侵蚀盆地中堆积134

17.2 黄土区的侵蚀137

17.3 黄河中游的输沙138

18史前的开发与水环境变迁139

18.1 旧石器文化139

18.2 新石器文化141

18.3 黄河中游的古洪水144

18.4 史前开发与黄河改道144

18.4.1 土地利用与黄河输沙量的变化144

18.4.2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145

18.4.3 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化146

18.4.4 黄帝时代的洛河洪水148

18.4.5 尧舜时代的大洪水148

18.5 史前黄河洪水基本特点148

19夏商(西)周时代的开发与水环境变化149

19.1 筑城池建国都149

19.1.1 夏都斟寻150

19.1.2 商都殷城150

19.1.3 西周的丰城与镐京151

19.2 青铜器时代151

19.3 农牧业的发展152

19.3.1 驯养和牧业153

19.3.2 农业153

19.4 重大的水利工程155

19.5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变化156

19.5.1 《诗经》所述的大河水环境156

19.5.2 《周易·涣》述大河洪水156

19.5.3 洪水威胁与迁都156

20历史时期的防洪工程与水环境演化157

20.1 人口增多与大规模屯垦157

20.2 重要的水利工程158

20.2.1 筑堤防洪158

20.2.2 开鸿沟160

20.2.3 筑陂塘(古水库)161

20.2.4 修建灌渠161

20.3 黄河的输水输沙及其地理环境效应161

20.3.1 水沙通量161

20.3.2 频发洪水灾害162

20.3.3 水淹古城162

20.3.4 营造洪积扇163

20.3.5 营造大规模泛滥平原163

20.3.6 营造三角洲163

20.4 黄河中游的历史洪水163

20.4.1 山西沁河1482年“特大洪水”163

20.4.2 黄河中游1843年大洪水165

20.5 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与改道166

20.5.1 黄河下游的古河道167

20.5.2 黄河下游的变迁168

20.5.3 黄河下游的“以水为兵”170

20.6 开封城摞城170

21近代的水利工程与水环境变化172

21.1 大坝—水库172

21.2 灌溉工程173

21.3 径流量、输沙量变化174

21.3.1 黄河上中游输水输沙的变化174

21.3.2 黄河下游输水输沙的变化175

21.3.3 输水输沙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176

21.4 黄河断流176

22黄河的新生与健康176

22.1 全流域水量调控177

22.2 调水调沙刷深下游悬河主河槽177

22.3 堤防标准化(工程)178

22.4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178

22.5 “黄河摆脱危机”的新思路179

第四篇 长江篇181

23长江源的考证182

23.1 几千年前的通道182

23.2 《尚书·禹贡》述江源182

23.3 明徐霞客的《溯江纪源》183

24长江源区地理环境的变化185

24.1 基本特征185

24.2 水循环系统186

24.3 气温、生态及环境的变化188

24.4 自然(生态)过程的耗散效应190

25古人类活动遗迹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190

25.1 云南元谋人与干热河谷190

25.2 重庆巫山人与巫峡的贯通191

25.3 长江下游两岸的古人类与古环境192

25.3.1 安徽东至人192

25.3.2 安徽和县人193

25.3.3 江苏南京人193

25.3.4 近几十万年来的环境变迁193

26长江的贯通194

26.1 分为三段的通天河195

26.2 万里长江第一弯的落位196

26.3 金沙江下段多处河流袭夺贯通198

26.4 长江三峡贯通的研究199

26.5 川江倒流的研究200

27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203

27.1 灿烂的新石器文化203

27.1.1 长江河口地区203

27.1.2 长江中游地区204

27.2 冰期的冰川作用与低海面的影响204

27.3 全新世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06

27.4 构筑防洪大堤及中下游功能的改变207

27.4.1 营造洪冲积扇(自然过程)207

27.4.2 始筑荆江大堤(人类活动)207

27.4.3 宋元时代堵塞“九穴十三口”207

27.4.4 荆江大堤的地理环境效应207

27.4.5 长江中下游的堤防体系208

27.4.6 长江中下游功能转变209

27.4.7 原长江河口的演变209

27.5 长江南京段地貌过程210

27.5.1 汉唐时代前后的变化210

27.5.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床地形的变化210

27.5.3 三峡工程后长江南京段冲刷量增加211

28人工打造的“黄金水道”211

28.1 长江三峡航道的整治213

28.2 长江中下游航道的整治215

28.3 长江河口的整治218

28.4 三峡工程对航道整治的影响219

28.5 河道整治新动向221

28.6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22

第五篇 湖沼湿地篇225

29湖泊的成因227

29.1 湖盆洼地的成因228

29.1.1 火山口湖228

29.1.2 构造洼地湖229

29.1.3 海迹洼地湖229

29.1.4 冰蚀洼地湖229

29.1.5 风蚀洼地湖230

29.1.6 河迹洼地湖231

29.1.7 溶蚀洼地湖232

29.1.8 堰塞性洼地湖232

29.2 按水源水循环特征进行的湖泊分类232

