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宝智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2496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的若干热点问题1
1.1计算机通信网的发展1
1.1.1三网融合1
1.1.2移动通信3
1.2电信网的发展5
1.2.1 电信网的演进趋势5
1.2.2我国电信网的战略转型8
1.3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热点15
1.3.1网络交换的发展15
1.3.2IP电话的原理及关键技术21
1.3.3无线网络24
1.4 Internet的热点26
1.4.1电子商务26
1.4.2远程教育34
1.4.3网络安全38
第2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43
2.1数据传输的编码基础43
2.1.1有线和无线通信码型43
2.1.2光纤通信码型46
2.1.3频率、频谱和带宽48
2.2数字传输的电子学基础49
2.2.1概述49
2.2.2数字传输中的常见电平标准50
2.2.3数字传输基础52
2.2.4模拟传输基础55
2.2.5复用技术57
2.2.6光纤传输基础58
2.3数字数据交换技术59
2.3.1电路交换60
2.3.2报文交换64
2.3.3分组交换66
2.4差错控制69
2.4.1差错控制方法和特征69
2.4.2检错码基本概念69
2.4.3常用的检错码70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74
3.1参考模型74
3.1.1OSI参考模型74
3.1.2TCP/IP参考模型78
3.1.3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比较80
3.2物理层81
3.2.1物理层接口81
3.2.2SONET/SDH86
3.2.3ISDN90
3.3数据链路层92
3.3.1数据链路层设计问题92
3.3.2协议描述和验证98
3.3.3数据链路层示例102
3.4网络层105
3.4.1网络层设计的有关问题105
3.4.2网络路由106
3.4.3流量控制112
3.5传输层*119++3.5.1传输服务119
3.5.2传输协议的要素122
3.6应用层123
3.6.1 WWW123
3.6.2超文本传送协议128
3.6.3 WWW搜索引擎135
3.6.4电子邮件137
3.7网络管理145
3.7.1SNMP协议145
3.7.2网络管理技术150
第4章 千兆以太网156
4.1计算机网络分类156
4.2局域网157
4.2.1局域网拓扑结构157
4.2.2局域网体系结构157
4.3快速以太网163
4.3.1概述163
4.3.2协调子层(RS)和介质无关接口(MII)167
4.3.3介质和拓扑结构177
4.4交换式以太网193
4.4.1第2层交换定义193
4.4.2交换式以太网的配置193
4.4.3 VLAN194
4.5千兆位以太网197
4.5.1概述197
4.5.2100Mb/s和1000Mb/s以太网之间的主要区别199
4.5.3千兆位MAC操作200
4.5.4协调子层和千兆位介质无关接口205
4.5.51 000BASE-X的自动协商214
4.5.6千兆以太网全双工操作215
4.5.7千兆以太网流量控制215
4.5.8千兆以太网物理层技术219
4.5.9以太网比较220
4.6 10G以太网221
4.6.110G以太网基本指标221
4.6.210G以太网发展趋势221
4.6.3标准化工作222
4.7无线网络222
4.7.1无线局域网222
4.7.2WAP224
4.7.3HiperLAN226
4.7.4蓝牙技术227
4.8光纤通道230
4.8.1概述230
4.8.2光纤通道标准231
4.8.3技术对比231
4.8.4光纤通道系统232
4.8.5光纤通道网络234
第5章 ATM与MPLS235
5.1ATM的基本概念235
5.1.1ATM概述235
5.1.2ATM协议模型236
5.1.3ATM的逻辑连接240
5.1.4虚通路标识符VCI和虚通道标识符VPI的转换242
5.1.5ATM信元的结构244
5.2 ATM适配层245
5.2.1AML层的子层245
5.2.2AAL1协议247
5.2.3AAL2协议248
5.2.4AAL3/4协议248
5.2.5AAL5协议250
5.3 ATM通信量管理251
5.3.1ATM通信量的特点251
5.3.2ATM通信量管理中的一些重要参数254
5.3.3ATM服务的5个种类255
5.4 ATM的安全257
5.4.1ATM安全概况257
5.4.2ATM安全服务258
5.4.3ATM安全发报262
5.4.4小结262
5.5 MPLS262
5.5.1MPLS概述262
5.5.2MPLS原理265
5.5.3MPLS的流量工程270
5.5.4MPLS的QoS273
第6章 TCP/IP互联网275
6.1互联网的含义275
6.2 IP协议276
6.2.1IP地址276
6.2.2IP数据报的格式282
6.2.3IP层处理数据报的流程285
6.3地址解析288
6.3.1基本概念288
6.3.2从互联网地址到物理地址288
6.3.3动态联编289
6.3.4从物理地址到互联网地址290
6.3.5RARP协议290
6.3.6RARP服务器291
6.3.7地址解析报文291
6.4域名系统292
6.4.1基本概念292
6.4.2TCP/IP互联网域名293
6.4.3域名解析294
6.4.4域名服务器报文297
6.5 Internet路由协议299
6.5.1两类路由协议299
6.5.2内部网关协议IGP300
6.5.3外部网关协议307
6.5.4无类型域间路由选择(CIDR)309
6.6 ICMP、IGMP协议310
6.6.1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310
6.6.2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313
6.7下一代的网际协议IPv6(IPng)316
6.7.1IPv6概述316
6.7.2IPv6基本首部格式317
6.7.3IPv6的地址空间319
6.7.4IPv6的扩展首部322
6.7.5ICMPv6324
6.8VPN原理325
6.8.1VPN的基本概念325
6.8.2VPN的隧道协议325
6.8.3VPN的隧道技术328
6.8.4VPN的安全性329
6.8.5IPsec协议330
6.8.6VPN的QoS332
6.8.7VPN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332
