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国玺,薛建平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8250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特色本质论3
第一节 特色的科学内涵3
一、特色的传统含义3
二、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所讲特色的特定含义4
三、特色的哲学含义和具体科学含义9
四、特色有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区分10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2
第二节 特色的基本形态34
一、主体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34
二、主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36
三、主体把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决定同本地、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37
四、主体把外地、外单位有普适性的成功经验同本地、本单位实际相结合38
五、主体把有关国际组织具有普适性的决定同本国、本地的实际相结合39
六、主体把外国、外地有普适性的成功经验同本国、本地的实际相结合40
第三节 理解特色本质的注意问题41
一、马克思主义在同类事物中对各种结合有普遍的指导作用42
二、实际工作中各种结合交织在一起43
三、对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决定必须创造性贯彻43
四、否定共性的指导有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分44
五、外国、外地有普适性的经验才能结合45
六、特色是结合不是特殊性45
七、特色不能与共性分开,事物的发展首先是追求共性的过程48
第二章 特色载体论50
第一节“社会主义”一词的来历和含义演变51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来历51
二、“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演变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53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53
二、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56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59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74
一、二者本是同根生75
二、二者一度分道走76
三、二者走上合作路79
四、二者互相渗透、主次有别81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诸种认识困惑的解读83
一、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定位之间的关系84
二、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名称之间的关系87
三、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够格”和“不够格”之间的关系90
四、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93
五、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96
六、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静态和动态之间的关系98
七、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之间的关系100
八、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纯和不纯之间的关系102
九、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成绩和问题之间的关系105
十、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107
第三章 特色演化论109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特色思想109
一、理论原则不仅来源于实际,而且在应用中要适合于实际110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111
三、不同地域、国家的情况不同革命的情况也会不同112
四、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117
第二节 列宁的特色思想117
一、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117
二、理论需与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分析具体情况118
三、要善于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120
四、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功能与具体应用差异121
五、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122
第三节 毛泽东的特色思想122
一、主张端正学风,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124
二、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基本任务134
三、对上级的指示、决定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139
四、要学习外国适合我国情况的真正好的东西141
第四节 邓小平的特色思想142
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特色命题、创立特色理论143
二、揭示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性151
三、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结合中发展154
四、结合中必须倾听群众呼声、代表群众利益157
五、结合的实践依据是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159
第五节 江泽民的特色思想161
一、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62
二、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66
三、强调要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70
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73
第六节 胡锦涛的特色思想182
一、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为“旗帜”、“道路”、“理论体系”183
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184
三、制定了现阶段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185
四、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85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特色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186
一、一脉相承187
二、与时俱进193
第四章 特色根据论200
第一节 特色的理论根据200
一、宏观而言,特色直接的哲学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201
二、微观而言,特色直接的哲学理论根据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203
第二节 特色的实践根据209
一、搞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遭致失败211
二、搞本国、本地特色,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217
第五章 特色方法论226
第一节 调查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26
一、调查和研究相结合方法的科学内涵227
二、调查和研究相结合方法的必要性233
三、调查和研究相结合方法的基本要求236
第二节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237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的科学含义237
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的必要性238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的基本要求240
第三节 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243
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方法的科学含义243
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方法的必要性244
三、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方法的基本要求246
第四节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249
一、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方法的科学含义250
二、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方法的必要性251
三、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方法的基本要求253
第六章 特色条件论257
第一节 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257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57
二、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259
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263
第二节 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266
一、解放思想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267
二、实事求是是静态和动态的辩证统一269
三、与时俱进是相对和绝对的辩证统一271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272
第三节 要有无私无畏的彻底革命精神275
一、什么是无私无畏的彻底革命精神275
二、为什么要具有无私无畏的彻底革命精神276
三、怎样具有无私无畏的彻底革命精神277
第四节 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278
一、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278
二、科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279
三、为什么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281
第七章 特色实践论283
第一节 特色实践的基本路径283
一、主体能从认识上划清是非界限是前提283
二、主体能正确理解共性东西的精神实质是保证287
三、主体能准确把握个性的特点是基础291
四、主体善于把共性的东西和个性的东西结合起来是关键294
五、结合是个动态过程,结合得好与不好须经实践检验295
第二节 结合的一般机制295
一、共性个性对接,确定能否结合296
二、把握结合度,确定特色路298
三、选择结合点,确定工作重点299
四、比较共性个性异同,制定实践对策301
五、对策交给民众,创造实施条件303
六、善于总结提高,再攀新的征程304
第八章 特色成果论306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特色思想成果306
一、为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306
二、为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提供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307
三、为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308
四、使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具有特色的可能309
第二节 列宁的特色思想成果309
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10
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在俄国发展的新阶段311
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制定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阵地311
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使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建设、改革道路312
第三节 毛泽东的特色思想成果314
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315
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新中国316
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17
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18
第四节 邓小平的特色思想成果318
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319
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坚持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维护了安定团结大局320
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道路320
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胜利321
第五节 江泽民的特色思想成果322
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322
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胜利推向前进323
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回答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创了党的自身建设的新局面324
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325
第六节 胡锦涛的特色思想成果326
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开创中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327
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开创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局面329
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开创中国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新局面331
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创立科学发展观,回答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332
第九章 特色创新论334
第一节 特色理论的世界价值334
一、特色是普遍规律334
二、特色规律不能违背也不能照搬342
三、特色规律实现的个体差异345
第二节 特色理论在创新中发展349
一、创新的基本规定性349
二、创新的价值350
三、特色理论的生命在创新352
第三节 特色理论在实践中前行354
一、特色的理论研究354
二、特色的实践根基357
三、特色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58
第十章 特色误区论361
第一节“特色是个筐”论361
一、对特色的实质不了解361
二、不能正确地识别、判定对错362
三、颠倒了是非362
第二节“特色理论违背普世价值”论363
一、没准确理解特色理论与普世价值理论的含义364
二、没正确理解特色理论与普世价值理论的关系364
三、对普世价值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必须作具体分析366
第三节“事物性质不能讲特色”论370
一、歪曲了特色的根据和实质370
二、特色并不改变事物的性质,可以优化事物的性质37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真正的社会主义372
第四节“特色掩盖资本主义实质”论373
一、纠“左”的社会主义才是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373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相渗透,但居主导地位的因素不同374
三、开放的、与资本主义打交道的社会主义才是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376
四、富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380
主要参考文献393
热门推荐
- 1598761.html
- 3594168.html
- 3871171.html
- 2781751.html
- 726873.html
- 383469.html
- 3365064.html
- 1419396.html
- 2952666.html
- 3734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59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3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6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4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7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3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8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00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3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5901.html