29.2.1 盛冰期冰雪融水补给的吐鲁番大湖233

29.2.2 地下水补给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234

29.3 按矿化度进行的湖泊分类236

29.4 我国湖泊演化的动向237

29.4.1 普遍萎缩237

29.4.2 污染加重237

29.4.3 生物种类与其数量减少237

29.4.4 巢湖的萎缩与污染238

30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湖泊240

30.1 洞庭湖群240

30.1.1 地质时期的构造盆地240

30.1.2 百多万年以来的演化240

30.1.3 三千多年来的演化241

30.1.4 百多年来水利工程的影响242

30.1.5 湿地生态格局的变化242

30.2 云梦(泽)与江汉湖群245

30.3 彭蠡、沿江湖群与鄱阳湖246

30.3.1 “汇泽为彭蠡”246

30.3.2 鄱阳湖246

30.4 震泽与太湖湖群247

30.4.1 水循环特征247

30.4.2 洼地的成因248

30.4.3 湿地的变迁248

30.4.4 湿地开发与环境变迁249

30.4.5 原因机制分析251

30.4.6 水环境治理新思路252

30.5 长江中下游两岸的自然堤后湖253

30.6 马鞍山雨山湖的水污染治理254

31云南高原上的湖泊255

31.1 云南高原上的“九湖”256

31.2 “九湖”的共同特点259

31.3 阳宗海的砷污染事件260

31.4 滇池的科学问题261

31.4.1 滇池(流域)的水系变迁261

31.4.2 滇池洼地的成因264

31.4.3 水污染难以治理265

31.4.4 新建议:改善滇池水循环266

32青藏高原上的湖泊267

32.1 构造地貌特征与湖泊分布267

32.1.1 青藏高原的隆升267

32.1.2 构造地貌基本轮廓268

32.1.3 湖泊的分布270

32.2 湖泊的形成与演化271

32.2.1 冰期的冰蚀洼地272

32.2.2 盛冰期与冰消期的大湖273

32.2.3 全新世中晚期的盐水湖275

32.2.4 近期的湖泊扩张275

32.3 柴达木盆地与盐水湖群277

32.3.1 柴达木盆地多盐湖277

32.3.2 青海湖278

32.3.3 青海湖滨的淡水小湖278

32.4 藏北地区的湖群279

32.4.1 可可西里湖群279

32.4.2 阿里地区西北部的湖群281

32.5 藏中地带的湖群282

32.5.1 冈底斯山区的湖群283

32.5.2 当惹雍错湖群284

32.5.3 色林错湖群284

32.6 藏南的湖泊285

3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287

33.1 阿尔泰山的冰川与湖泊288

33.2 准噶尔盆地的沙漠与湖泊289

33.2.1 沙漠中的风蚀残丘不是“风沙丘”290

33.2.2 乌伦古湖是河迹洼地湖291

33.2.3 艾比湖是侵蚀洼地湖292

33.3 天山的冰川与湖泊292

33.3.1 博格达峰北坡的天池293

33.3.2 山南的博斯腾湖294

33.4 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与湖泊295

33.4.1 塔克拉玛干沙漠多沙山296

33.4.2 罗布泊是洪积扇缘洼地湖297

33.5 祁连山前的河西走廊和月牙泉300

33.5.1 祁连山的冰川300

33.5.2 河西走廊的第四系301

33.5.3 敦煌月牙泉告急301

33.6 我国的沙漠与湖泊304

34湿地306

34.1 湿地生态系统306

34.2 湿地的功能307

34.3 我国的湿地308

34.4 江苏中部的里下河洼地310

34.4.1 黄河南徒之前的古澙湖310

34.4.2 黄河南徒期间的湖荡311

34.4.3 现在处“饥饿”状态311

34.4.4 成因机制分析312

34.4.5 生态安全问题314

35沿海滩涂314

35.1 滩涂的地貌过程315

35.2 滩涂的自然生态317

35.3 滩涂的生态建设及其生态效应318

35.4 滩涂的生态保护319

第六篇 大坝—水库与生态320

36大坝—水库的利弊321

36.1 大坝—水库的几项参数322

36.2 国内外的大水库324

36.3 水库的效益325

36.4 水库的不良后果328

36.5 大坝与生态330

37病坝险库332

37.1 “中国病坝之重”332

37.2 工程设计问题334

37.3 工程质量问题336

37.4 使用年限问题338

37.5 水库中的泥沙淤积338

37.6 美国的建坝与拆坝339

38超龄(洪泽湖水库)大坝惹的祸342

38.1 构筑洪泽湖大坝342

38.2 洪泽湖大坝坝顶高程的变化343

38.3 洪泽湖大坝伤痕累累344

38.4 洪泽湖(水库)的变迁345

38.5 超龄大坝的危害346

39长江三峡大坝与水库347

39.1 长江三峡地貌过程347

39.2 三峡坝址区的构造稳定性348

39.3 三峡地区新构造运动349

39.4 水库诱发地震350

39.5 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351

39.6 三峡库岸的崩塌滑坡353

39.7 三峡库岸防护的主要目标与措施354

40新问题与新思路356

40.1 三峡工程本是生态工程356

40.2 三峡水库的水污染356

40.3 库区的生态修复359

40.3.1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359

40.3.2 水资源利用水平低362

40.3.3 过去的贫穷落后363

40.3.4 当前又陷入困境364

40.4 新问题364

40.4.1 生存环境变得更脆弱364

40.4.2 土地和生态问题突出365

40.4.3 库岸“险情增多”366

40.5 新思考367

40.5.1 提升水资源利用率367

40.5.2 将“减灾工程”升格为“民生工程”367

40.6 按“生命共同体”观念创建美好家园368

参考文献370

后记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