6.9IP电话原理与标准333
6.9.1《IP电话/传真业务总体技术要求》的主要内容333
6.9.2关于H.323、SIP、MGCP、H.248和软交换337
第7章 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343
7.1传输介质概述343
7.1.1用途及特点343
7.1.2性能指标345
7.1.3规格型号347
7.2网卡348
7.2.1网卡概述348
7.2.2网卡基本概念和原理348
7.2.3网卡种类349
7.2.4网卡结构352
7.2.5典型网卡举例353
7.3中继器354
7.3.1中继器概述354
7.3.2中继器的共同特征356
7.3.3安全特性356
7.3.4智能上行连接模块358
7.4网桥359
7.4.1透明网桥360
7.4.2源路由网桥362
7.5路由器362
7.5.1路由器功能362
7.5.2路由器分类363
7.5.3路由器实现技术364
7.6交换式互联设备366
7.6.1概述366
7.6.2交换机交换机制367
7.6.3交换机通信机制367
7.6.4生成树标准(Spanning Tree)367
7.6.5交换机的流量控制367
7.6.6VLAN虚拟网368
7.6.7MII标准368
7.6.8Port Truncking功能368
7.6.9交换网络管理368
7.6.10代表设备369
7.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概述371
7.7.1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念371
7.7.2综合布线系统的子系统371
7.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等级375
7.8.1设计等级375
7.8.2设计要领376
7.8.3设计标准376
7.9工作区子系统377
7.9.1设计要求377
7.9.2确定信息插座的数量和类型377
7.10水平子系统377
7.10.1设计要求377
7.10.2水平子系统布线的拓扑结构378
7.10.3水平子系统布线的距离378
7.10.4水平布线线缆类型379
7.10.5水平子系统设计步骤379
7.11干线(垂直)子系统381
7.11.1设计要求381
7.11.2干线子系统布线的拓扑结构382
7.11.3干线子系统布线的距离382
7.11.4干线子系统布线电缆线类型383
7.11.5干线子系统设计步骤383
7.12设备间子系统386
7.12.1设计要求386
7.12.2设备间设计方法387
7.12.3配线间设计方法388
7.12.4二级交接间设计方法388
7.13管理子系统388
7.13.1设计要求388
7.13.2设计步骤389
7.13.3管理标记390
7.14建筑群子系统391
7.14.1设计要求391
7.14.2设计步骤392
7.14.3电缆布线方案394
第8章 Web数据库开发技术396
8.1网络应用计算模型396
8.1.1多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分析396
8.1.2四层安全C/S结构402
8.2 Web数据库编程模式404
8.2.1常见模式404
8.2.2ASP、PHP与JSP比较407
8.3 VBScript411
8.3.1VBScript描述411
8.3.2VBScript代码元素411
8.3.3VBScript数据类型411
8.3.4VBScript变量412
8.3.5VBScript常数413
8.3.6VBScript运算符413
8.3.7VBScript常用语句414
8.3.8VBScript过程414
第9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416
9.1网络安全技术综述416
9.1.1网络安全概述416
9.1.2常见攻击策略418
9.1.3网络安全规范421
9.1.4实现网络安全的方法和工具423
9.2加密算法与应用424
9.2.1概述424
9.2.2分组密码424
9.2.3 RSA公钥密码436
9.2.4加密技术应用439
9.3数字签名440
9.3.1身份验证与数字签名440
9.3.2哈希函数441
9.3.3数字签名标准(DSS)443
9.3.4密码协议444
9.4证书系统445
9.4.1常用证书系统特性比较445
9.4.2分布式证书系统的设计447
9.4.3网络的分布式安全应用框架448
9.5防火墙技术449
9.5.1防火墙的含义449
9.5.2防火墙的种类449
9.5.3防火墙的结构451
9.5.4主流防火墙技术453
9.5.5防火墙的安全漏洞453
9.5.6防火墙的发展454
9.5.7典型防火墙系统455
9.6网络安全模型457
9.6.1模型体系结构457
9.6.2网络安全服务层次模型458
9.7通信网的安全问题459
9.7.1通信网和信息安全含义459
9.7.2通信网面临的安全威胁459
9.7.3通信网安全的核心——信息安全460
9.7.4通信网安全的层次结构462
9.8安全技术应用462
9.8.1电子商务的安全平台PKI462
9.8.2网络安全的实施467
9.8.3 SET安全协议469
附录信息安全标准相关组织及标准472
参考文献474
热门推荐
- 1977405.html
- 744019.html
- 1875538.html
- 3388405.html
- 364034.html
- 3093468.html
- 476037.html
- 3831285.html
- 340071.html
- 19470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5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95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56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85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65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15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0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1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